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犯錯時,你當下反應是責罵、命令,還是傾聽與對話?許多父母常以高壓、控制的方式對待孩子,卻不知不覺成了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霸凌者」。
一個在家裡不被理解、時常挨罵的孩子,在外也難以勇敢表達自己,容易被欺負、退縮,甚至習慣壓抑情緒。
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看待自己的方式,也影響他與這個世界的連結。
良好的親子關係,從溝通開始。首先,放下命令語氣,轉為合作式對話,不再動輒說「你給我聽話」、「照我說的做就對了」。試著說:「你覺得怎麼做會比較好?」讓孩子參與討論,才能培養他的思考力與判斷力。
再來,學會傾聽。孩子願意說話,是對父母的信任。不要急著講道理、否定他的感受,而是先接住情緒,例如:「我懂你現在真的很不開心,要不要說說看為什麼?」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而不是被審判。
第三,運用「我」而非「你」來表達關心。與其說「你怎麼又亂發脾氣!」,不如說「我有點擔心你最近心情不太好,我們可以聊聊嗎?」這樣的語氣能降低防衛,增進彼此的理解。
此外,請尊重孩子的隱私與選擇,不過度干涉;給他一些空間,也是一種信任的表現。情緒化的父母像顆地雷,容易讓孩子活在壓力與恐懼中,久而久之,可能如父母般暴躁,或選擇沈默疏離。
真正的教育,不是命令,而是陪伴;不是打壓,而是引導。與其當個指揮者,不如成為孩子生命中的導航者。懂得傾聽與尊重的父母,才能養出有自信、有力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