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室裡的病人來來去去,醫護人員則在持續運轉。護理站裡,一名護理師正替病人整理點滴,另一邊,住院醫師正在快速交班。病床間傳來電子監視器的嗶嗶聲,以及家屬低聲詢問的擔憂。我們身處混亂,卻必須在混亂中找到秩序,迅速做出決策。有些故事只是尋常的過敏反應、胃痛,甚至是簡單的骨折。但有些故事,則是在最不起眼的症狀下,藏著足以致命的危機。
這是一個典型的感冒季節,急診室裡充滿了因上呼吸道感染求診的患者。生理監視器的嗶嗶聲此起彼落,護理師們忙著抽血、掛點滴,換藥車被推來推去,醫師們則在病房間快速來回,試圖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出最佳決策。就在這樣的忙亂之中,一名21歲的年輕女性走進來,神情憔悴,雙手抱著脖子,像是試圖減輕疼痛。診間裡幾乎每個患者都抱怨喉嚨痛、咳嗽、鼻塞。我點了一下電子病歷,她的發燒已經持續了數天,體溫一度飆升到 40°C,還伴隨著頸部劇烈疼痛。這是她第三次因喉嚨痛就醫。
「又是扁桃腺發炎?」
她點了點頭,語氣中帶著一絲不耐與疲憊。
「我已經吃了抗生素,為什麼還是沒好?」
她的語氣裡帶著隱約的焦慮,甚至還有一點不安。她已經連續兩次看診,但症狀不僅沒改善,甚至變得更糟。這樣的經驗,對於任何病人來說,都是一種折磨。先前兩次就診時,醫師都開了抗生素——第一次是阿莫西林(Amoxicillin),第二次則換成了阿奇黴素(Azithromycin),但她的症狀絲毫沒有改善。相反地,她的右側頸部腫脹得越來越明顯,疼痛讓她幾乎無法轉動脖子。
這時候,我的直覺開始作祟。
她的體檢數據比我預期的更加嚴重:
更奇怪的是,她的呼吸音正常,沒有典型的肺炎表現。但這一切似乎指向一個不尋常的感染。
我翻了翻既往病史。她過去經常因鏈球菌性咽炎就診,但沒有其他慢性疾病,也沒有吸菸習慣。這讓我開始懷疑,這次的感染可能並非單純的細菌性咽炎。
我當機立斷,開立電腦斷層掃描的檢查單。
影像學報告回來的速度比平常快。
「右側內頸靜脈有血栓,」 放射科醫師說,語氣凝重。
我的心跳微微加快。這不是一場普通的細菌感染。
CT 顯示,這名患者的右側內頸靜脈血管內形成了血栓,並且伴隨著 1.4×2.1×2.0 cm 的扁桃體周圍膿腫,以及 3.3×4.0 cm 的頸部深層感染。這是一種少見但極具危險性的疾病——雷米爾氏症候群(Lemierre’s Syndrome)。
這種病,許多醫學生甚至未曾聽過。
雷米爾氏症候群主要影響 15-25 歲的年輕人,特別是因咽喉感染未妥善治療者。過去,由於抗生素的普及,這種疾病已相對罕見,但近年來,由於對抗生素使用的限制與細菌耐藥性的變化,病例數有回升趨勢。發病率雖然低,但若未及時診斷,死亡率可高達 5-18%。
雷米爾氏症候群並不是什麼新興疾病。細菌從咽喉組織侵入內頸靜脈的過程涉及數個步驟:
她的情況正是如此。
實驗室數據也支持這個診斷:
這不再是一場單純的扁桃體炎,而是一場與時間競賽的全身性感染。
後續追蹤與預後
當我們在醫學院學習「喉嚨痛」這個主題時,總是把它歸類為最常見的小病。但這位年輕女性的案例提醒我們,當一個病人反覆就醫、症狀加劇時,醫師必須考慮更嚴重的可能性。
雷米爾氏症候群雖然罕見,卻可能致命。它的典型徵兆是 持續性喉嚨痛、高燒、頸部腫脹,當我們看到這三個關鍵詞時,應該要立刻考慮這個診斷,並進行影像學檢查。
這一次,患者被轉入 ICU 進行密切監測。她的恐懼並未因此減輕,當我們告知她需要長達 4-6 週的抗生素治療時,她沉默了一會,然後低聲問道:
「我會好起來嗎?」
我們向她保證,這是一種可以治癒的疾病,關鍵在於早期診斷與正確治療。初期她仍持續發燒,血壓穩定但血氧偶有下降,提示感染仍在控制階段。住院第三天,影像學檢查顯示血栓未進一步擴大,抗生素開始見效。兩週後,患者的頸部腫脹明顯消退,白血球數值恢復正常。她在接受四週抗生素治療後出院,後續門診將安排影像學追蹤,確保血栓完全消散。臨床經驗顯示,若早期診斷並適當治療,大多數患者可以完全康復。她的故事提醒我們,醫學不只是數據與檢驗值,而是要學會傾聽身體的警訊,發現那些被忽略的細節。
這就是急診醫學,一場場與時間的角力。
這一次,我們搶到了勝利的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