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結束馬可福音的分享,總共用了45週。這週開始分享使徒行傳,但使徒行傳比馬可福音多出12章,總共28章。因此要有心理準備,至少一年以上都在分享使徒行傳。
使徒行傳的開頭:「1提阿非羅閣下:在我所寫的第一部書裡,我已經把耶穌的一切事蹟和教導,從他開始工作到他被接升天那日,都敘述過了。」聖經沒有介紹「提阿非羅」的身份,也沒有相關的歷史資料。只知道「提阿非羅」的名字有「愛神的」或「蒙神愛的」意思,因此猜測他可能是基督徒或對基督教感興趣的人。名字後面加上「閣下」兩字,代表是尊貴的人或指羅馬官員。
有一些學者認為沒有「提阿非羅」這個人,作者用「提阿非羅」這個名字,是寫給所有「愛神的」或「蒙神愛的」基督徒們。雖然作者已死,無法證明是寫給「提阿非羅」這個人,還是寫給基督徒群體,但不影響正在閱讀的我們。
「在我所寫的第一部書」是指路加福音,因為路加福音1章1節與使徒行傳1章1節的收信人都是「提阿非羅」。因此,合理懷疑路加福音與使徒行傳是同一位作者:路加。多數聖經學者認為使徒行傳是路加福音的續集,但聖經排版時未將兩卷書放在一起。如果閱讀路加福音時,可以嘗試跳過約翰福音直接閲讀使徒行傳,對經文的理解會有不同體會。
有人認為路加是醫生,也有人認為是歷史學家,或者同時擁有兩種身份。不過,針對路加的寫作風格,會發現路加記載耶穌生平與教會歷史,都比其它福音書詳細完整。因此,他比較像歷史學家,在敘述教會的發展史。
「使徒行傳」又稱為「聖靈行傳」,記載許多聖靈的工作,例如五旬節聖靈降臨的故事。今天的經文就連續出現三次聖靈:「在升天以前,他藉著聖靈的力量給自己所選召的使徒許多指示。」(2節)、「約翰用水施洗,你們卻要在幾天後受聖靈的洗禮。」(5節)、「可是聖靈臨到你們的時候,你們會充滿著能力。」(8節)
聖靈的力量、聖靈的洗禮、聖靈臨到與充滿,都是很主觀的聖靈經驗。每個人的感受都不同,有人感受內心深層的感動與釋放,會哭泣、顫抖、倒地或被電到的感覺。有些人會講靈語、看異象、說預言的能力,甚至有醫病趕鬼的能力。因此,每個人所經驗的聖靈都不同。
我們常說聖靈像風又像火,因為聖靈沒有固定形式,也無法被人掌握。因為無法掌握,常有假借聖靈充滿的神棍,或假借聖靈感動的話語出現,造成教會內的紛爭。例如,聖靈感動我要娶妳做老婆,但這不是聖靈感動,這是「性騷擾」。或者聖靈感動我要求信徒奉獻十分之十,這不是聖靈感動,這是「搶劫」。雖然這兩個例子比較誇張,但教會內濫用聖靈的現象著實不少。因此,面對主觀的聖靈經驗,需要從客觀的角度思考。
使徒行傳1章8節「聖靈臨到你們的時候,你們會充滿著能力,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和撒馬利亞全境,甚至到天涯海角,為我作見證。」這些主觀的聖靈經驗,都指向一件客觀事實,就是「為我作見證」。第一,見證耶穌死而復活的事實。第二,見證使徒行傳1章11節:「這位離開你們、被接升天的耶穌,你們看見他怎樣升天,他也要怎樣回來。」因此,被聖靈充滿的人,是為了見證耶穌死而復活的事實,見證耶穌升天與再臨的日子。
現代教會的見證與使徒行傳的見證不同。現代教會的見證,偏向耶穌如何醫治我的身體與心靈、見證耶穌如何改變我的家庭與經濟、見證耶穌如何讓我的事業蒙福與成功。這些見證都圍繞著自我的改變,而不是見證耶穌死、復活、升天的事實,也不是見證耶穌是又真又活的上帝。
因此,現代的信仰偏向需求導向。我需要上帝時,上帝會服事我的需要,而不是我願意去服事上帝、為主作見證。例如耶穌復活四十天,聚集使徒「講論上帝國的事」(3節),使徒卻問耶穌:「主啊,你是不是要在這時候恢復以色列國的主權?」(6節)。使徒的需要是「恢復以色列國的主權」,而不是見證「上帝國的事」。
使徒以為「恢復以色列國的主權」等同於上帝國的實現,但以色列國不等於上帝國。舊約聖經記載以色列是上帝揀選的子民,或許他們認為以色列國等同於上帝國。但舊約歷史記載,如果以色列沒有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上帝會懲罰祂的子民。因此,恢復以色列國的主權不等於上帝國的實現。
例如,以色列在1948年建國,雖然恢復國家主權,但與巴勒斯坦的衝突不斷。其實,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有共同的基因,具有相近的血緣關係。但為了國家主權的界定,信念、意識形態的不同,衝突至今未結束。
例如,緬甸的翁山蘇姬在1991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以及其它榮譽獎項,因為她努力追求緬甸的自由、民主與和平,並在2016年成為緬甸的領導人。但2017年羅興亞人遭到種族屠殺,翁山蘇姬卻沒有任何作為,因此許多獎項被收回並在國際上大受批評。
這兩個例子在表達一件事:我們不應該把追求國家主權,當成是在追求上帝國的主權。例如,我們在推動台灣獨立的過程,只是實現上帝國的一部分,不能將台灣獨立等同於上帝國的實現。我不是反對台灣獨立,而是在提醒我們,即使恢復以色列國主權、翁山蘇姬成為領導者、台灣獨立,看似實現上帝國的樣式,但離上帝國的距離仍需要努力。
上帝國就是上帝掌權、治理的國家,主權在於上帝。但人類想從上帝的手中取得自己的土地,想要掙脫上帝的主權。因此,當人類在區分不同國家、族群,其實是在聚集自己的主權,並不想實踐上帝國的主權。就像使徒,只想聚集建立自己的「以色列國」,但耶穌告訴使徒要散去,到天涯海角為我作見證、傳揚上帝國的福音。
因此,經文呈現一種對比:「不要離開耶路撒冷,照我對你們說過的,要等候我父親的應許。」(4節)對比「聖靈臨到你們的時候,你們會充滿著能力,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和撒馬利亞全境,甚至到天涯海角,為我作見證。」(8節)。經文從聚集(不要離開耶路撒冷)到散去(到天涯海角為我作見證),就是說明聚集是為了散去,為了向外見證耶穌講論的上帝國。
「聚集是為了散去」,就像主日禮拜的聚集讓我們重新得力,然後散去在生活中作見證。不過,當我們說「為主作見證」的時候,都會聯想宣教師的海外宣教、街頭佈道、社區事工等等,都是對外宣教的見證。因此,教會比較重視對外宣教的能力。同樣的,教會也比較重視某些聖靈的能力。
我們來做一個思想實驗:如果聖靈可以讓你選擇一個能力,你會選擇什麼能力?例如:靈語、醫病、趕鬼、看異象、說預言、智慧、反省力、感動人心的口才、教導、領導魅力、管理、陪伴、傾聽、憐憫,你會選擇哪一種聖靈能力?
我會選擇「醫病」的能力,因為能幫助人脫離病痛,而且福音的效果最佳。很多信徒是透過醫療傳道進入教會,就像東部的宣教史,透過祈禱水治好很多人的疾病。林昌華牧師寫的一篇文章〈加爾文主義在台灣:「整體教會歷史觀點」的詮釋〉,文章提到東部宣教史有紀錄「牛破病給他祈禱灌水也好」。(《玉山神學院學報》第29期,2024年12月,p110)
這個思想實驗在強調一件事:某些聖靈的能力比較吃香,也比較被教會重視。因此,考量人性想被看見的慾望,以及宣教的需求導向,教會特別重視對外宣教的見證與能力。但教會卻忽略某些不被看見的美德,如陪伴、傾聽、憐憫、反省等等的能力。
如果聖靈給予的能力都不同,但目的都是為主作見證,那麼能力就沒有高低與好壞之分。因此,教會要如何平等看待不同能力及恩賜的人,是我們需要去思考的一件事。如果不思考這件事,我們會認為能「為主作見證」的人,一定是那些在宣教及社區上有能力、有名聲的基督徒。
神學家加爾文說:
「聖靈的見證超越一切的理性。」(《加爾文基督教要義(上、下冊)》,約翰.加爾文(Calvin John),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翻譯小組,台北:加爾文出版社,2007,p42)
聖靈的見證與聖靈的能力不同。聖靈的見證是指聖靈在人的內心動工,使我們相信有一位上帝,因此聖靈的見證屬於內隱的。聖靈給我們有能力去作見證,是指向外見證、宣揚那位上帝,因此聖靈給我們能力去見證屬於外顯的。
簡單來說,為主作見證是外顯的,表現在看得見的事物上,透過言語、文字、圖片、影像去宣揚福音。不過,我們表現出來的見證,無論是殉道者的見證、有名宣教師的見證、社區宣教成功的見證,都不能取代聖靈在人內心的見證。因此,真正能感化人心的,不必然是對外的見證及宣教,而是聖靈在人內心的見證。如果我們了解這一點,就能平等看待不同恩賜、能力的人,也不會自卑認為自己無法「為主作見證」。
法國天主教的蘇哈樞機主教(Cardinal Suhard,1874-1949)說:
「作見證,無須大肆宣傳,甚至無須慫恿煽動,只要活出其中的奧秘。也就是以自己的生命見證:倘若沒有上帝,人生毫無意義。」(《復活的操練》,畢德生(Eugene Peterson),屈貝琴、黃淑惠譯,台北:校園,2012,p223)
在網路媒體的見證或宣教方式,或許都是經過宣傳、包裝、煽動、轉傳的內容,讓我們誤以為見證都是如此激勵人心。但最好的見證就是用自己的生命見證:「倘若沒有上帝,人生就毫無意義」。因此,這段經文提供一個反思:我們是否願意用一輩子的生命,見證耶穌是又真又活的上帝?求聖靈充滿我們的心,讓我們用自己的生命為主作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