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要聲明
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以下媒體一詞非泛指所有產業,僅單指少部分,筆者並不歡迎對號入座,不喜歡可以不要看。
我原本只是寫下一段觀察,質疑為何黃子佼事件的討論聲量遠低於它應該引起的關注。這是一則牽涉未成年受害者、歷時多年、內容令人震驚的案件,照理來說,應該引爆如同#MeToo、如同性剝削產業揭密一樣的社會震盪。但實際上呢?
搜尋新聞,有,確實有;關鍵字輸入Google,結果並不少;也有媒體朋友留言指出,像《報導者》在去年六月就做過完整的調查專題,整理受訪者、深掘產業結構與制度缺口。我也誠摯感謝這樣難得的深度媒體,在主流媒體聲音失溫的時候,仍在守護真相。
但,這些已經足夠了嗎?
為什麼我們還是覺得,這件事情「被消音」了?
留言者指出,媒體有報導、有追蹤、有持續關注,還提供連結佐證,語氣理性、禮貌,甚至像是在幫助我釐清觀點。
但你知道嗎?這種「理性降溫」的話術,本質上就是一種溫柔的、看似客觀的「失焦」。
不是沒報導,而是報導得毫無情感。 不是沒追蹤,而是像打卡一樣例行公事。 不是沒延續,而是用數量掩蓋空洞內容。
媒體這樣報導,不是冷靜,而是冷血。
今天不是要指責所有媒體都在裝死,我們要問的是:「這樣的新聞處理,有沒有符合新聞應該有的角色?」
媒體不是傳聲筒,它應該要是社會的良心,是揭露真相的尖兵,是站在受害者立場說話的喉舌。
但這次事件中,我們看到的多數報導是什麼?
你說有報導?對不起,這樣的報導只是做做樣子、避重就輕,根本稱不上有價值。
媒體不是沒報導,而是選擇了「不讓你痛」的方式報導。痛,代表觸動。 痛,代表深入。 痛,代表要動起來。
但這次媒體給的是什麼?
是一種「我有報導喔,但你最好不要太在意」的處理方式。
打個比方好了,今天若是某政治人物的失言、某網紅的情緒問題,主流媒體絕對可以炒上一週:各台名嘴開轟、網路媒體出十篇懶人包、臉書IG洗版、公眾議題延燒,才叫「全民討論」。
那為什麼,換成這麼多未成年受害者的傷痕,卻變成幾則轉述、幾篇淡化的新聞稿,然後就靜悄悄了?
現在的媒體,已經不是以前那種「為人民監督權力」的角色,它更像是「制度的一環」,甚至是「安撫民意」的工具。
你以為新聞出現了,就代表社會有在關注。 你以為電視有報導了,就代表真相有在揭露。 你以為網路還有幾個人討論,就代表聲音還在。
錯。
現在的新聞,很多只是形式上交差。出了一篇就算有報導,轉述了警方說法就算有追蹤。然後呢?再無後續。
這就是最可怕的地方:它假裝你知道了,其實你什麼都不知道。
我們沒有看見那些受害者的聲音、沒有知道整個演藝產業如何讓這樣的事情層層發生、沒有討論到性權力如何與階級共謀,也沒有面對社會對「未成年受害者」的污名與忽視。
在這裡,我必須公開感謝《報導者》在去年六月所做的專題報導:「看見他們的身影:我們是兒少性剝削倖存者」。這篇報導訪談多位受害者、社工與倡議者,清楚描繪出台灣在性剝削防制、兒少保護與數位犯罪上的巨大黑洞。
但也因為有這樣的報導,更凸顯其他媒體的缺位。
我們需要的,是全面性的社會討論,是媒體持續發問、追問、連結制度缺陷,是讓更多人能從冷漠中被喚醒的報導,而不是例行公事般的資訊堆砌。
當《報導者》獨自承擔了這些重量,那些資源更豐富、曝光更頻繁的主流媒體,究竟都在做什麼?
「有沒有報導」從來不是問題, 真正該問的,是:你有沒有讓人真正看見?
當我們還在爭辯媒體有沒有做功課,等於就是落入「技術層次」的討論,而忽略了「情感動能」的重要性。
一場社會運動、一場正義的發聲,從來不是靠通稿堆出來的,而是靠媒體、群眾與制度之間的相互衝撞,才有機會撼動。
今天,這場關乎未成年受害者的聲音,正需要這樣的撼動。
但如果我們讓「格式」蓋過「感受」、讓「數量」取代「力量」、讓「冷靜」偽裝「公正」,那我們就再也無法讓真相刺穿這個社會的假象了。
請記得,媒體的沉默,不一定是噤聲,也可以是一種「溫柔的稀釋」。
當一場這麼重大的事件,只用平鋪直述來處理; 當一段段受害者的經歷,只在報導裡匆匆帶過; 當社會只剩下「理性應對」,卻無人再提「正義的憤怒」——
那麼,是時候問問自己:我們還看得見真相嗎?還聽得見痛苦嗎?
因為當我們不再被震撼、不再想追問、不再流淚,那才是真正的,被消音了。
我們下篇文章見。
持續創作不易,歡迎看看其他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