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讀博班時,一位教授戲曲的老師曾說過一句語重心長的話:我最擔心你們這些口才太好的人出去當老師,通常誤人子弟最深的就是這些口才好的人!
言下之意就是:口才好常容易流於唬爛而輕於求證。我想這意思大概也意味著要小心自己的影響力,凡事不要想當然耳,要多求證!
在研究花食的過程中,我也總希望多認識一點植物的文史,對於古籍中有記載的花卉總令人特別興奮,因為這代表古人與這朵花有著奇特的邂逅,植物也就有了奇妙的身世可探。
在翻查金蓮花的資料時,發現古籍中竟然也有一款名為「金蓮花」(Trollius chinensis Bunge)的植物,而且還是一種備受清朝皇室熱愛的名花。也就是說金蓮花有兩種,這是傳統植物中又一個「同名異實」的例子,一種是我們熟悉的草花,來自南美的安地斯山脈;至於古籍記載的,則產自中國山西的五臺山。誇張的是,竟連鼎鼎大名的植物學家也傻傻弄不清。
先說古籍中對金蓮花的記載。
史載康熙皇帝在佛教聖地山西五臺山參拜後,就將五臺山上的金蓮花移植至紫禁城及塞外避暑山莊,造就「避暑山莊三十六景」中的「金蓮映日」。康熙還為此寫下「金蓮映日」一詩,詩前有序:
廣庭數畝,植金蓮花萬本。枝葉高挺,花面圓徑二寸餘。日光照射,精采煥目。登樓下視,直作黃金布地觀。
正色山川秀,金蓮出五臺。塞北無梅竹。炎天映日開。
每當盛夏之際,金蓮花灼灼盛開,枝葉高挺,陽光灑落,一整個宛若黃金鋪地般金光閃閃,在沒有梅花竹子生長的塞北,深得清朝皇室的喜愛。康熙、雍正及乾隆都曾經以「金蓮花」為題作詩,特別是乾隆皇帝更是情有獨鍾。史載乾隆一生多次駐蹕香山靜宜園,留有詩作1700餘首,出現不少以金蓮花為題的吟詠。
乾隆耽迷金蓮花,不只是因為他待在靜宜園來青軒的時間正是金蓮花盛開的花期,最重要的原因恐怕還是因為乾隆生母孝聖皇太后最愛此花,乃至孝聖皇太后過世後,乾隆皇帝不禁睹物思人,感傷落淚。直到84歲還親手畫了一幅《金蓮花圖軸》的水墨花卉,並在上面題詩。
金蓮花發映階新,著雨清妍不染塵。此是祗陀園裏地,故應長者布來勻。
香山金蓮花盛開,玩芳得句,兼為寫生。甲寅清和月下浣之三日制于來青軒。
風迷康雍乾三朝盛世的金蓮花,到了晚清吳其濬的植物學名著《植物名實圖考》(1848年),關於「金蓮花」的記載卻出現了混淆與誤引的情形。雖然插圖一看即知是大家今日熟知的金蓮花(Tropaeolum majus L.),但裡面的文字,很明顯卻有誤引古籍的情況。
《植物名實圖考.金蓮花》圖文
為了方便解說,我將原本《植物名實圖考》的內容拆而為二,前半段的描述無疑就是今日的外來種金蓮花;至於後半段所提無疑就是古籍中產自山西五臺山的金蓮花。
這兩種金蓮花除了名字一樣,其餘並沒有任何地方是相似的,為了說明,我乾脆用古籍與外來種做個簡單的區別:
一、產地不同:古籍中的金蓮花出山西五臺山 , 塞外尤多,最早見于北宋周師厚的《洛陽花木記》(1082) ,記載「金蓮花出嵩山項」,早在 940多年前就有記載的傳統明花;至於外來的金蓮花則原産南美洲,應是清代以後才傳進中國。
二、型態不同:古籍中的金蓮花,今已被認定屬毛茛科多年生直立草本,花色金黃…若蓮而小…其葉綠色,瘦尖而五尖或七尖、挺生;而外來的金蓮花則屬旱金蓮科,蔓生,花開五瓣紅花(清代應該只有紅花,故稱「大紅鳥」,今日花色繽紛,從淡黃、鮮黃、橙到紅都有),圓葉如荷。二者形態迥異。
上為外來種金蓮花;下為古籍中來自塞外的金蓮花
外來種金蓮花得名,是來自田田翠挺的葉子,有如小荷(蓮)葉。
三、意涵不同:古籍中的金蓮花具佛教意涵,山西五臺山是佛教聖地,被認為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此花便被認為是文殊菩薩座下的蓮花所化,故又名「文殊花」。乾隆的詩作也屢屢盛讚此花的花色予人有佛陀的拈花微笑之感(「色擬瞿曇面,笑開迦葉顏」)、與極樂世界之想(「的知極樂國,方見此花呈」)
至於外來種的金蓮花則具有戰爭的意涵。今人覺得長得像小蓮(荷)葉的葉子在西方人眼中卻形似盾牌,花朵也像頭盔,這些都是象徵作戰勝利的紀念品,因此以希臘文tropaion(獎盃)來作為金蓮花的屬名Tropaeolum,於是金蓮花的花語有戰利品的意涵。至於種小名majus則有「更大的」的意思。
四、藥效的問題:這兩種植物由於植物學家的混淆,比較大的影響應該是在入藥方面,現在很容易查到金蓮花有清熱解毒、消腫、明目等功效,但到底是哪一種金蓮花呢?!這個藥性到底是來自古中藥本草還是西方的草藥學?
我們很清楚外來種的金蓮花有個辛辣的味道,但古籍金蓮花的味道如何?我常常看到資料上說有個辛辣的味道,這是不是也混入了外來種金蓮花的性味?
幸好,這兩種金蓮花都是可食的,只要不過度食用,應該對身體都無大礙,只期盼有藥草學家針對這個問題有更明確的辨析,最好在中文命名上做出明確的區隔,才能有效終止這個錯誤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