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筆記|情感的流動】

【覺察筆記|情感的流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無法解釋自己的感覺,」小小龍說。
大熊貓笑了。
「沒關係,語言本來就對應不了萬事萬物。」
" I can't explain how I feel,"
said Tiny Dragon.
Big Panda smiled. "That's OK.
Words are not adequate for all things."
—《在黑暗的日子裡,陪伴是最溫暖的曙光 Big Panda and Tiny Dragon》


在覺察自己的感覺時,有時候會遇到難以訴說或形容的情境。


描述感覺,我們常常會透過情緒。然而雖然人們把情緒區分成了開心、喜悅、悲傷、難過、尷尬、憤怒、絕望……等等,但有些感受,其實是複合型的,不見得是三言兩語能道盡。


有些時候,也有可能會因為不想面對某些創傷,或痛苦太過巨大,我們選擇刻意麻痺自己。因為一旦沒有感覺,就沒有人能再次傷害我們。


/


但沒有感覺,是件值得關注的事情。


情緒本該自然地流動。而一旦封閉感受能力,並不代表我們就此超脫凡人、不再受情緒綑綁。


相反地,表面的和平會讓人遠離真實的自己、真實的生活。久而久之,這種麻木會變成一種冷漠,不覺得痛苦,卻也感受不到快樂,然後漸漸地失去了前進的動力。


/


我曾經有一段時間如機器人般、心如止水,在外人眼中看起來一切正常。


但在某次和一位長輩的對話中,經她提點我才驚覺,自己的狀態,並非真正的平靜,反倒比較像冷漠-對自己的冷漠、對周遭的冷漠。


在那之後,我才意識到自己的狀態,進一步有意識地慢慢去調整。


也漸漸地明白,在某些時刻無法馬上解釋自己的感覺,沒關係的。因為,至少允許自己有感覺,這就已經是踏上了覺察的第一步。


接下來,便能試著利用呼吸與身體感受,拉開和情緒的距離,以第三者的角度,客觀如實地觀察當下自己各種的不舒服。*


情感的流動是我們活生生的證明,能允許感覺的來去,也是一件勇敢的事情。


(舊文整理轉載,記錄於2022年4月6日)


avatar-img
煦煦如聲|聲音療癒.身心探索
4會員
57內容數
記錄分享頌缽、身心探索筆記,包含個人體驗、上課進修、閱讀心得,還有生活中的札記體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以旁觀者角度來觀察時,會突然發現:原來在家人身上有些難以接受、抗拒或是不太理解的模式與盲點,正有可能也是自己曾經或平常會有的狀態。
「什麼動靜也沒有。」小小龍說。 「也許,」大熊貓說, 「事情正在默默地醞釀。」 "Nothing is happening," said Tiny Dragon. "Maybe," said Big Panda, "it's happening underneath first."
忘了是上個月還是上上個月的讀書會,和兩位夥伴聊了不少內心的感觸,關於原生家庭、關於自己。 在彼此互相分享各自家庭所遇到的處境及所造就的個人模式與困境時,我不禁脫口而出:「我們感覺都好需要心理諮商喔,每個人幾乎都有自己的病(創傷或傷痛),只是程度的差別。」
「相信自己是被整個大地宇宙所支持的,身體是我們靈性的家,療癒我們的身體,感受自己的身體,與身體和好。」—脈輪卡 與身體和好,除了讓我想到維持基本健康的各種保養(諸如飲食、運動、作息等等),還有對自己身體的觀感及情緒。
他人的確沒有義務承擔自己的情緒與心理垃圾,但其實很多時候,單單只是敘述情境,就有機會得到不一樣的見解,甚至有些課題能獲得共鳴,支持到彼此吧。我想,這跟無病呻吟以及一味地傾倒還是有點不太一樣的。
但到了更後來,才又漸漸明白,其實讓自己的世界更開闊的方式,不是去膠著於自己到底是乖與不乖,而是了解別人不論怎麼評價,都不會代表全部的你。
以旁觀者角度來觀察時,會突然發現:原來在家人身上有些難以接受、抗拒或是不太理解的模式與盲點,正有可能也是自己曾經或平常會有的狀態。
「什麼動靜也沒有。」小小龍說。 「也許,」大熊貓說, 「事情正在默默地醞釀。」 "Nothing is happening," said Tiny Dragon. "Maybe," said Big Panda, "it's happening underneath first."
忘了是上個月還是上上個月的讀書會,和兩位夥伴聊了不少內心的感觸,關於原生家庭、關於自己。 在彼此互相分享各自家庭所遇到的處境及所造就的個人模式與困境時,我不禁脫口而出:「我們感覺都好需要心理諮商喔,每個人幾乎都有自己的病(創傷或傷痛),只是程度的差別。」
「相信自己是被整個大地宇宙所支持的,身體是我們靈性的家,療癒我們的身體,感受自己的身體,與身體和好。」—脈輪卡 與身體和好,除了讓我想到維持基本健康的各種保養(諸如飲食、運動、作息等等),還有對自己身體的觀感及情緒。
他人的確沒有義務承擔自己的情緒與心理垃圾,但其實很多時候,單單只是敘述情境,就有機會得到不一樣的見解,甚至有些課題能獲得共鳴,支持到彼此吧。我想,這跟無病呻吟以及一味地傾倒還是有點不太一樣的。
但到了更後來,才又漸漸明白,其實讓自己的世界更開闊的方式,不是去膠著於自己到底是乖與不乖,而是了解別人不論怎麼評價,都不會代表全部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