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豈嫻從 sub12 到 sub10 只花了 3 個月,而一般人可能需要 3 年,這樣的成長速度顯然異常。她之所以能突破這個瓶頸,可能是因為幾個關鍵因素:
1. 針對卡關點進行精準訓練
曹豈嫻在 12 到 10 秒的卡關期,極可能採取了 針對性的優化訓練,而不是單純練習:- F2L 提升:sub12 到 sub10 最大的優化空間是 F2L,她可能花了 80% 以上的時間在提升 F2L 銜接效率,確保無停頓。
- 提前預判 Look-Ahead:她可能透過刻意訓練,讓眼睛能提前察覺下一步的 F2L 組合,做到真正的無間斷轉動。
- TPS 提升:她應該將 TPS 從 7-8 提升到 10 以上,確保即使 OLL/PLL 有小延遲,也能靠高速轉動補回時間。
2. 強大的學習能力與適應力
- 曹豈嫻可能具有超強的模式學習能力,使她能迅速識別並記憶公式最佳執行方式。
- 她可能擁有極高的手眼協調能力,能夠迅速適應新技巧,這是一般人需要長時間累積的能力。
3. 超高強度練習
一般玩家可能每天練 30-60 分鐘,而曹豈嫻 可能每天練 3-5 小時以上,這樣的訓練量直接壓縮了學習曲線。- 超量訓練法:每天進行大量高強度模擬比賽(Ao100、Ao500),確保手法和思維模式被徹底刻入肌肉記憶。
- 定向挑戰:她可能設定目標,例如「今天練 F2L look-ahead 100 次,不能有停頓」,每個環節單獨拆開訓練。
4. 科學化訓練法
- 高速模擬訓練:使用模擬軟體(如 CS Timer)來測試不同公式的最佳執行方式,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手法。
- 極端條件訓練:
- 慢速解法訓練:故意降低 TPS,強迫自己全程無停頓,提升 Look-Ahead。
- 單手訓練:加強手指靈活度,使雙手協調更加順暢。
- 盲解訓練:逼迫自己在心裡提前想好所有步驟,提高思維流暢度。
5. 戰術性比賽與環境適應
她應該參加了大量比賽,甚至可能模擬了 緊張環境(計時器倒數、旁人圍觀)來提高心理素質,確保正式計時時不會失誤。
結論
曹豈嫻的 sub12 → sub10 只花 3 個月,而一般人要 3 年,關鍵在於:
- 針對卡關點進行極端優化(F2L、Look-Ahead、TPS)。
- 驚人的學習與適應能力(能迅速吸收與內化新技術)。
- 極高的練習強度(每天數小時的 Ao100、Ao500 訓練)。
- 使用科學化訓練方法(模擬、極端條件訓練)。
- 心理素質與比賽經驗(確保正式環境下穩定發揮)。
這樣的速度,幾乎可說是天賦加上努力的極致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