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氏帶對豆科植物的固氮共生超重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不論動植物都需要氮來合成蛋白質、核酸、糖、脂肪,但是大氣中的氮氣是非常穩定的三鍵,無法輕易被打開。不過,豆科植物能透過與根瘤菌(如 Mesorhizobium loti)共生,把空氣中的氮氣轉換為含氮化合物,供植物利用,是自然界氮循環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有趣的是,最近的研究發現,在這場共生關係中,一個看似默默無聞的構造──卡氏帶(Casparian strip)──其實是促成根瘤成功發育與固氮效率的關鍵角色。


什麼是卡氏帶?卡氏帶是位於植物根部內皮細胞(endodermis)的一種木質素帶狀沉積物,由十九世紀的德國植物學家羅伯特‧卡斯帕里(Johann Xaver Robert Caspary,1818-1887)所發現,主要功能是封閉細胞間隙的水路(apoplast),強迫水與溶質必須經過細胞膜主動運輸進入維管束。之前的研究發現,無法形成卡氏帶的植物,對控制離子的進出出現障礙,導致生長出現問題[1], [2]。不過,最近發表於《Science》的一篇研究中發現,卡氏帶不只是一道水分與養分的過濾牆,也可能參與訊號調控與病害防禦[3]。


過去的研究發現,在豆科植物中,根瘤形成的敏感區域(susceptible zone)與卡氏帶首次形成的區域高度重疊,這就讓研究團隊產生一個疑問:卡氏帶是否與根瘤的形成有關?


科學家們以模式植物百脈根(Lotus japonicus)為材料,深入探討卡氏帶對根瘤形成與氮固定的影響,並揭露了它在系統性氮訊號傳遞中的意外角色。


首先,研究團隊利用LORE1插入突變法,製造了三個卡氏帶形成關鍵基因的缺失突變株。其中一個基因(LjMYB36)是轉錄因子,控制卡氏帶相關基因表現;另外兩個基因(LjSGN1LjSGN3)是訊息傳導受體與激酶。


這些突變株的根部卡氏帶無法正常形成,表現出染劑穿透維管束的現象,證實質外體屏障(apoplastic barrier)失去功能。


接著,研究團隊就來看看,卡氏帶缺失是否會對根瘤形成產生影響?他們發現,突變株不僅根瘤數量明顯下降,根瘤形成時間也延後了。研究團隊在接種根瘤菌後21天統計根瘤數量,發現野生種平均形成6-8顆,但突變株只形成了2-3顆。


至於根瘤形成的時間,研究團隊在接種根瘤菌時,在植物的根尖做記號。然後,當根瘤出現時,如果出現的位置接近標記或在標記之上,就表示這個根瘤形成的時間比較早;如果出現的位置離標記處很遠且靠近老根,就表示該根瘤形成的時間比較晚。


結果他們發現,野生種有87-93%的根瘤出現在標記處或以上;而突變株只有6-23%的根瘤出現在與野生種類似的位置。也就是說,突變株的根瘤形成時間,比野生種要晚許多。


進一步的觀察發現,雖然根瘤菌仍能附著於根的表皮細胞,但其感染線(infection threads)與根瘤原基(nodule primordium)的形成均大幅減少。所以,卡氏帶完整性對根瘤的初期誘導與發育非常重要。


先前的研究已知,在豆科植物中,當根部感受到氮不足的情形時,便會在根內表現 LjCEP1 訊號肽,向上傳送到葉片,活化 CRA2 受體,進一步誘導葉片產生CEPD1、CEPD2與miR2111。


其中CEPD1與CEPD2兩個小分子肽由葉片傳送回根部,會在根中促進根瘤誘導因子表現;另外miR2111這個小RNA則會在到達根部後抑制根裡面的 TML (Too Much Love)蛋白,解除對新生根瘤形成的抑制。


但是,在三個卡氏帶突變株中,都出現了LjCEP1 表現量下降、TML 上升、miR2111 減少,導致根瘤形成被抑制。


有趣的是,研究團隊發現若施加外源 CEP1 或製造帶有 tml 突變的雙突變株,都可以恢復或部分改善根瘤數量。也就是說,卡氏帶是CEP1路徑發揮功能的重要一環。


更有趣的是,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成熟根瘤的維管束內皮細胞(vascular endodermis)也會形成卡氏帶。那麼,無法形成卡氏帶,是否也會對根瘤會造成影響呢?


他們發現,卡氏帶缺失突變株的根瘤中,鈉、磷、鉀、鉬等礦物質的含量顯著升高;另外,養分在根瘤內部出現分佈異常的情形,尤其是鉀與蔗糖偏向根瘤外圍堆積。另外,他們還發現天門冬醯胺與天門冬胺酸在突變株根瘤中顯著升高,顯示氮代謝方向被改變。而且,天門冬醯胺的分布在突變株根瘤中向外偏移,也就是在根瘤周圍與維管束處積聚較多,不像野生種那樣均勻分布。這些現象顯示,卡氏帶不只控制「誰可以進入根瘤」,還影響植物與共生菌之間的物質交換。


總而言之,透過使用無法形成卡氏帶的突變株,研究團隊發現,根部的卡氏帶對於感應氮飢餓訊號並啟動根瘤發育是不可或缺的。至於根瘤內的卡氏帶,則協助控制營養與代謝平衡,確保固定比例的氮能被妥善利用。當卡氏帶出現失調的狀況,不僅是物理屏障被破壞,更會擾亂植物與微生物互動中的長距離訊號傳遞與代謝對話。


這個研究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除了根瘤菌,卡氏帶是否也在非共生微生物(如病原菌)感染過程中扮演類似角色?這就需要研究團隊進一步去探討了。


參考文獻:


[1] Takuya Nakayama et. al., A peptide hormone required for Casparian strip diffusion barrier formation in Arabidopsis roots. Science 20 Jan 2017: Vol. 355, Issue 6322, pp. 284-286 DOI: 10.1126/science.aai9057


[2] 2017/6/8. 老葉的植物王國。卡氏帶不簡單!


[3] Defeng Shen et al. ,Apoplastic barriers are essential for nodule formation and nitrogen fixation in Lotus japonicus. Science 387, 1281-1286(2025). DOI:10.1126/science.ado8680


avatar-img
165會員
510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老葉報報 的其他內容
小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但它有許多病害。其中,條鏽病是一種會在小麥葉片上形成黃色條狀病斑的病害,導致作物大幅減產。全球每年因條銹病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 40 至 50 億美元,對糧食安全構成嚴重挑戰。 這麼可怕的病菌,但是我們對它如何致病仍不十分清楚,不過,最近有了突破!
想像每次你吃了某種食物,比如說花生或是仙草,但每次吃完都會讓你的免疫系統變得更敏感,甚至讓身體對它產生更激烈的反應——你會怎麼辦?繼續吃,還是換一種食物?   我們應該就是從此不碰它,但是,發生在蜘蛛蟎和它的「最愛」——菜豆之間的事,卻並不是這樣!
在自然界中,植物如何確保自己的基因能夠延續呢?傳統上,我們熟悉的授粉方式包括風媒、水媒和動物媒介授粉。風媒植物透過風力將花粉傳播,而動物授粉則仰賴昆蟲、鳥類、蝙蝠等動物訪花,攜帶花粉從一朵花移動到另一朵花。然而,最近的研究發現,許多動物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可能已經默默成為植物的「意外媒人」!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光線影響著各種生物的生長與發育。植物會向陽生長,某些動物的行為也會隨著日照改變。但你可能不知道,衣藻也能感受光的變化,並調整自身的能量儲存方式!科學家最近發現,一種稱為「向光素」(Phototropin, PHOT) 的藍光受器會影響衣藻儲存澱粉的能力喔!
最近一期的《自然》期刊刊登了一位讀者的投書。他提到,地下水枯竭、氣候變遷和政策失敗正在威脅著世界上最大的開心果生產地之一——伊朗拉夫桑詹。這個狀況應該當作對其他地區的一個警告,提醒人們關注氣候變遷對農業的風險。
植物雖然沒有眼睛或感覺神經,卻能知道自己周圍的環境變化。當其他植物擋了它們的光,它們會努力伸長莖來找到能曬到更多太陽的地方;當天氣變熱時,有些植物會改變生長模式來適應高溫。這些調控機制來自於植物體內的「感測器」──光敏素和光敏素交互因子(PIFs)。 所有的植物都有PIF,但是用法都一樣嗎?
小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但它有許多病害。其中,條鏽病是一種會在小麥葉片上形成黃色條狀病斑的病害,導致作物大幅減產。全球每年因條銹病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 40 至 50 億美元,對糧食安全構成嚴重挑戰。 這麼可怕的病菌,但是我們對它如何致病仍不十分清楚,不過,最近有了突破!
想像每次你吃了某種食物,比如說花生或是仙草,但每次吃完都會讓你的免疫系統變得更敏感,甚至讓身體對它產生更激烈的反應——你會怎麼辦?繼續吃,還是換一種食物?   我們應該就是從此不碰它,但是,發生在蜘蛛蟎和它的「最愛」——菜豆之間的事,卻並不是這樣!
在自然界中,植物如何確保自己的基因能夠延續呢?傳統上,我們熟悉的授粉方式包括風媒、水媒和動物媒介授粉。風媒植物透過風力將花粉傳播,而動物授粉則仰賴昆蟲、鳥類、蝙蝠等動物訪花,攜帶花粉從一朵花移動到另一朵花。然而,最近的研究發現,許多動物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可能已經默默成為植物的「意外媒人」!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光線影響著各種生物的生長與發育。植物會向陽生長,某些動物的行為也會隨著日照改變。但你可能不知道,衣藻也能感受光的變化,並調整自身的能量儲存方式!科學家最近發現,一種稱為「向光素」(Phototropin, PHOT) 的藍光受器會影響衣藻儲存澱粉的能力喔!
最近一期的《自然》期刊刊登了一位讀者的投書。他提到,地下水枯竭、氣候變遷和政策失敗正在威脅著世界上最大的開心果生產地之一——伊朗拉夫桑詹。這個狀況應該當作對其他地區的一個警告,提醒人們關注氣候變遷對農業的風險。
植物雖然沒有眼睛或感覺神經,卻能知道自己周圍的環境變化。當其他植物擋了它們的光,它們會努力伸長莖來找到能曬到更多太陽的地方;當天氣變熱時,有些植物會改變生長模式來適應高溫。這些調控機制來自於植物體內的「感測器」──光敏素和光敏素交互因子(PIFs)。 所有的植物都有PIF,但是用法都一樣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本文探討AI筆記工具的優缺點、選擇建議及未來趨勢,比較NotebookLM、OneNote+Copilot、Notion AI、Obsidian+GPT插件和Palantir Foundry等工具,並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及個人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Thumbnail
全方位分析脫離繼承戰的方法,大膽猜測誰會成為卡丁國下一任國王。
Thumbnail
對陸生植物來說,運輸系統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導管(xylem)可以把植物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與礦物質送到地面上的莖與葉,提供葉片進行光合作用與其他合成反應所需要的原料。 但是,導管是如何從植物的頂端分生組織發育而來的?最近的研究,發現了一個研究,有了一些有趣的發現喔!
Thumbnail
植物需要氣孔(stoma)與外界的大氣進行交換才能取得足夠的二氧化碳與氧氣。另外,植物還需要進行蒸散作用來帶動導管(木質部xylem)裡的水分,才能運輸礦物質與糖。 但是,氣孔對植物的影響到底是怎麼樣的?最近的研究,有了一些有趣的發現。
Thumbnail
豆科植物會透過與根瘤菌合作來固氮,這是數百年前就已經知道的事實了;但是這兩種生物是如何進行互動,到現在還是不能完全明白。 許多賀爾蒙都與根瘤發育有關,最近劍橋大學的研究團隊,使用了新技術,觀察吉貝素對根瘤發育的影響。
Thumbnail
豆科植物,如大豆、綠豆等,在缺氮時,根部會分泌類黃酮素來召喚根瘤菌,形成根瘤,幫忙植物獲取氮素。 在1984年,科學家注意到,根瘤不是均勻分布在根上,而是有規律的間隔。為什麼會這樣呢?最近的研究有了答案!
Thumbnail
有些植物(如豆科)會與土壤中的細菌(如根瘤菌)形成根瘤(nodule)來幫助植物獲取氮。雖然根瘤可以供應植物氮素,但是要形成與維持根瘤植物也要消耗自己的養分,因此,保持適當數目的根瘤是很重要的。最近的一個研究,又發現了更多關於植物如何維持適當數目根瘤的機制。
常見病害 雜草: 文枯病: 穗稻熱病: 解決方案 雜草: 稻清: 金斯統普: 草霸王:
Thumbnail
露台,是我的植栽實驗室!從雞蛋花 10株扦插成功後,展開另一波的移盆、換土…,紀錄著成長的點點滴滴。
Thumbnail
很多時候,別人說的不一定適合你,你得多方查詢和專家請益,才能讓自己的人生,少掉許多的坑坑洞洞!
Thumbnail
塊根植物是多肉植物的一個類群,涵蓋非常多種植物。不同於大部分的多肉植物觀賞的是葉或花,人們觀賞塊根植物特化的莖或根。 說到塊根(莖),其實並不陌生,地瓜就是人們常食用的塊根;馬鈴薯、芋頭、山藥則是塊莖。塊根或塊莖是植物的根莖因養分及水分的蓄積,呈現膨大、肉質化。 塊根植物的觀賞價值在於,隨著不同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本文探討AI筆記工具的優缺點、選擇建議及未來趨勢,比較NotebookLM、OneNote+Copilot、Notion AI、Obsidian+GPT插件和Palantir Foundry等工具,並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及個人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Thumbnail
全方位分析脫離繼承戰的方法,大膽猜測誰會成為卡丁國下一任國王。
Thumbnail
對陸生植物來說,運輸系統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導管(xylem)可以把植物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與礦物質送到地面上的莖與葉,提供葉片進行光合作用與其他合成反應所需要的原料。 但是,導管是如何從植物的頂端分生組織發育而來的?最近的研究,發現了一個研究,有了一些有趣的發現喔!
Thumbnail
植物需要氣孔(stoma)與外界的大氣進行交換才能取得足夠的二氧化碳與氧氣。另外,植物還需要進行蒸散作用來帶動導管(木質部xylem)裡的水分,才能運輸礦物質與糖。 但是,氣孔對植物的影響到底是怎麼樣的?最近的研究,有了一些有趣的發現。
Thumbnail
豆科植物會透過與根瘤菌合作來固氮,這是數百年前就已經知道的事實了;但是這兩種生物是如何進行互動,到現在還是不能完全明白。 許多賀爾蒙都與根瘤發育有關,最近劍橋大學的研究團隊,使用了新技術,觀察吉貝素對根瘤發育的影響。
Thumbnail
豆科植物,如大豆、綠豆等,在缺氮時,根部會分泌類黃酮素來召喚根瘤菌,形成根瘤,幫忙植物獲取氮素。 在1984年,科學家注意到,根瘤不是均勻分布在根上,而是有規律的間隔。為什麼會這樣呢?最近的研究有了答案!
Thumbnail
有些植物(如豆科)會與土壤中的細菌(如根瘤菌)形成根瘤(nodule)來幫助植物獲取氮。雖然根瘤可以供應植物氮素,但是要形成與維持根瘤植物也要消耗自己的養分,因此,保持適當數目的根瘤是很重要的。最近的一個研究,又發現了更多關於植物如何維持適當數目根瘤的機制。
常見病害 雜草: 文枯病: 穗稻熱病: 解決方案 雜草: 稻清: 金斯統普: 草霸王:
Thumbnail
露台,是我的植栽實驗室!從雞蛋花 10株扦插成功後,展開另一波的移盆、換土…,紀錄著成長的點點滴滴。
Thumbnail
很多時候,別人說的不一定適合你,你得多方查詢和專家請益,才能讓自己的人生,少掉許多的坑坑洞洞!
Thumbnail
塊根植物是多肉植物的一個類群,涵蓋非常多種植物。不同於大部分的多肉植物觀賞的是葉或花,人們觀賞塊根植物特化的莖或根。 說到塊根(莖),其實並不陌生,地瓜就是人們常食用的塊根;馬鈴薯、芋頭、山藥則是塊莖。塊根或塊莖是植物的根莖因養分及水分的蓄積,呈現膨大、肉質化。 塊根植物的觀賞價值在於,隨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