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碳化矽基板的價錢持續走弱,影響到整體碳化矽跟車用電子的佈局。近期日本車用電子大廠--羅姆電子,宣布停止部分自家的碳化矽工廠,未來轉向外包的路線。
此外,許多車用電子大廠,紛紛從碳化矽的部分,轉向砷化鎵元件的開發,將會有更多的應用在電動車上。
那麼,為何碳化矽的元件價格越來越差呢?未來中國在碳化矽元件會給各國帶來多大的壓力?未來會不會有更多碳化元件的廠商減少生產或是關閉工廠?
首先我想從幾個角度來做分享。
過往,碳化矽之所以被使用在車用電子,最重要的原因是能夠承受高電壓跟高電流。尤其是高電壓下的表現,讓碳化矽可以在充電樁跟電力轉換的過程中,維持最低的能量耗損,達到電力的最佳品質。
因此,對於電動車內部的馬達控制,電力轉換,充電相關,以及軸承控制,都會用到碳化矽的需求。即便過去特斯拉的馬斯克一度宣稱要減少碳化矽的應用,實際上也無法真正用一般的電子元件取代碳化矽元件。
所以,這幾年各家車用電子大廠投入碳化矽元件的開發跟設廠,造成了空前絕後的狀況。
然而,近兩年中國的電動車開始整合上下游,從電動車的造車技術,到電動車內部的元件投入大量開發。
在中國政府龐大的扶持下,生態系逐漸建立起來,現在中國的電動車產業鏈, 已經非常的完整。尤其是電動車關鍵的碳化矽基板,2024年已經超過45%的碳化矽材料從中國出貨,預計2025年將會突破50%。
加上中國目前在碳化矽元件的佔比超過10%,未來隨著電動車產業的發展,有機會在碳化矽元件的市佔率上,追上英飛凌,意法半導體,安森美跟羅姆。
3. 市場的變革。
一旦中國的生態系逐漸在碳化矽的世界站穩腳步,對於其他國家要能夠跟上中國完整的產業鏈,就變得非常困難。
以碳化矽基板為例,去年的價格一度到600美元,但是隨著產能過剩的壓力,在2024年下半年一度暴跌至240美元一片,幾乎跌掉60%的價格。
因此,對於碳化矽的供應,我認爲已經慢慢收斂,過往,許多車用電子大廠透過自己生產碳化矽基板+碳化矽元件『一條龍』的方式來鞏固自己的技術跟利潤最大化的方式,未來會有更多的碳化矽供應商關掉部分工廠,外包給其他價格便宜的廠商,降低自身製造帶來龐大的『資本支出』跟『庫存壓力』,以維持價格的競爭力跟彈性。
這個前提下,對於車用電子大廠跟電動車廠商來說,無疑可以獲得更『低廉更多元』的供應,可以協助車廠降低成本,推出更多的電動車。
4. 砷化鎵的崛起跟應用。
對於歐美日的車用電子大廠來說,隨著中國的競爭白熱化,找到下一個應用更是關鍵。目前除了碳化矽以外,許多車用電子大廠再開發的是『砷化鎵』的元件,這個元件本身對於高溫高頻相當穩定,很適合用於電源晶片上。
目前許多車廠考慮在馬達控制上,成為電動車裡面的關鍵晶片。如此一來,在中國切入車用晶片後,開啟另一個賽道,才能避免受到中國的夾殺而犧牲的利潤。
總結來說,我認為碳化矽會在今年加速在電動車的使用上,但是過度的產能開發,已經導致碳化矽供過於求,未來除了價格會進一步下跌以外,更重要的是會迎來一波碳化矽工廠的倒閉潮,進入『大者恆大』的情況。
這是我的看法,歡迎跟我分享交流你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