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篇電子報,標題是「創作者越來越多,但放棄創作的人也越來越多了」,內容談到創作門檻越來越低,卻也讓被看見的難度越來越高,很多創作者也因為現實的因素不得不放棄這條路,抑或是看不到更成功的遠景果斷選擇放棄,這讓我想到剛開始寫文章時,看到某個群組內一位日更的創作者停止創作的決定,當下覺得很震驚、也很遺憾,但創作半年後的我似乎也懂了他的決定。
我還在創作,還在這條路上蹣跚前行,但有時心裡會想:「繼續走真的能成功嗎?」看著與投入時間成反比的流量,要不氣餒有點難……工作加上創作,有時也會讓自己疲憊不堪,雖然許多人都說這是條漫長的賽道,堅持才會迎來成功,但離起跑點不遠的我們,有時真的很難說服躁動的內心。
創作半年,雖然我沒有大紅大紫,但有些心路歷程想寫在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尤其是那些只有自己知道的心酸和疲憊,如果你想投入創作,或是你也還在苦撐,歡迎一起留言討論~【創作這條路上,我也曾想過放棄】
沒有想過放棄是不可能的,反而三天兩頭就會想說,現在放棄躺好一定很舒服。
當初想開始創作,一方面是因為訂定了要當上「企業講師」的目標,另一方面是內心有蠻多想法想要訴說、傾吐、分享,所以透過文字創作的方式開始探索自己擅長的議題,也讓平常沒有出口的話,一併傾吐。
我第一次想要放棄,是開始創作滿3個月後,漸漸地發現素材很難搜集,想主題有點吃力,好像寫來寫去都是那幾個題目;好不容易有了題目,寫作時卻總是卡住,跟以往2小時就能寫完一篇文章相比,有時整個早上只寫出幾行字,心裡就會覺得很焦躁。
過去3個月那種很新鮮、很有趣的感覺蕩然無存,沒有靈感的時候心裡都會冒出一個聲音:「要不乾脆不要寫了吧?反正也沒獲得什麼,也沒什麼損失。」創作變成每天的負擔,而不是一種有趣的嘗試,我想這就是倦怠期吧!
最接近放棄的一次,是農曆年前,正值工作繁忙,還有其他領域學習需要兼顧,再加上創作的壓力,overloading讓我壓力很大,無時不刻感到焦慮,那時是真的想說放棄好了,反正也沒差。
即使知道創作是一條漫長、需要堅持的路,但還是會羨慕旁人下班就是吃飯喝酒唱歌的快樂日子,會想說是不是放棄會讓自己更開心,回到舒適圈蹲著就好。
有時看著低迷的流量,真的不敢自信地說創作能夠維生,想放棄的同時,也會懷疑是不是自己沒有才華。
開頭提到的那篇電子報,真真切切地打中我內心的想法,是創作的這半年來不時就會思考的事情,但我還在,我也想跟你分享分享我的導師給我的建議。
【從導師口中得到的答案】
- 新鮮感消退、倦怠期來臨代表的積極意義
今年一月跟導師見面時,我說:「我不太確定自己是不是在對的方向上,流量、留言基本沒有無法跟著受眾迭代,也很難只用數量來衡量自己有沒有進步,現在寫作好像變得跟負擔一樣,沒有之前那種興奮感了。」
導師卻第一時間恭喜我,他提到:「新鮮感消失才代表我們認真投入了某件事情,我們撐過了三分鐘熱度!他提到大多數的人都在新鮮感消退時放棄了,堅持倦怠期的人才有資格稱得上是投入某件事、從事某件事的人。
當下聽到這個概念真的是讓我驚為天人!我只在自己的視角看到了無趣、負擔、壓力,卻沒想到在其他的人眼中,卻代表著我真正投入了某件事, 這是我沒有想過的詮釋方式!
回想之前偶然給身邊的人們看部落格時,大家都會驚訝上面內容的篇幅與數量,只是我當下並沒有認真看待這個反應,現在看來,這或許可以這麼詮釋:「當我默默累積到一個讓別人驚訝的數量時,我可以自豪地說:『我是個業餘OO了!』」 - 焦慮的價值:它或許是創作者的必經之路
這幾次overloading,有一種很明顯的焦慮感,就是我在每個時間點,都在想「是不是應該好好利用這個時間去做簡報、唸書、寫文章、拍短影音…」吃晚餐的時候、洗澡的時候、跟女朋友出去散心的時候,幾乎是無時無刻。那種被焦慮淹沒的感覺非常難受,明明知道該好好利用時間,但真的壓力大到甚麼都不想做。
導師跟我說:「或許對重要的事情感到焦慮才是你的特質,或許有這個焦慮存在你才能更好的發揮所長。」這讓我想到我以前拿來把妹的一句話:「會焦慮代表我們很在意,代表我們正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搞不好焦慮是在提醒我:眼下的這些事情對我來說都很重要,我應該好好對待這幾件事情。當我把焦慮視為一種提醒自己的心理機制,好像就不會有被抽乾的感覺,反而會有動力規劃、行動。
也許焦慮來臨的時候,不代表該放棄讓自己不焦慮,而是該思考「我該怎麼做才能做好每件我在意的事情」。 - 初心是最好的指北針
承接上一篇文章「轉職行動的背後目的」,在為流量、薪資困惑的時候,我經常提醒自己:「寫作,是為了摸索我適合談論的主題,累積當講師的籌碼,而不是為了靠流量賺錢。」
雖然這樣說,但如果有變現的管道我還是會去做哈哈哈!
不過現階段的我並不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高大上才講這種話,而是藉由釐清最初的目的,來讓自己的心態回穩。「反正我也不是為了那幾個錢和流量才來寫作的,管他有沒有人看~」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
每當想起這個初心,迷惘就能稍稍被安撫,因為我知道要達成這個目的,絕對需要更長時間的積累,而其他好處都只是附帶的罷了。
【電子報給我的靈感】
談了上述對於創作的領悟後,也想跟大家分享這篇電子報帶給我的一些收穫:
- 很多事情要嘗試過才會知道,打破「自己很厲害,只是沒被看見」或「自己很爛,根本沒有價值」的想法,而不是在心裡自我滿足
身為一個愛幻想的人,我深知這樣的個性會帶來多大的壞處。小時候常常跟爸爸去打棒球,雖然只是傳接球和簡單的揮棒練習,卻讓我覺得自己很厲害,開始有「我棒球打得還不錯」的幻想。大學某次跟同學去打壘球,才發現我根本超爛,接球接不好、打球打不到,直到這時我才發現我真的沒有很厲害…當我們幻想自己擅長寫作、擅長運動、擅長創業的時候,多數都只是自我滿足,真正去嘗試了才會發現,其實自己真的非常普通,不是什麼才華洋溢的人,也只有打破了這個幻想,我們才知道該從哪個地方開始追趕。同理可證,也不用在開始做之前就自己嚇自己,也許我們比自己想像的更有才華一點~ - 放棄,是對自己的理解,是對自己投入成本的捨得,是打破「好像有機會」的迷思
習慣了東方教育,有時候會有點難以接受「放棄也沒關係」這種說法,但文章中的這段文字,對放棄做了更好的詮釋。我們的生活中也隨時存在這個課題,而且放棄通常是個不錯的選項。不適合的另一半、不適應的職場環境,及時止損通常是一個好選擇,如果我們捨不得之前投入的時間(沈沒成本),如果我們說服自己相信他們會改變(好像有機會),我們只會被有毒的關係傷得體無完膚。放棄,是這個時代的新選擇,代表著充分的自我覺察,代表我們願意面對最不堪的狀況,而放開手中緊握的,我們才有機會抓住其他機會。
【創作這條路上,我還在堅持】
現在的我,仍在創作,仍然沒有流量,但我試著把這些創作當成記錄生活的一種方式,當成整理思緒的工具,累積想法、看法,當成未來某一天能影響他人的種子。
這條路一定還很長,路上一定也會有很多想要放棄的時刻,但至少,現在的我選擇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