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只能選擇一種生活嗎?」
這是翻開《這裡,那裡》時,
心裡浮現的第一個疑問。
這是一本看似溫柔的繪本,
但它裡面的提問卻令我深刻。
🔸我們習慣把世界分成對立的兩端——
冒險者與安定者,漂泊與歸屬,這裡與那裡。
但我們是否真的只能選擇其中之一?
或者,這個選擇其實一直都不該是二選一?

當我們拿起這本書,
首先會被那極具張力的封面吸引——
畫面簡單卻蘊含深意,
一半是大地的色調,
帶著斜紋的溫暖木質感;
另一半則是深邃的藍色,
彷彿被夜幕包圍的海洋。
一邊是一棟黃色小屋,象徵著穩定的生活;
另一邊是一艘船,駛向未知的遠方。
書名《這裡,那裡》被放在畫面中央,
似乎在提醒我們:
這不是一個關於對立的故事,而是關於並存。
這樣的構圖與色彩安排,
讓我們在翻開書頁前,
就已經進入了這場「選擇」的對話中,
我們的生活究竟是「這裡」,還是「那裡」?
或者,其實一直都在兩者之間流動?

很特殊的裝幀
🔹翻開內頁的開場,是一條無聲的分界線。
這本書的裝幀無比特別。
☕️左邊的世界,是丹的咖啡館,
木質的色調,整齊的擺設,
熟悉的場景讓人感到安心。
這裡是「停駐」的象徵,
他歡迎來來往往的旅人,
用咖啡與對話串聯起生活的細節。
🚢右邊的世界,是阿奇的船,
深藍的夜色、海水的波動、航行的未知。
他一直在移動,
總是在新的港口遇見新的人事物,
卻也帶著無法落腳的漂泊感。
兩個世界,看似相對,
卻透過書頁的設計,產生了一種巧妙的聯繫,
丹的咖啡館是旅人們短暫的停靠點,
阿奇在不同的港口,也會遇見溫暖的人們。
這不禁讓我思考「歸屬感」,
只能來自於停駐嗎?
流動的人,就一定不屬於某個地方嗎?
如果這本書只是一場
「安定 vs. 冒險」的對比,
那就不會如此動人。
真正讓人感動的,是作者所描繪的「孤獨」。

☕️丹每天迎接形形色色的客人,
聽著他們的故事,
卻從來沒有離開過這個小鎮。
他看著窗外,想像著遠方的世界,
卻從未踏上旅程。

🚢阿奇經常到不同的地方,他看遍世界,
卻沒有一個可以稱之為「家」的地方。
他總是與不同的人相遇,但當船駛離港口時,
那些人就成了回憶。
🔸無論是停駐還是流動,
他們都感受到了一種「與世界的距離」。
這讓我們很容易聯想到自己的生活,
無論我們怎麼選擇,
是否也曾感受到類似的孤獨?
這本書給了兩個生活模式,
沒有告訴我們什麼比較好。
而是讓我們自己去感受:
是不是每個選擇,總會帶來某種缺憾?
是不是安於現狀,並不代表不渴望改變?
是不是嚮往流浪,並不意味著害怕歸屬?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
但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會慢慢發現,
原來,我們一直都在「這裡」與「那裡」之間來回穿梭。

🚢我們或許沒有像阿奇那樣航行於大海,
但我們曾經踏上一趟短途旅行,
感受那種短暫的自由。
☕️我們或許不像丹那樣堅守在同一個地方,
但我們也曾在某個夜晚,
渴望著一個安穩的歸屬。
🔸這是一本讓人讀完之後,
會想靜靜坐著回味的書。
因為它讓我們思考——
我的「這裡」,是什麼?
我的「那裡」,又在哪裡?**
如果曾經因為害怕改變,而選擇留在原地,
這本書會這樣說——
停留並不是一種錯誤,而是一種選擇。
如果曾經因為不安現狀,而勇敢踏出舒適圈,
這本書會這樣說——流浪的人,也能擁有歸屬。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
丹的選擇不是唯一的,
阿奇的選擇也不是絕對的。
或許,他們都曾經想過對方的生活,
卻依然選擇了自己的道路。
我們不需要成為別人眼中的「成功故事」,
我們只需要誠實問自己:
「這裡」與「那裡」,哪一個讓我安心踏實?
這,或許才是這本書真正想傳遞的訊息。
🔸每一種選擇都有美好之處,
當我們接受了這個事實,
就不再需要糾結於「如果當初」的問題。
這裡的對比,讓我們看見一種人生的真實,
我們總是透過他人來想像另一種生活,
卻無法真正跨越過去。
我們會透過書籍、電影、朋友的故事,
來「體驗」另一種人生,
卻不一定會真的去選擇它。
當我們真的有機會走進另一種生活時,
卻又發現自己終究是個過客。
這是一種既浪漫又殘酷的真相,
🔹這本書正是用這種
「眼前看得到,卻無法真正擁有」
的張力來觸動讀者。
我們都同時是「這裡」與「那裡」的人。
我們渴望安定,卻偶爾嚮往遠方;
我們享受旅行,卻也期待回到某個歸屬。
這本書能做的,不是找到正確答案,
而是讓我們在翻閱的過程中,
對自己的選擇產生更多的理解與接受。
這是一本讓人理解自己選擇的書。
所以,它值得被放在書架上,
在那些偶爾對人生感到迷惘的日子,
翻開來看看,然後微笑著說:
「其實,我的這裡,也挺好的。」
《這裡,那裡》
作者|盧心遠(Xinyuan Lu)
譯者|海狗房東
出版|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