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
大荒東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
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國。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張其兩耳。
有小人國,名靖人。
神,人面獸身,名曰犁𩵀之尸。
有潏山,楊水出焉。
有蒍國,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虛,日月所出。
有中容之國。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獸,木實,使四鳥:豹、虎、熊、羆。
有東口之山。有君子之國,其人衣冠帶劍。
有司幽之國。帝俊生晏龍,晏龍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獸,是使四鳥。
有大阿之山者。
2. 注釋
1. 東海:中國東部的海域,泛指東方的海。
2. 大壑:指巨大的深谷或深淵。
3. 少昊:上古帝王之一,相傳為黃帝之子,五帝之一。
4. 孺:撫養、培養。
5. 帝顓頊:上古帝王之一,黃帝之孫,五帝之一。
6. 棄其琴瑟:拋棄琴瑟,可能象徵拋棄音樂或娛樂。
7. 甘山:山名。
8. 甘水:水名,從甘山流出。
9. 甘淵:水池或深潭,由甘水匯聚而成。
10. 大荒:遠離中原的廣闊荒野。
11. 皮母地丘:山名,位於大荒東南角。
12. 大言山:山名,相傳日月從此升起。
13. 波谷山:山名。
14. 大人之國:一個傳說中的國家,居住著體型巨大的人。
15. 大人之市:大人之國的市場。
16. 大人之堂:大人之國的集會場所。
17. 踆:蹲坐。
18. 張其兩耳:張開雙耳,可能象徵警覺或聆聽。
19. 小人國:指體型矮小的人居住的國家。
20. 靖人:小人國的名稱。
21. 犁𩵀之尸:一種神祇,長有人面、獸身。
22. 潏山:山名。
23. 楊水:河流名,發源於潏山。
24. 蒍國:一個以黍米為主食的國家。
25. 黍食:以黍為食。
26. 四鳥:指虎、豹、熊、羆四種猛獸,可能被用來驅使或馴養。
27. 合虛山:山名,相傳日月從此升起。
28. 中容國:傳說中的國度。
29. 帝俊:上古神祇之一,傳說為天帝。
30. 食獸、木實:以野獸和果實為食。
31. 君子之國:傳說中居住著高尚之人的國度。
32. 衣冠帶劍:穿戴整齊,腰佩長劍,可能象徵禮儀和武備。
33. 司幽國:傳說中的國度。
34. 晏龍:帝俊之子。
35. 思士、思女:司幽國的男女,他們不結婚。
36. 大阿山:山名。
3. 白話文
在東海之外,有個大深谷,那裡是少昊的國家。少昊在這裡撫養了帝顓頊,並且棄置了琴瑟。在此地有一座甘山,甘水從這座山流出,形成了甘淵。
在大荒東南角,有一座山,名叫皮母地丘。
在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座大言山,太陽和月亮從這裡升起。
在波谷山,有一個大人之國。這個國家有一個市場,稱為大人之堂。有一位巨人蹲坐在上面,張開他的雙耳。
有一個小人國,名叫靖人。
有一種神靈,長著人臉、獸身,叫做犁𩵀之尸。
有一座潏山,楊水從這裡流出。
有一個叫蒍國的國家,這裡的人以黍米為食,他們驅使四種鳥獸:虎、豹、熊、羆。
在大荒之中,有座合虛山,太陽和月亮從這裡升起。
有個叫中容的國家。帝俊生下中容,中容人以野獸和果實為食,他們也驅使四種猛獸:豹、虎、熊、羆。
有一座東口山,山中有個君子之國,這個國家的人民身穿衣冠,腰佩長劍。
有個司幽國。帝俊生下晏龍,晏龍生下司幽,司幽又生下思士。司幽國的人不結婚,男人不娶妻,女人不嫁人。他們以黍米和野獸為食,也驅使四種猛獸。
有一座叫大阿的山。
4. 總結
這段描述了東海之外及大荒之中的多個國度與神異地理。少昊國與帝顓頊有關,甘山與甘水相連,還有各種奇特的國度,如大人國、小人國、君子之國與司幽國等。這些國家各具特色,如大人國的巨人、小人國的靖人、司幽國的不婚文化等。還提到了數座神山,如大言山、合虛山等,與日月升起有關。此外,還有神獸與神靈,如人面獸身的犁𩵀之尸,展現了《山海經》奇異瑰麗的世界觀。
二、
1. 原文
大荒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
有白民之國。帝俊生帝鴻,帝鴻生白民,白民銷姓,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
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
有柔僕民,是維嬴土之國。
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
有夏州之國。有蓋余之國。
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吳。
2. 注釋
1. 大荒:指遠離中原的廣闊荒野。
2. 明星山:山名,相傳太陽和月亮從這裡升起。
3. 白民之國:一個名為白民的國家。
4. 帝俊:上古神祇,傳說中為天帝之一。
5. 帝鴻:帝俊的後代,也是一位神祇。
6. 銷姓:可能表示沒有固定姓氏,或指某種特殊的族群。
7. 黍食:以黍(小米的一種)為主要食物。
8. 四鳥:指四種猛獸:虎、豹、熊、羆(大熊)。
9. 青丘之國:傳說中的國度,因境內有九尾狐而聞名。
10. 九尾狐:傳說中的神獸,具有九條尾巴,能化成人形。
11. 柔僕民:一個溫順的民族。
12. 嬴土:一種特殊的土地,可能指某種富饒的地區。
13. 黑齒之國:一個以黑齒為特徵的國家。
14. 姜姓:古代姓氏之一,相傳與炎帝後裔有關。
15. 夏州之國:一個名為夏州的國家。
16. 蓋余之國:一個名為蓋余的國家。
17. 天吳:傳說中的神人,擁有八個頭,人的面孔,老虎的身體,以及十條尾巴。
3. 白話文
在大荒之中有一座名為明星的山,太陽和月亮從這裡升起。
這裡有一個名叫白民的國家。帝俊生下帝鴻,帝鴻又生下白民,白民這個族群沒有固定姓氏,以黍米為食,並驅使四種猛獸:虎、豹、熊、羆。
這裡還有一個名為青丘的國家,境內有一種狐狸,長有九條尾巴。
柔僕民生活的地方是嬴土之國。
這裡還有一個黑齒之國。帝俊生下黑齒族,這個族群屬於姜姓,他們以黍米為食,也驅使四種猛獸。
此外,這裡還有夏州之國和蓋余之國。
這裡還有一個神人,名叫天吳,他長著八個頭,人類的面孔,老虎的身體,並且擁有十條尾巴。
4. 總結
這段記載描述了大荒之中的明星山,以及多個奇異國度與族群,包括白民之國、青丘之國、黑齒之國等。這些國家各具特色,例如白民無姓、青丘之國有九尾狐、黑齒之國以黍米為食等。此外,還提到了神人天吳,擁有八個頭、十條尾巴,展現了《山海經》獨特的神話色彩。
三、
1. 原文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東極、離瞀、日月所出。名曰折丹,東方曰折,來風曰俊,處東極以出入風。
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名曰禺䝞。黃帝生禺𧴆,禺𧴆生禺京,禺京處北海,禺𧴆處東海,是惟海神。
有招搖山,融水出焉。有國曰玄股,黍食,使四鳥。
有困民國,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王亥託于有易,河伯僕牛。有易殺王亥,取僕牛。河念有易,有易潛出,為國於獸,方食之,名曰搖民。帝舜生戲,戲生搖民。
海內有兩人,名曰女丑。女丑有大蟹。
2. 注釋
1. 大荒:指偏遠廣大的地區。
2. 鞠陵于天:山名,可能意為高聳入天。
3. 東極:極東之地。
4. 離瞀:可能指昏暗之地,或與日出方位有關。
5. 折丹:山名。
6. 折:東方的名稱。
7. 俊:指東方吹來的風。
8. 禺䝞:神名,人面鳥身,耳上掛著兩條黃蛇,腳踩兩條黃蛇。
9. 黃帝:傳說中的上古帝王。
10. 禺𧴆、禺京:禺䝞的後代,分別鎮守東海與北海,為海神。
11. 招搖山:山名,融水發源地。
12. 玄股國:一個以黍米為主食的國家,能驅使四種猛獸。
13. 困民國:國名,居民以「勾」為姓,食物不詳。
14. 王亥:傳說中的人物,兩手抓著鳥正在吃其頭部。
15. 有易:部落或國名。
16. 河伯:黃河之神。
17. 僕牛:奴僕或耕牛。
18. 搖民:國名,相傳帝舜的後代。
19. 戲:帝舜之子。
20. 女丑:兩個名為「女丑」的人。
21. 大蟹:可能是極大的螃蟹或神話生物。
3. 白話文
在大荒之中,有一座山,名叫鞠陵于天、東極、離瞀,是太陽和月亮升起的地方。這座山還叫折丹,在東方「折」的地方,風從這裡吹來稱為「俊」,這座山位於極東,是風進出的地方。
在東海的一個沙洲上,有一位神祇,他長著人臉、鳥的身體,耳朵上掛著兩條黃蛇,腳下踩著兩條黃蛇,名字叫禺䝞。黃帝生下禺𧴆,禺𧴆又生下禺京。禺京居住在北海,禺𧴆則住在東海,他們都是海神。
這裡有一座招搖山,融水從這裡流出。這裡還有一個名為玄股的國家,居民以黍米為食,並能驅使四種猛獸。
有一個國家叫困民國,國民姓勾,食物不詳。這裡有一個人名叫王亥,他雙手抓著鳥,正在吃它的頭。王亥曾投靠有易部落,但河伯的僕牛在有易部落。有易部落殺了王亥,奪走了僕牛。河伯思念有易,有易部落偷偷逃走,在野獸中建立了新的國家,並吃野獸的肉,這個國家名叫搖民。帝舜生下兒子戲,戲又生下搖民。
在海內有兩個人,名叫女丑。女丑擁有一隻巨大的螃蟹。
4. 總結
這段記載講述了大荒之中的神秘山川、神祇、國家與傳說人物。例如,禺䝞是一位具有神秘特徵的海神;玄股國與困民國是不同特點的國度;王亥的故事涉及古代部落之間的紛爭;而女丑與大蟹則增添了神話色彩,展現了《山海經》的奇幻世界觀。
四、
1. 原文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葉如芥。有谷曰溫源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
有神,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比尸。
有五彩之鳥,相鄉棄沙,惟帝俊下友,帝下兩壇,彩鳥是司。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蘇門,日月所生,有壎民之國。
有綦山。又有搖山。有䰝山。又有門戶山。又有盛山。又有待山。有五彩之鳥。
東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國。
東北海外,又有三青馬、三騅、甘華。爰有遺玉、三青鳥、三騅、視肉、甘華、甘柤、百穀所在。
有女和月母之國。有人名曰𪂧,北方曰𪂧,來之風曰𤟇,是處東極隅以止日月,使無相間出沒,司其短長。
2. 注釋
1. 孽搖頵羝:山名,意義不明。
2. 扶木:神木,傳說為日月運行的支柱。
3. 柱三百里:指扶木高聳入雲,根基廣大。
4. 溫源谷:谷名,可能有溫泉。
5. 湯谷:日出的地方,有神樹扶木。
6. 載於烏:指太陽由神鳥載運。
7. 奢比尸:神名,人臉、狗耳、獸身,耳上掛兩條青蛇。
8. 五彩之鳥:五種顏色的鳥,象徵祥瑞。
9. 帝俊:上古神明。
10. 猗天蘇門:山名,太陽與月亮誕生之地。
11. 壎民之國:國名,居民特色不詳。
12. 綦山、搖山、䰝山、門戶山、盛山、待山:一系列山脈。
13. 壑明俊疾:山名,日月升起之地。
14. 中容之國:國名,具體情況不詳。
15. 東北海外:指中國東北外海的神秘之地。
16. 三青馬、三騅、甘華:神獸或奇花異草。
17. 遺玉:珍貴玉石。
18. 三青鳥:神鳥。
19. 視肉:神秘的肉類。
20. 甘柤:甘甜的果實。
21. 百穀所在:糧食豐富之地。
22. 女和月母之國:國名,居民可能與月亮有關。
23. 𪂧:人名,北方稱𪂧。
24. 𤟇:一種東方來的風。
25. 東極隅:極東之地。
26. 止日月:掌控日月運行,使其規律升降。
27. 司其短長:負責日夜長短的變化。
3. 白話文
在大荒之中,有座山名叫孽搖頵羝,山上生長著扶木,這棵神木高達三百里,它的葉子像芥菜葉。在這裡有一個名為溫源谷的山谷,而在湯谷之上也生長著扶木。太陽一天升起,一天落下,都是由神鳥承載的。
這裡有一位神祇,長著人臉、狗耳、獸身,耳朵上掛著兩條青蛇,名字叫奢比尸。
這片土地上有五彩斑斕的鳥兒,牠們棲息在一起,並且會把沙子拋棄。這些鳥兒是帝俊的親近之物,帝俊在地上建立了兩座祭壇,由這些五彩鳥負責管理。
在大荒之中,還有一座山名叫猗天蘇門,這是太陽與月亮誕生的地方,這裡住著壎民之國的居民。
這裡還有綦山、搖山、䰝山、門戶山、盛山和待山,這些山脈間有五彩的鳥類棲息。
在東荒之中,有座山名叫壑明俊疾,這座山是太陽和月亮升起的地方,這裡還有一個名為中容的國家。
在東北海外,還有三匹青色的馬、三匹騅色的馬,以及名為甘華的神奇植物。此外,這片土地上還有珍貴的玉石、三青鳥、三騅馬、一種神秘的肉類、甘華、甘柤這種甜美的果實,以及各種穀物生長的地方。
這裡還有一個國家,名叫女和月母之國。這個國家有一個名叫𪂧的人,北方的人稱他為𪂧,東方吹來的風稱為𤟇。他居住在極東之地,負責掌控日月的升降,使它們有規律地運行,不會混亂交錯,他掌管著晝夜的長短變化。
4. 總結
這段記載描述了大荒之中的神山、奇樹、神鳥、神祇以及神秘國度,如奢比尸這位長相奇異的神,五彩鳥負責祭祀帝俊的壇場,猗天蘇門為日月誕生之地。東荒與東北海外則充滿珍奇異獸與奇異資源,如甘華、甘柤、遺玉等。而女和月母之國的𪂧則掌管日月升降,維持晝夜的規律,展現出《山海經》對天地運行的神話解釋。
五、
1. 原文
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2. 注釋
1. 大荒東北隅:指大荒世界的東北角落。
2. 凶犁土丘:山名,具體地理位置不明。
3. 應龍:傳說中的神龍,曾幫助黃帝戰勝蚩尤。
4. 南極:古人認為的極南之地,應龍被貶居此地。
5. 蚩尤:上古部落首領,與黃帝交戰,被應龍所殺。
6. 夸父:傳說中追逐太陽的巨人,最終渴死。
7. 不得復上:應龍因殺蚩尤與夸父,無法返回天界。
8. 數旱:頻繁發生旱災。
9. 應龍之狀:作畫或祭祀應龍的形象。
10. 乃得大雨:因應龍掌管降雨,故祭祀後可得大雨。
11. 東海:中國東部的海域。
12. 流波山:海中的一座山,距離大陸七千里。
13. 夔:神獸,形似牛,藍色皮膚,無角,只有一隻腳。
14. 出入水則必風雨:夔進出水域時會引發風雨。
15. 光如日月:夔的身體發光,如同太陽與月亮。
16. 聲如雷:夔發出的聲音如雷鳴般響亮。
17. 黃帝:傳說中的遠古帝王,與蚩尤作戰的主角。
18. 皮為鼓:黃帝用夔的皮製作戰鼓。
19. 橛以雷獸之骨:用雷獸的骨頭作鼓槌。
20. 聲聞五百里:鼓聲可以傳到五百里外。
21. 以威天下:用這面鼓震懾天下,顯示威嚴。
3. 白話文
在大荒世界的東北角,有一座山名叫凶犁土丘。應龍住在南極,曾經殺死蚩尤與夸父,因此無法再回到天上。所以,這個地區經常發生旱災。人們若要祈求降雨,就會畫出應龍的形象或舉行儀式,這樣才能降下大雨。
在東海之中,有一座名叫流波山的島嶼,這座山深入海洋七千里。山上有一種奇異的野獸,長得像牛,皮膚呈青色,沒有角,只有一隻腳。這種獸每次進出水面時,必定會引發風雨。它的身體能發光,如同日月一般閃耀,發出的聲音則如雷鳴般震耳欲聾。這種神獸名叫夔。黃帝得到這隻夔後,用它的皮製成一面大鼓,並用雷獸的骨頭作為鼓槌。這面鼓的聲音能夠傳到五百里之外,威震天下。
4. 總結
這段記載描述了應龍與夔這兩種神獸。應龍因殺死蚩尤與夸父,被貶至南極,無法返回天界,導致當地頻繁發生旱災,只有畫出應龍的形象才能降雨。夔則是一種神奇的野獸,它能發光、發出雷鳴般的聲音,並且進出水域時必定帶來風雨。黃帝獲得夔後,用它的皮製成戰鼓,鼓聲可傳五百里,以此威懾天下,展現出黃帝的神聖威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