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筆記|關於羨慕嫉妒】

【覺察筆記|關於羨慕嫉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現今社群媒體中,我們常能輕易地得知他人的生活狀態。雖然有很多資訊是表面甚至是片面的,但有時候難免還是會讓人產生因比較而生的羨慕情緒。


羨慕的情緒再強烈一些,就會變成嫉妒,不希望他人那麼好、甚至失去控制時就會演變成傷害他人的可能性。


也許正因為如此,大家對「嫉妒」這種情緒往往抱持著貶義、甚至避之唯恐不及。如果自己有這種情緒,更容易產生矛盾的自責。


/


從小到大,我對這種情緒其實並不陌生。不確定是不是因為「乖乖牌」的標籤,使我漸漸習慣及渴望得到長輩的肯定、同儕的接納;也是因為備受關注,導致一被忽略就容易玻璃心碎滿地。


所以小學時期一旦老師明顯地比較喜歡別的同學,或好朋友跟誰走的比較近,我就會有吃醋的情緒。


我所覺察到的是,羨慕與嫉妒有很大一部分是源於自卑。因為他人所擁有的境遇或事物是自己所想要,但卻沒有的,而這種比較心態若無法轉念及消化,便會使自己失去力量、怨天尤人。


/


今天看了一段周慕姿心理師討論嫉妒情緒的短片,發現了一個有趣觀點及幾個很不錯的解方。


原來羨慕/嫉妒情緒的發生,有一個條件是—對方與我們的關係往往是相近又相似。


例如:兄弟姐妹、同一個世代的同儕、同事、甚至是最好的朋友。


正因為關係緊密,一旦另一個人被特別關注,我們就會有種被拋下的感覺。也因為在乎對方,當有這種情緒升起時便有可能加深自責,認為自己不應該。


但周慕姿心理師說了一段很溫暖的話:「⋯⋯因為你很在乎他,所以把自己困在這個地方,因為那(嫉妒/羨慕情緒)是一種很辛苦的心情。因為最簡單的方式其實是可以直接討厭他,但你沒有讓自己的攻擊無止境的往外延伸。那就是你的溫柔。


所以面對這種情緒的第一步,是停止自責。


/


再來可以透過羨慕嫉妒學習的是:「釐清自己的狀態」。因為我們不可能羨慕自己不在乎的事物,所以可以問問三個問題:


1. 我想要的東西是什麼?

2. 我覺得自己不夠的東西是什麼?

3. 我現在擁有的是什麼?(我的優勢)


當我們願意承認自己真的想要對方所擁有的事物(或能力),就有機會進一步問自己:那我能夠做什麼調整,讓自己也得到?


而清楚知道自己的渴望之後,專注於改變自己,延伸成前進的動力。


我們就能向對方學習,同時去找自己做了會很有成就感的事、讓自我會感覺良好的事,把焦點轉回自己身上。


/


他人沒有義務承擔我們所有的情緒,而我們,則可以學習對自己更溫柔一些。在感到脆弱時,試著辨識情緒及自己的地雷。


雖然這過程不會是舒服的(因為有可能二次爆炸),那就暫時由淚水釋放也罷。當這些情緒寶寶得以被正視,我們就有機會,不再那麼輕易地任由它們奔來跑去搞得杯盤狼藉。


***

【參考資料及延伸觀看】

青春發言人:<我好嫉妒朋友,該怎麼辦?|心理師 周慕姿>


(舊文整理轉載,記錄於2022年2月25日)


avatar-img
煦煦如聲|聲音療癒.身心探索
4會員
57內容數
記錄分享頌缽、身心探索筆記,包含個人體驗、上課進修、閱讀心得,還有生活中的札記體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Dear M, 二月底回台東又去了都蘭一趟,看到這張明信片就直覺想送給妳。可能是覺得這段話頗有哲學意味?「人被自己所賦予意義的事物所豢養」,這種豢養,是安全感抑或是囚禁,似乎也是一線之隔呢?最近聽到一句很觸動我心的話:「心若不安定,到哪都是流浪。」
想到這個問題,是源自於對工作的反思。 一直以來,我始終認為擁有熱愛的工作,生活便能擁有源源不絕的動力,以及讓人感到有趣。 但這其中,其實有很多的盲點與誤區。 像是:沒有任何一個工作是100%有趣,或全部都是你喜歡的;且再怎麼熱愛,一定多多少少也參雜了沒那麼有趣的成分。
雖然動作不流暢有些挫敗,但奇妙的是,在慢下來之後,每個簡單的動作中,還是有很多細微的感受可以去觀察。就像是在每週課程中,老師在某個定式中要我們去感覺「雙手勞宮穴代替鼻子呼吸」。 之前我沒有太細微的感覺,只覺得雙手好像有點麻麻漲漲,但這週很新奇地感受到,手掌彷彿吸吐著熱氣。 哦,太有趣了吧!
看不見的世界,是如何的呢? 今早因為下雨,所以出門時沒騎腳踏車,改搭公車到火車站。住家樓下的站牌平時只有一班公車會經過,剛好看見住在附近的一位視障伯伯也在等車。
慢慢發現,身體發出的訊號其實比想像中多,想或不想、需要或不需要,只要特別留心,感受會愈來愈清晰。
Dear M, 二月底回台東又去了都蘭一趟,看到這張明信片就直覺想送給妳。可能是覺得這段話頗有哲學意味?「人被自己所賦予意義的事物所豢養」,這種豢養,是安全感抑或是囚禁,似乎也是一線之隔呢?最近聽到一句很觸動我心的話:「心若不安定,到哪都是流浪。」
想到這個問題,是源自於對工作的反思。 一直以來,我始終認為擁有熱愛的工作,生活便能擁有源源不絕的動力,以及讓人感到有趣。 但這其中,其實有很多的盲點與誤區。 像是:沒有任何一個工作是100%有趣,或全部都是你喜歡的;且再怎麼熱愛,一定多多少少也參雜了沒那麼有趣的成分。
雖然動作不流暢有些挫敗,但奇妙的是,在慢下來之後,每個簡單的動作中,還是有很多細微的感受可以去觀察。就像是在每週課程中,老師在某個定式中要我們去感覺「雙手勞宮穴代替鼻子呼吸」。 之前我沒有太細微的感覺,只覺得雙手好像有點麻麻漲漲,但這週很新奇地感受到,手掌彷彿吸吐著熱氣。 哦,太有趣了吧!
看不見的世界,是如何的呢? 今早因為下雨,所以出門時沒騎腳踏車,改搭公車到火車站。住家樓下的站牌平時只有一班公車會經過,剛好看見住在附近的一位視障伯伯也在等車。
慢慢發現,身體發出的訊號其實比想像中多,想或不想、需要或不需要,只要特別留心,感受會愈來愈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