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既往:不變的人性法則與致富心態》的作者摩根・豪瑟(Morgan Housel)是一位備受推崇的投資與行為金融作家,他曾是《華爾街日報》和《The Motley Fool》的專欄作家。他的上一部作品《致富心態》(The Psychology of Money)在全球廣受好評,透過行為心理學的角度,探討金錢觀念與財富積累的關鍵思維,幫助讀者理解如何做出更理性的財務決策。
本書的寫作風格類似於一部短篇故事集,每一章節都透過精選的故事來支撐作者的論點,內容紮實且富有洞察力,並以幽默且平易近人的語氣呈現,使讀者能夠快速理解並產生共鳴。這本書不僅容易閱讀,也能啟發讀者思考,是一本兼具可讀性與深度的優秀作品。
在閱讀本書後,我特別選出三個讓我深思的觀點,這些不僅適用於投資,也適用於做任何決策時的思維指引:
作者舉了一個例子:「美國國家研究院的研究指出,心臟病自 1950 年以來造成死亡的比例已經下降了 70%」。換句話說,如果這個比例沒有變化,那麼過去 65 年死於心臟病的人數會增加 2500 萬人,這是一個驚人的進步。但人們卻對這樣的長期改善毫不在意,看到每年僅下降 1.5% 的數據時,往往不以為然。
人類天性容易忽略複利的影響,卻對短期內的震盪反應過度。新冠疫情在整個人類歷史中,充其量只是短短一兩年的事件,但在當下卻被視為世界末日般的存在。同樣地,股票市場的長期財富增長往往被忽視,投資人卻時刻關注聯準會的發言是否影響市場 0.幾個百分點,結果往往因短期波動而做出錯誤決策,最終被市場的劇烈震盪洗出場。
風險的本質是「我們無法預測,但極可能發生的事情」。正因為無法預測,所以風險隨時都可能發生,唯一能做的就是提前準備。能夠預想到的風險可以事先做好應對,想像力無法觸及的部分,則往往會帶來巨大損失。
就像消防演習與各種災害預防措施,這些訓練的目的不是在於「預測」何時會發生災難,而是因為我們無法預測,所以必須時刻準備,以確保當風險降臨時能夠應對。投資亦是如此,留有現金部位或事先做好資產配置,不是等到市場變壞才開始準備,而是一直都要維持備戰狀態,如此一來,無論市場如何變動,都能有餘裕應對。
為什麼平靜後反而更會引發更多的起伏不定?
以投資為例,在大牛市時,每間公司的財務狀況都看似強健,未來充滿希望,這時候投資者的風險意識會逐漸下降,開始做出「奇怪的事情」——例如,過度槓桿操作,把資產價格推高至不可思議的程度。當大多數人都相信市場只會越來越好時,一點點風吹草動,就足以讓泡沫破裂,股災隨之發生。
歷史上,中國的朝代更替也是如此:「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太平盛世時,人們過度樂觀,認為未來將一片光明,結果開始鬆懈、貪污腐敗,最終內憂外患導致衰敗。這是一個無法打破的歷史循環,因為人類總是忍不住去測試「繁榮的極限」,直到泡沫破裂。
這也就是「均值回歸」與「老人與狗理論」所描述的現象:市場瘋狂過後,終將回歸理性,但人性仍然會不斷重複同樣的錯誤。這就是「一如既往」——不論科技如何進步,人類的行為模式與心理驅動仍然如出一轍。
人們往往將注意力放在那些瞬息萬變的事物上,認為這才是掌握未來、抓住趨勢的關鍵。然而,真正能讓人在混亂中保持穩定的,往往是那些恆久不變的基本法則。
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如果我們能夠識別出那些不變的底層邏輯,就能夠降低決策中的不確定性,減少被市場波動和情緒影響。這不僅適用於投資,也適用於人生的各種選擇。市場、科技、社會制度都可能改變,但人性、風險、心理模式、複利效應等基本原則始終如一。
這本書我推薦給所有希望提升決策能力或想更看得懂大局的人,無論是投資者、企業家,還是對行為經濟學感興趣的讀者。它不僅幫助我們看清世界的變化,更讓我們理解應該如何在這些變化中找到不變的核心,做出更理性、更穩健的選擇。
喜歡我的文章的話,希望你可以:1️⃣ 動動手按一下愛心❤2️⃣追蹤我的方格子3️⃣追蹤我的粉絲專業、IG4️⃣或不吝按下「贊助」不吝請我喝杯咖啡支持我持續創作,我也會把你們的支持當作動力持續更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