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對種族議題,以及強迫歸化的關注度有多高。如果對這類題目有興趣的話,那Katja Gauriloff 的 Je’ Vida (港譯:森林之北)會是你的好選擇。.
電影簡介
故事以兩代人的人生和傷痛為引,寫芬蘭北部斯科爾特薩米語放族群文化身份亦被貶抑,薩米人 lida從堅守到慢慢摒棄傳統,把傷痛和回憶壓抑在心。當姊姊過身後帶姪女回到芬蘭拉普蘭區的祖屋清理及安排出售,只是屋外的河流和樹、屋內的擺設和飾物,都無一不提醒着她痛苦的過去。
最後在姪女的關心下,lida逐漸擺脫失語,願意面對回憶。而姪女為片中的第二代,對薩米人身份有著一種隱隱的認知並覺得自己應該有「芬蘭人」以的身份,卻因為母輩的問題和避而不談(畢竟她的母親比lida更早融入芬蘭社會),而在身份認同上同樣有著一番拉扯。宜到回到拉普蘭區的祖屋。這也就不難理解她在電影中的表現。
觀影感受
這部電影獲得了芬蘭尤西獎最佳音樂、最佳聲音設計、最佳服裝設計。聲音的確在電影的氛圍構成中有很大的影響力,也暗示著 lida那一段的人生走向。全片情感表現非常壓抑,有一程因過度傷痛,抽離地回看自己人生一層層地揭開傷疤的感覺。而家人的陸續離開也暗示著lida和自己的根愈來愈遠。電影對色彩和黑白鏡頭的運用也非常出色,值待大家認真感受一下。
lida和祖父母的感情令人動容,家人相繼離開的痛楚令人鼻酸。最後lida在湖底找小時候爺爺抖的刀。拿去找爺爺的一幕令不少人直接淚腺缺堤,爺爺的開解讓擁抱過去的傷口,了解到生命中的種種不完美塑造了每個人的獨特性。如果没有這一段就不會之後和姪女交流的部分,整部電影會變得没那麼完整。

原住民被迫歸化的例子
除了芬蘭,美國也出現過實施同化措施的情況。將原住民的孩子從其家中帶走並關進寄宿學校,讓他們學習「文明的生活技能」。強迫融入主流生活,同時以虐待和歧視性語言令其和自身文化之間產生隔膜。這樣除了影響文化傳承,也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改變生活方式,由剝掉他們部落的傳統服飾/裝扮,穿上西式制服,繼而捨棄他們的傳統名字,而配給一個「正統」名字。最後嚴禁使用部落的方言,強迫他們學習及只能使用官方語言。當這些被強行「改造」的青年回到他們的部落時,許多寄宿學生經歷了生疏分離,出現在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和障礙以及自我身份的混亂。與家人的生活方式也有所不同。這也是lida在電影中面對的困局。而片末對於政府作仍冷待這問題的陳述,放在現在不同國家的領袖都為當年的行為道歉的大環境中,也是令人無奈。
想了解更多和薩米族人相關的資料看一下芬蘭近代史學會的極北的原住民:薩米族(Sámi)奮鬥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