今年2月25日學測放榜,許多高三生將透過繁星推薦、申請入學等多元管道提前獲得大學錄取資格。部分學生在確定錄取後,學習動力驟降,甚至影響仍在準備分科測驗的同學,讓教師與學校面臨極大的困擾。如何在學校資源與人力有限的情況下,讓這些「準大學生」不迷失方向,並善用這段時間持續成長,成為當前教育現場應超前部屬、急需克服的問題。
提早錄取的學生因頓時失去升學目標,容易陷入「耍廢」狀態,甚至影響班級秩序。部分學生認為「已經考上大學,學校課程無意義」,導致課堂參與度低,甚至出現翹課、沉迷手機等現象。教師需同時照顧”分科測驗生”與”已錄取生”,導致教學負擔加重。若專注於分科測驗生,錄取生可能無所事事;若為錄取生設計其他課業,又可能影響分科測驗生的學習進度。多數學校缺乏額外人力與資源,無法為錄取生提供專屬課程或活動,導致這些學生在校內「無事可做」,浪費寶貴時間。
為克服這些挑戰,學校可以善用外部資源與合作,例如引入外部專家與線上課程,與大學、企業或線上學習平台合作,邀請專家進行講座或工作坊,或導入線上課程,讓學生自主學習。學校也可以建立學習社群,鼓勵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利用線上資源進行專題研究與討論,並提供場地與基本設備支援。此外,學校可以申請政府或企業補助計畫,引進教學資源與設備,提升學校的教學能力。
教師也可以設計教學內容與學習任務,讓錄取生進行自主學習與專題研究。協同教學與跨校合作也是一個可行的方式,與其他學校或大學合作,進行相關課程的協同教學,分享資源與經驗。
家長可以引導孩子使用線上學習資源平台,學習基礎知識與應用。也可以鼓勵孩子報名參加競賽,或參與相關的線上社群與討論。此外,提供學習設備與環境也是重要的,為孩子準備必要的學習設備(如筆電、平板、網路環境),並營造安靜的學習空間。
學生可以透過自主學習與實作,利用這段時間學習相關技能,例如程式設計、AI應用、外語增能等,為未來大學學習與職涯發展做準備。學生也可以自主開發小型專題,並將成果整理成作品集,作為未來升學或求職的加分項。建立學習計畫也是關鍵,設定每日或每週的學習目標,例如完成一個線上課程、開發一個專案,並定期檢視進度。
在具體案例方面,錄取生可選擇一個相關主題,利用線上資源進行資料蒐集、分析與報告撰寫,並分享成果。例如,使用線上工具生成研究大綱,並透過程式設計進行數據分析,最後以簡報形式呈現。學校可建立線上學習社群,讓錄取生在平台上進行討論、分享學習資源,並透過推薦相關學習內容。例如,讓學生在社群中進行專題討論與協作。利用職涯平台,幫助錄取生探索未來職涯方向,並根據興趣推薦適合的學習資源與實習機會。例如,學生可透過網路資訊了解各種職業的發展路徑,並提前規劃學習計畫。在AI學習的融入方面,學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學習活用AI相關工具,例如Chatgpt、Gemini、Perplexity、Grok..等AI工具,為未來大學學習與職涯發展做準備。
儘管學校在資源與專業上有所不足,但透過善用外部資源、提升教師基礎知能、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仍能為提早錄取生創造學習機會。家長與學生也應積極學習,探索未來職涯方向,並累積實作經驗。讓這段時間成為「進入大學前的探索期」,而非「放空期」。唯有讓學生在自發、互動、共好中持續成長,多元升學才能真正發揮價值,培養出具備創新思維與未來競爭力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