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沃爾瑪不是跟著學亞馬遜,而是把自己重新整理了一次
2015 年,亞馬遜市值首度超越沃爾瑪,「零售的未來在電商」從那時起幾乎成了主流看法。
這10 年間,沃爾瑪確實投入了數位轉型、電商物流、平台廣告等策略,逐步調整自己的步調與架構。
但它真正穩下來的關鍵,也許不在於加快腳步,而是在於:
用自己最熟悉的核心資產,重新排列,打造出下一階段的競爭優勢。
讓門市變成物流節點、讓網站變成媒體場域、讓會員經營變成新引擎。
與其說它轉型,不如說它在用自己擅長的那一套,再做一次零售──更精準,也更有方向。
門市沒有被淘汰,而是被重新安排進系統裡
當「最後一哩」成為零售競爭的關鍵,多數電商選擇從倉庫出發,向顧客端延伸物流佈局,試圖讓配送更快、覆蓋更廣。
而沃爾瑪的起點不一樣-它不是從倉儲起家,而是擁有遍布全美的 4700 間門市。
這些本來是用來「賣東西」的據點,現在被重新安排為「送東西」的節點,組成自己的當日配送網絡。
Spark 平台就是這套系統的調度中樞:結合門市位置、彈性駕駛、即時訂單,自主調整配送路線與速度。
兩年內,當日送達的覆蓋率從 76% 提升到 93%,背後靠的不是重砍重建,而是重新調度既有資源。
角色變了,但核心資產還在,只是發揮了不同的功能與價值。
門市和網站,都是媒體空間的一部分
沃爾瑪的網站每週可吸引 1.7 億人次造訪,這樣的流量,不只帶來銷售機會,更成為供應商競逐「曝光」的場域。
品牌不只是上架商品,而是投入廣告預算,來爭取推薦位、搜尋排序、分眾投放。
讓網站從銷售平台,慢慢長成一塊「可營運的媒體版位」,也讓 Walmart Connect 廣告業務的穩定成長。
依循這樣的邏輯也延伸到了實體:
沃爾瑪預計在接下來五年內新開 150 間門市,並同步改造既有據點:導入展示螢幕、QR code 等數位設計,讓門市空間不只承載商品與顧客,也能容納品牌的訊息與互動。
讓網站和門市,不再只是交易場景,而是逐步構成一張「零售媒體網路」。
對沃爾瑪來說,這些不是「新資產」,而是既有資源的新用法。
它沒有換方向,而是把路鋪得更細,也更穩。
會員,是沃爾瑪重新設計顧客關係的起點
不把會員視為促銷對象,而是做為連結整體服務的核心。
以 Walmart+ 為例,訂閱者不只享有免運、快速到貨,還能使用Paramount+ 影音內容、獲得油價折扣、享有優先購物資格。
這些服務不是零散的加法,而是幫助沃爾瑪用更多方式、更長時間,和顧客建立關係。
不只是回應需求,而是主動成為日常的一部分。
這樣的做法背後沒有什麼新名詞,也不是要急著定義「會員策略」,而是回到一件事:怎麼讓顧客留下來,並且留下的久一點。
沃爾瑪把自己變成一套可用的系統
沃爾瑪的 Marketplace 上,現在已有超過十萬個賣家、七億件商品。
但這個平台不只是上架商品的規模,而是它正在被設計成一套「外部也能使用的零售系統」。
品牌除了上架商品之外,還能選擇使用沃爾瑪內部運作的各個模組:
物流由 GoLocal 承接,廣告透過 Walmart Connect 投放,金流則與摩根大通合作,提供帳務與資金管理工具。
物流、流量、金流,這些原本是沃爾瑪內部運作的一部分,如今被拆解成模組,開放給平台上的品牌選擇與串接。
不是往外長出更多商品類別,把自己原有的系統整理好、模組化,變成別人也能使用的工具組。
不是轉變方向,而是調整方法
沃爾瑪沒有砍掉重練,也不是急著畫出新輪廓,而是把原本就擁有的東西,一個個重新擺好。
門市變成物流節點、網站成為媒體場域、會員連接起整套服務。連原本只用在內部的工具,也被整理成模組,開放給更多人使用。
這些變化看起來沒有劇烈變形,卻讓沃爾瑪的系統變得更整合、更能承接新角色。
或許,關鍵從來不是要變成誰的樣子,而是能不能用自己的節奏,把資源再組一次、把關係再接起來。這樣的方式,可能也是一種走出下一步的起點。

參考資料
從對手忽略的市場反攻!「網購恐龍」沃爾瑪憑什麼讓亞馬遜緊張?
嵌入式金融將帶動2兆美元交易轉移,Walmart與JPMorgan攜手加速轉型,什麼是「嵌入式金融」?
零售業電商熱,Walmart沃爾瑪反增150間大型門市的背後盤算?
打破有錢人不敢逛大賣場的羞恥心,Walmart 靠電商轉型股價狂飆 83%
沃爾瑪與合作4年的DoorDash分手!零售巨頭如何佈局自家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