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痛苦中尋找意義
「活出意義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教我們如何在生活的苦難中找到立足點,而不是給一個簡單的幸福配方。
書本的英文原名 Man's Search for Meaning,是個在最黑暗的處境中摸索,一個“尋找意義”(search for meaning)的過程。作者Victor E. Frank在集中營的經歷不是單純的「克服困難」,而是承認痛苦的真實性,然後在其中挖掘出活下去的理由。
他認為,人類生存的核心動力是尋找和實現生命的意義,即使在極端的痛苦中,這種意義也能成為支撐我們活下去的力量。他的觀點源自於心理學,尤其是他創立的「意義治療」(logotherapy),強調意義是人類精神的根本需求。而「活出意義來」的中譯名雖然試圖傳達Frankl 積極向上的核心思想,但可能過於簡化,甚至帶點心靈雞湯勵志書的俗套感,沒能充分反映書中那種在極端痛苦中掙扎、尋找生存理由的深刻力量。
當痛苦無法超度,那就超越吧!
Victor E. Frankl在書中分享了他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並提出了他對人生意義的深刻見解。他在集中營中目睹了人性最黑暗的一面,也經歷了難以想像的苦難——飢餓、寒冷、失去親人以及隨時可能被處死的恐懼。他觀察到,有些人即使身處絕境,仍然能找到活下去的理由,而有些人則放棄了。他認為,痛苦本身並無意義,但人可以透過面對痛苦的態度來賦予它意義。對 Frankl 來說,痛苦的意義並不在於痛苦本身,而在於如何超越它。他寫道:「如果生命中有意義,那麼痛苦也必然有意義。」("If there is a meaning in life at all, then there must be a meaning in suffering.")
在集中營中,他發現那些能夠忍受痛苦的人,往往是因為他們心中有一個超越當下苦難的目標或信念。這個目標可能是對未來的希望(例如與家人團聚)、對某個價值的堅持(例如人性尊嚴),甚至是對自己內心堅韌的證明。Frankl 自己的痛苦意義,可能來自於他對人類精神力量的信念,以及他希望活下來,將這些體悟傳遞給世界的使命感。
超越痛苦的密碼:圖像化痛苦!
『當我們能夠將混亂的情緒轉化為清晰的理解時,痛苦的影響會減輕。』史賓諾沙在倫理學中提出這樣的觀點。他認為:情緒的痛苦往往來自於我們對它的模糊認知,而一旦我們能理性地剖析並理解它,這種痛苦的情緒就會失去控制我們的力量。Frankl 將這一哲學思想融入他的集中營經驗,並在實踐中找到支撐自己的方法。
書中Frankl確實實踐了斯賓諾莎的理念:他並不是試圖否認或逃避痛苦,而是努力將它「塑成一副明確清晰的圖像」。當他感到絕望時,他不允許這種情緒模糊地吞噬自己,例如:
內心對話與想像未來
Frankl 經常在心中與他的妻子「對話」。雖然他不知道她是否還活著,但他會想像她的面容、聲音,並感受到愛的存在。這種內心的聯繫讓他將痛苦的情緒轉化為對愛的清晰認知,而不是單純的孤獨與失落。他寫道,這種想像讓他感受到「愛是人類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
他也想像自己未來站在講台上,向學生講述集中營的經驗。這不僅給了他一個具體的目標,也讓他把當下的痛苦塑造成一個更大的圖景——他必須活下去,才能實現這個願景。
觀察與反思人性
Frankl 在集中營中以心理學家的視角觀察自己和他人。他試圖理解為什麼有些人能在絕境中堅持,而有些人放棄。他注意到,那些找到意義的人(例如為了家人、信仰或某種價值)往往更能忍受痛苦。這讓他將自己的痛苦轉化為對人性韌性的理性探究,而不是僅僅沉溺於絕望。
他曾提到,即使在最殘酷的環境中,他仍然試圖找到人性的光輝,比如囚犯之間的小善舉(分享最後一片麵包)或守衛偶爾展現的溫情。這種觀察幫助他將痛苦的情緒轉化為對生命複雜性的理解。
選擇態度,保持內在自由
Frankl 強調,即使集中營剝奪了他的一切外在自由,他仍能選擇如何面對苦難。他提到一個具體時刻:當他和其他囚犯在寒冷的清晨被趕去勞動時,他決定專注於內心的某個美好記憶,而不是外界的折磨。這種主動的態度選擇,讓他把痛苦從單純的折磨轉化為一種精神鍛煉。
他曾說:「他們可以拿走我的身體,但無法拿走我的精神自由。」這種清晰的認知,讓他不再被痛苦的情緒完全支配。
尋找微小的意義
在集中營的日常中,他試圖從小事中尋找意義。例如,他描述過一次夕陽的美景,當時他和同伴被困在勞動中,但那短暫的自然之美讓他感受到生命的價值。這種瞬間讓他將痛苦的情緒轉化為對存在本身的感激。
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環境中選擇以及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p.88)這種理性的剖析,讓他從被動的受害者轉化為主動的意義創造者。
Frankl 的做法和思考確實與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名言「懂得為何而活的人,幾乎任何痛苦都可以忍受」("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can bear almost any how")有著深刻的共鳴。Frankl 在「活出意義來」中甚至直接引用了這句話,並將其作為他思想的重要支柱之一。他在集中營的經驗可以說是對尼采這一觀點的活生生詮釋,而他的意義治療(logotherapy)理論也深受這一哲學的啟發。
不只是撐下去,而是心平氣和地繼續前行!
尼采認為,人只要有一個強烈的理由或目的(即「為何」),就能忍受生命中的任何「如何」(how),也就是任何形式的痛苦或困境。Frankl在集中營的經歷,簡直就是尼采帶有哲學上抽象性語句的完美詮釋。
意義不是被動接受的東西,而是需要個人去定義和追求的。這是Frankl的信念。他主張:生命的意義不是外在環境給予的,而是由個體主動尋找或創造的。所以,Frankl 在集中營中並未等待外部救援,而是透過內心的反思和選擇,找到屬於自己的「為何」。
透過與妻子的內心對話、觀察人性、以及選擇態度,Frankl實踐「為何而活」。這些行為讓他把痛苦從單純的折磨轉化為一種有意義的挑戰。即使在最絕望的時刻,Frankl也能想像自己未來的角色(例如成為一名講者或作家),這種對未來的意義投射直接回應了尼采的理念:只要有「為何」,當下的「如何」就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
我們現在雖然沒有集中營那樣的極端遭遇,但生活中依然充滿各種困難——可能是職場的壓力、人際關係的破裂、健康的挑戰,或者內心的迷茫。Frankl 的思想確實能應用在這些情境中,讓我們不只是「熬過去」,而是找到一個「為何」來支撐自己,並讓心態更平靜。比如說,當我們遇到一個無法改變的困境(像是慢性疾病或經濟壓力),与其一直抱怨「為什麼是我」,不如問「我在這之中能做什麼?這教會了我什麼?」這種轉換不一定消除痛苦,但能讓我們的心態從被動受害轉為主動面對,甚至帶著某種安然。
Frankl 的方法確實不只關乎生存,而是關乎如何在痛苦中保持內心的尊嚴和平靜。他在集中營中選擇專注於內心的自由,而不是外界的折磨,這種態度讓他不被痛苦擊垮。對我們來說,這意味著即使面對困境,我們也能透過尋找意義,減少內心的掙扎與抗拒,找到一種與苦難共存的和解感。
#活出意義來 #尼采 #史賓諾沙 #超越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