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有一天晚上,妻子在廚房大喊:「垃圾車來了!」年幼的兒子轉頭看向我,用他甜甜的聲音說:「把拔!馬麻叫你去倒垃圾。」當時,我不禁好奇地問:「這樣你也聽得懂?」兒子一臉平靜且聰慧的表情對我點了點頭。這個生活小插曲,完美印證了著名的麥拉賓(Mehrabian)55/38/7法則——在溝通過程中,內容的重要性僅佔7%。
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麥拉賓(Albert Mehrabian)研究了非語言溝通,並提出了一個經典的公式:
- 55% 來自肢體語言(如表情、手勢、姿勢等)
- 38% 來自語調和聲音(如語速、高低起伏、情緒等)
- 7% 來自語言內容本身(字面上的意思)
這意味著,在人際溝通中,聽者更容易受到說話者的語氣、表情和肢體動作影響,而不僅僅是語言本身的意思。
生活中的應用
回到那個晚上的情境,妻子喊出「垃圾車來了!」雖然她沒有直接指示我要去倒垃圾,但她的語氣與情境已經讓兒子理解了這句話的真正意圖。兒子並不是單純依靠字面意思,而是透過妻子的語調與情境推測出「誰該去倒垃圾」的隱含訊息。
這正是麥拉賓法則的典型應用:即使沒有明確指令,聲音的語調與非語言訊息已經足夠傳達意思。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當我們與人交談時,即使內容正確,若語氣不對、表情不自然,對方仍可能誤解我們的意思。
麥拉賓法則的限制
雖然這個法則廣為流傳,但也常被誤解。其實,麥拉賓的研究主要針對「當語言和非語言訊息產生矛盾時」,人們如何判斷真正的含義。例如,當一個人說「我沒事」,但語氣低落、表情哀傷,聽者往往會認為對方其實「有事」。然而,在一般的理性對話或專業交流中(如法律文件、科學報告),語言內容的比重會大幅提升。
溝通的啟示
從這個生活小故事中,我們可以學到:
- 溝通不只是「說話」,更包含語氣與肢體語言。
- 孩子天生擅長解讀非語言訊息,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
- 要讓訊息更具影響力,應該注意語氣、表情和動作,而不只是文字內容。
因此,在日常溝通中,我們應該意識到非語言因素的重要性,確保我們的語調與表達方式能夠支持我們的語言內容,避免訊息被錯誤解讀。
下次當你對家人或同事說話時,試著留意你的語氣與肢體語言,或許你會發現,它們比你想像的更具影響力!
~~~~~~~
好聲音:打造耐久、高效、具影響力的專業嗓音
課程詳情~ https://pse.is/583cx5
~~~~~~~
視訊個人課
量聲訂製自己需要的發聲課程
~~~~~~~
或想跟河西羊老師聊聊自己的需要,請私訊,加入後請按下”聊天”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