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章:住院後的第一夜—如何防範病情惡化 12.1 什麼是 Rapid Response Team (RRT) ?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當病人從急診室轉入病房後,住院的第一夜 通常是病情最不穩定的時刻之一。統計顯示,許多住院病人的惡化跡象其實早在數小時前就有徵兆,但因為缺乏及時介入,可能導致病人轉入加護病房(ICU)、心肺驟停,甚至死亡

為了預防這些危急狀況,「快速反應團隊(Rapid Response Team, RRT)」 應運而生,目標是在病情惡化前即時介入,降低住院死亡率

本篇文章將探討:


RRT 是什麼?為何需要 RRT?

哪些病人需要 RRT 介入?(危急徵兆與觸發標準)

RRT 的啟動流程與核心成員

RRT 如何降低住院病人的死亡率?

raw-image



🔹 1. RRT(快速反應團隊)是什麼?

RRT(Rapid Response Team, 快速反應團隊)是一組專業醫療團隊,負責在病人病情惡化前及早介入,以預防嚴重併發症

與傳統醫療應對的不同之處:

  • 傳統模式: 當病人病情惡化,護理師通知主治醫師,醫師到場評估並決定是否轉 ICU。
  • RRT 模式:護理師、住院醫師或任何醫療人員 發現異常時,立即啟動 RRT,快速評估病情,必要時立刻介入處置

📌 「RRT 的核心概念是『預防比搶救更重要』!」


🔹 2. 哪些病人需要 RRT 介入?(危急徵兆與觸發標準)

🛑 2.1 住院病人常見的惡化警訊

呼吸窘迫(RR > 30 或 < 8,SpO₂ < 90%)

急性低血壓(SBP < 90 mmHg)或血壓急速下降

心搏過緩(HR < 50)或心搏過速(HR > 130)

意識變化(GCS 下降、躁動、無法喚醒)

無法解釋的急性出血或低尿量(UO < 50 mL/hr)

嚴重酸中毒(pH < 7.2)或乳酸堆積(Lactate > 4 mmol/L)


📌 「當病人出現這些徵兆時,不要等主治醫師查房,應立即啟動 RRT!」


🔹 3. RRT 的啟動流程

🚨 RRT 典型啟動步驟


1️⃣ 護理師或住院醫師發現病人有 RRT 觸發標準(如低血壓、低血氧、意識改變)

2️⃣ 立即通知 RRT(通常撥打醫院內部「RRT 緊急代碼」)

3️⃣ RRT 團隊 5-10 分鐘內到場評估(快速檢查 ABCDE)

4️⃣ 進行緊急處置(如給氧、輸液、調整藥物)

5️⃣ 決定後續計畫(留在病房密切監測、轉加護病房、或進一步檢查)


📌 「RRT 不是取代 ICU,而是幫助病人在惡化前獲得即時治療!」


🔹 4. RRT 的核心成員與角色

👨‍⚕️ RRT 團隊的標準配置

raw-image

📌 「RRT 是跨領域團隊,能迅速提供病人最適當的處置!」


🔹 5. RRT 介入如何降低住院死亡率?

📉 5.1 RRT 成效:數據證明有效!

📌 研究顯示,啟動 RRT 可降低:


住院死亡率下降 20-30%

非 ICU 病房發生心肺驟停率下降 35%

住院天數減少,提升醫療資源效率


🛑 5.2 為何 RRT 有效?

早期發現病情惡化,避免病人進入不可逆的休克狀態

減少 ICU 需求,降低醫療成本

減少護理人員的壓力,提高病人安全


📌 「RRT 是醫療系統中的『安全網』,防止住院病人發生悲劇!」


🔹 6. RRT 與 Code Blue 的區別

🚨 RRT vs. Code Blue

raw-image

📌 「RRT 旨在『預防 Code Blue』,讓病人不至於進入心肺驟停!」


🛑 結語:RRT 如何改變住院醫療?

早期發現病情惡化,降低住院死亡率!

讓護理師與醫療團隊能快速反應,不需等待主治醫師!

透過標準化流程,提升醫院內整體病患安全!

有效減少非 ICU 病房的心肺驟停事件!


🚑 「RRT = 住院病人的安全網,目標是防止住院悲劇發生!」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andwich-Care : 你的家庭健康守門員
7會員
155內容數
Sandwich-Care 是每個家庭的健康第一線,一旦家人出現任何身體不適、症狀不明、或有慢性病管理需求,它能即時提供專業建議,協助判斷 是需要立刻去醫院進一步檢查? 還是可以在家先觀察或調整生活方式? 有它在,家庭健康不再靠猜!
2025/03/05
敗血症(Sepsis)是全身性感染與免疫失衡所導致的危及生命的狀態,即使成功出院,病人仍然面臨長期的免疫功能低下(Immunosuppression)與感染復發風險。研究顯示,敗血症倖存者在出院後 6 個月內的死亡率可高達 20-30%,主要原因是免疫系統持續受損,導致易感染與慢性炎症。 本篇文章
Thumbnail
2025/03/05
敗血症(Sepsis)是全身性感染與免疫失衡所導致的危及生命的狀態,即使成功出院,病人仍然面臨長期的免疫功能低下(Immunosuppression)與感染復發風險。研究顯示,敗血症倖存者在出院後 6 個月內的死亡率可高達 20-30%,主要原因是免疫系統持續受損,導致易感染與慢性炎症。 本篇文章
Thumbnail
2025/03/04
中風(腦血管意外, Stroke)是全球導致長期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倖存者經常面臨肢體無力、語言障礙、吞嚥困難、認知功能下降等後遺症。此外,高血壓是中風的最重要危險因子,如果血壓控制不佳,復發性中風的風險將大幅增加。 本篇文章將探討: ✅ 中風後復健的三大關鍵階段 ✅ 如何透過物理治療與語
Thumbnail
2025/03/04
中風(腦血管意外, Stroke)是全球導致長期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倖存者經常面臨肢體無力、語言障礙、吞嚥困難、認知功能下降等後遺症。此外,高血壓是中風的最重要危險因子,如果血壓控制不佳,復發性中風的風險將大幅增加。 本篇文章將探討: ✅ 中風後復健的三大關鍵階段 ✅ 如何透過物理治療與語
Thumbnail
2025/03/04
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 MI)是全球最主要的心血管死亡原因之一,即使患者成功接受治療並出院,仍然面臨二次心血管事件的高風險。因此,二級預防(Secondary Prevention) 在心肌梗塞後的管理中至關重要,目標是降低再次發作的機率、預防心臟衰竭及改善患者長期存
Thumbnail
2025/03/04
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 MI)是全球最主要的心血管死亡原因之一,即使患者成功接受治療並出院,仍然面臨二次心血管事件的高風險。因此,二級預防(Secondary Prevention) 在心肌梗塞後的管理中至關重要,目標是降低再次發作的機率、預防心臟衰竭及改善患者長期存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一個星期三的早上,醫院中ICU的301病房出現了異常警告。醫療小幫手系統突然發出警報,提醒值班護士前往查看。 小劉護士接到警報後,立刻趕往301病房。她仔細檢查了一遍病人的各項指標,但一切看起來都很正常。她有些困惑,心想:「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醫療小幫手會發出警告?」 這時,同事小張
Thumbnail
一個星期三的早上,醫院中ICU的301病房出現了異常警告。醫療小幫手系統突然發出警報,提醒值班護士前往查看。 小劉護士接到警報後,立刻趕往301病房。她仔細檢查了一遍病人的各項指標,但一切看起來都很正常。她有些困惑,心想:「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醫療小幫手會發出警告?」 這時,同事小張
Thumbnail
在急診的醫療裡面,很多民眾都以為急診是無所不能的一個單位,只要掛號就可以處理很多事情,結過殊不知急診甚麼都不能處理,就會讓有期待值得民眾與事後失望值的患者,不是不滿離去,就是事後再投訴醫院,上個月看到北部的醫院被投訴,就是沒值班醫師情況,這種問題在每家醫院都不時存在著。
Thumbnail
在急診的醫療裡面,很多民眾都以為急診是無所不能的一個單位,只要掛號就可以處理很多事情,結過殊不知急診甚麼都不能處理,就會讓有期待值得民眾與事後失望值的患者,不是不滿離去,就是事後再投訴醫院,上個月看到北部的醫院被投訴,就是沒值班醫師情況,這種問題在每家醫院都不時存在著。
Thumbnail
急診室待床患者 有增無減 最近一年來,各大醫院均鬧「床荒」,急診室待床患者有增無減,平均得等上兩三天。原本癌友兩周一次住院化療,卻變成一月一次,這讓病家萬分憂心,焦急問著主治醫師:「這真的沒有關係嗎?」再者,刷手護理師、麻醉專科護理師嚴重短缺,開刀房運作也受影響,不少病家在預定開刀日的前一天,突然
Thumbnail
急診室待床患者 有增無減 最近一年來,各大醫院均鬧「床荒」,急診室待床患者有增無減,平均得等上兩三天。原本癌友兩周一次住院化療,卻變成一月一次,這讓病家萬分憂心,焦急問著主治醫師:「這真的沒有關係嗎?」再者,刷手護理師、麻醉專科護理師嚴重短缺,開刀房運作也受影響,不少病家在預定開刀日的前一天,突然
Thumbnail
關於在急診病患眾多的情況,很多時刻患者只能在等候,這時刻隨著時代的發達,你會發現急診超多患者在等候時後,除了聊天之外,會開始划手機、講電話,這就代表掛診的人口中,有一部分其實不用太緊急先處理的,而我們最後還是得一一處理,只是時間早晚問題存在,那麼故事就從這裡開始。
Thumbnail
關於在急診病患眾多的情況,很多時刻患者只能在等候,這時刻隨著時代的發達,你會發現急診超多患者在等候時後,除了聊天之外,會開始划手機、講電話,這就代表掛診的人口中,有一部分其實不用太緊急先處理的,而我們最後還是得一一處理,只是時間早晚問題存在,那麼故事就從這裡開始。
Thumbnail
20240330 父親轉入普通病房的第一晚睡得並不好,凌晨體溫上升到39度,夜班醫生緊急開了退燒藥並再次進行抽血檢測,進行細菌培養。很幸運的是體溫有控制住並且回到正常水準,成功的將父親留在了普通病房。
Thumbnail
20240330 父親轉入普通病房的第一晚睡得並不好,凌晨體溫上升到39度,夜班醫生緊急開了退燒藥並再次進行抽血檢測,進行細菌培養。很幸運的是體溫有控制住並且回到正常水準,成功的將父親留在了普通病房。
Thumbnail
就用這篇文章,開啟紀錄吧~ 2023/10/28接近萬聖節的日子 那時還在EMT-2(中級救護技術員)的訓練期間 那天下午,在分隊接到任務,是一件疾病救護,到達現場做了一些處置後,送醫。 在醫院的急診室,等待醫師檢查傷患的同時,跟學長們在閒聊... 眼前突然出現一位,令我十分驚恐,從沒想過
Thumbnail
就用這篇文章,開啟紀錄吧~ 2023/10/28接近萬聖節的日子 那時還在EMT-2(中級救護技術員)的訓練期間 那天下午,在分隊接到任務,是一件疾病救護,到達現場做了一些處置後,送醫。 在醫院的急診室,等待醫師檢查傷患的同時,跟學長們在閒聊... 眼前突然出現一位,令我十分驚恐,從沒想過
Thumbnail
在急診室待超過12小時,終於餓到受不了和老爸叫了午餐外送,拿到餐點的時候才通知終於有病房可以上去了(= =)。 拎著午飯住進病房。 其實住院流程就是那樣,又不是第一次住了,就懶得寫了(???)。 腳的狀況在急診室有感覺好一點點,睡了一晚之後又有感覺好了一點點,緩慢地恢復。 截至出院,已經
Thumbnail
在急診室待超過12小時,終於餓到受不了和老爸叫了午餐外送,拿到餐點的時候才通知終於有病房可以上去了(= =)。 拎著午飯住進病房。 其實住院流程就是那樣,又不是第一次住了,就懶得寫了(???)。 腳的狀況在急診室有感覺好一點點,睡了一晚之後又有感覺好了一點點,緩慢地恢復。 截至出院,已經
Thumbnail
在於急診的工作中,我們患者總是進進出出的,一輪接一輪,而留觀在急診較久的通常還是以內科居多,內科患者對於我們醫院來說,最大宗還是取決於安養中心的患者,那麼故事就從年長患者開始說起吧!
Thumbnail
在於急診的工作中,我們患者總是進進出出的,一輪接一輪,而留觀在急診較久的通常還是以內科居多,內科患者對於我們醫院來說,最大宗還是取決於安養中心的患者,那麼故事就從年長患者開始說起吧!
Thumbnail
在急診的醫療裡面,除了敘述到每個不同族群的生態、年齡相對應的疾病、醫療處置及臨床評估檢查,住院、轉院、緊急急救等等,急診就是一個字:急,緊急處理及立即處置,而很多的故事,在急診就會層出不窮。
Thumbnail
在急診的醫療裡面,除了敘述到每個不同族群的生態、年齡相對應的疾病、醫療處置及臨床評估檢查,住院、轉院、緊急急救等等,急診就是一個字:急,緊急處理及立即處置,而很多的故事,在急診就會層出不窮。
Thumbnail
急診的患者,通常都是一波接一波,如果是大型的醫院就會有接連不斷的患者湧入,而最主要的檢傷區塊,就是在分流病患的嚴重度,所以急診一直通用的名號通常是:不是先掛號先看,而輕傷者須最晚看得道理。
Thumbnail
急診的患者,通常都是一波接一波,如果是大型的醫院就會有接連不斷的患者湧入,而最主要的檢傷區塊,就是在分流病患的嚴重度,所以急診一直通用的名號通常是:不是先掛號先看,而輕傷者須最晚看得道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