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一講話就讓人想多聽幾句,而有些人聲音再大,卻總是讓人聽完就疲憊。很多人以為練聲音就是用丹田、找位置,但其實,那些真正好聽、能傳情達意的聲音背後,都藏著一個更不被注意的秘密——泛音結構。
這篇文章會從「鴨嗓音」說起,帶你理解聲音好聽與否的科學依據,還會聊到市內電話為何常常聽不清楚、混音時等化器能修但不能救的限制,最重要的,是你可以怎麼練。鴨嗓音的聲響秘密:比你想的還「響亮」
我們一般以為鴨嗓是種不正常的聲音,其實從聲譜來看,它反而展現出某些驚人的特性。例如在 2KHz 到 6KHz 這段1,人耳最敏感、也是聲音最「響亮穿透」的頻段,鴨嗓的聲壓佔比竟然高達 37.9%,遠高於正常發聲的 26.1%。這使得鴨嗓聽起來反而更亮、更有存在感。(1內容來源:想改善聲音一定要練"鴨嗓音"! 聲音科學上的證明)
而在 6KHz 以上,對聲音的空氣感與金屬感至關重要的高頻段,鴨嗓佔比也比正常發聲高出不少(13.8% 對 7.1%),讓它在感官上更顯「明亮、有空氣感」。
姿態也重要:鴨嗓不只是喉嚨的事
產生這種聲音的姿勢,也有固定模式。嘴角微笑、露出下排牙齒,牙尖貼著下排牙齒後側,眼神放鬆甚至帶點童趣,這種看似「表情管理」的小細節,正是鴨嗓能夠在高頻段發揮的關鍵。這個姿勢幫助我們啟動特定的共鳴腔,產生穩定而有穿透力的泛音。

為何電話裡聽不出對方是誰?頻段不夠!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接到家人來電,但第一聲開口還認不出來是誰?這並不是你太久沒聯絡,而是電話頻寬太窄。
傳統市內電話僅傳輸約 300Hz 到 3400Hz 的頻段,雖然這足以讓人聽懂語意,卻不足以分辨細緻的語調、個人聲音特色,導致即使是熟人講話,也可能無法一耳辨識。而如果泛音能延伸到 6000Hz,聲音的清晰度、辨識度與感情層次會提升非常多。
混音能補救嗎?EQ救不了泛音結構
很多聲音工程師會透過等化器(EQ)加強特定頻段,讓人聲「更亮」「更靠前」。但這只是補救,無法創造出原本不存在的細節。
因為聲音的泛音結構就像一座山脈,如果你的聲音是一排鋸齒狀起伏不定的雜峰,即使後期再怎麼調整,也只是讓「雜亂的聲音變大聲」;而真正動聽的聲音,是由一個個臨近共振峰組成穩定山峰的結構,像一張雕刻過的音響地圖,能自然地穿透人耳與人心。
結語:真正的聲音訓練,是練出泛音結構
鴨嗓音的練習,不只是模仿搞笑,而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結構改變練習,能打開我們平常用不到的共鳴方式。
與其執著用丹田、找共鳴點,不如先試著露出下排牙齒、放鬆眼神、試著用鴨嗓發出聲音。這個過程不是目標,而是一種「打開泛音」的鑰匙。畢竟,再多的混音手段也無法替代一個人真正練出來的泛音結構,而這,才是讓聲音變得真正好聽的關鍵。
~~~~~~~
視訊團體班~好聲音:打造耐久、高效、具影響力的專業嗓音
課程詳情~ https://pse.is/583cx5
~~~~~~~
視訊個人課
量聲訂製自己需要的發聲課程
~~~~~~~
或想跟河西羊老師聊聊自己的需要,請私訊,加入後請按下”聊天”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