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鄰近的大同、興華國中改制增設高中部,嚴重壓縮了私立學校的招生空間,君毅首當其衝,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那時的我還年輕,既無人脈、也無資源,要號召同仁一同奮力前行,難度可想而知。
正逢教育部推動「優質高中認證」,而參與認證的前提,是學校必須先通過優質化計畫。於是,我選擇了最難、最累,卻也是最有可能突破困境的方式,借力使力撰寫計畫,讓政策成為學校前進的助力。
行政業務滿檔、教學任務不輕,還要抽絲剝繭地梳理政策趨勢,尋找切入點、擬定策略、整合資源、反覆修改,只為讓計畫順利通過。
一旦通過,還得全校總動員費心執行,經費要如實對應核銷;專家進校訪視時,還得準備報告、資料、展示成效。外人或許只看到光鮮亮麗的簡報或成果展,卻沒看到多少個夜晚,團隊燈火通明日夜趕工、閉關,只為了「讓君毅更好」、為了「讓君毅永續生存」。
皇天不負苦心人,計畫不但通過,更獲得不少經費,加上第一期程執行成效優良,讓學校順利通過優質高中認證、讓同仁相信我有機會引領學校建構更好未來的可能性。
靠著計畫,改善了教學環境、更新了設備、精進教師專業、型塑了特色、吸引了學生,也凝聚了夥伴。
計畫不只是經費,它是一種對外連結的橋梁,是讓別人看見君毅、相信君毅的實證;更是組織變革的助力,讓我們不斷檢視、不斷優化、不斷邁進。
這些年,我們在壓力中練就彈性,在制度裡找到創意,在執行中凝聚共識。計畫也許無情,但正因為它無情,才淬鍊出我們更強的意志和更深的使命感。
至今回想起來,內心仍不勝唏噓。那年,待我如子的岳母辭世,我強忍悲痛投入計畫撰寫,只為趕上送件時限,連日通宵達旦,最終在疲憊中發生車禍,一切仍歷歷在目。
如今,我依然堅信:這條辛苦的路,值得。
願這段堅持成為未來的起點,也願君毅的路,在微光中不斷綻放。
謹以此文,記錄三個傻瓜的故事、感謝一起努力的好夥伴、全力支持我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