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要聲明
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
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我是三寶爸,但這篇文章,不只是寫給家長的。
本篇接續有緣人30-孩子生病不可怕,真正讓家長崩潰的是……,如果你還沒有孩子,這篇文章仍然和你有關,因為它談的是整個社會的邏輯——我們怎麼對待那些「做出不同選擇的人」?
- 當你還年輕,可能覺得生養孩子是別人的事,與你無關。
- 但當你到了 40、50 歲,發現長照資源不足,卻沒人願意幫助你時,你還會說:「這是你選的,自己解決」嗎?
- 當你年邁,發現社會對老年人不友善,卻沒人願意給你一個合理的生活環境時,你還會說:「這是你自己走過來的路,自己負責」嗎?
如果每個人都用「這是你的選擇,活該承擔」這種思維去看待別人的困境,那麼最終,我們將會活在一個沒有人願意互相幫助的社會。
你可以不選擇成為家長,但如果你認同這個社會該變得更公平、更有彈性,那麼,當家長們為了更好的環境發聲時,請不要站在對立面,告訴他們:「這是你自己選的,自己承擔。」
因為一個對育兒者更友善的社會,最終也會是對所有人更友善的社會。
------
好的,讓我們開始吧👇👇👇
「你選擇當爸媽,還能抱怨什麼?」、「帶小孩是你自己的事,別把問題推給社會。」、「當初要生的是你們,現在嫌累?這是你們的選擇,不要來討同情。」
這些話,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
每當家長提出育兒的不便、討論社會環境對家庭的不友善,一定會有人跳出來,用這種語氣丟下一句:「生孩子是你選的,別來叫苦。」
然後所有的問題就變成了——因為是「你的選擇」,所以你活該承擔一切後果。
不管你累不累,苦不苦,有沒有社會支持,反正,這是你的選擇,所以一切問題都是你的責任,而不是這個社會有沒有對家長友善,有沒有為育兒者提供更公平的環境。
但如果今天換個角色呢?當一個人選擇讀書、選擇工作、選擇結婚,社會是不是也應該用同樣的標準對待?
⸻
1. 為什麼「你的選擇」變成「你的懲罰」?
這世界上,沒有人是「被逼」去結婚生子的。但很多人會在有了孩子之後,才發現一個殘酷的事實——
「生孩子這件事,從來就不是個人選擇,而是社會結構的一部分。」
- 如果真的只是個人選擇,為什麼政府要推生育補助?
- 如果真的只是個人選擇,為什麼企業要設育嬰假?
- 如果真的只是個人選擇,為什麼高齡少子化會變成國家級議題?
但偏偏,當你抱怨社會不友善時,就會有人回你一句:「你自己選的,自己負責。」
於是,生小孩變成了一種「應得的懲罰」——
- 電梯擠滿人?活該,誰叫你選擇帶小孩出門。
- 假日想帶孩子去百貨公司?活該,誰叫你不待在家?
- 職場對爸媽不友善?活該,誰叫你不自己創業?
- 政策對家長不夠支持?活該,誰叫你不考慮清楚再生?
簡單來說,這個社會根本不是「不在乎家長的處境」,而是覺得「你既然選了這條路,就該咬牙撐住,不准抱怨。」
⸻
2. 那些「不是爸媽的人」,真的理解帶孩子的難處嗎?
這些說風涼話的人,很多根本沒帶過小孩,他們覺得「生孩子是你自己願意的,所以你必須自己解決所有問題。」
但如果今天,任何一個成年人選擇了「職場」,是不是就代表他以後無論遇到什麼勞工問題,都只能自己承受?
- 如果你的公司超時加班、薪水過低,當你抱怨時,會有人跟你說:「你選擇這份工作,怪誰?」
- 如果你在職場遇到性別歧視,當你發聲時,會有人說:「誰叫你自己選擇進這行業?」
- 如果你工作壓力大,當你求助時,會有人回:「不喜歡可以辭職啊,沒人逼你做。」
但我們都知道,這些問題不是個人的錯,是整個社會環境必須去改善的結構性問題。
那麼,為什麼到了「生孩子」這件事上,這些結構性問題,卻可以全部推給「個人選擇」?
⸻
3. 讓爸媽困住的,從來不是「小孩」,而是這個社會的現實
你以為爸媽最大的困難,是育兒本身嗎?
不,是生了孩子以後,才發現社會根本沒給家長「正常生活」的空間。
這世界上,沒有哪個爸媽不願意對自己的孩子負責,但當你想做一個負責的家長時,才發現——
- 帶孩子出門,可能會被拍照上網公審。
- 推嬰兒車等不到電梯,最後還要被罵「沒腦違規」。
- 工作時被歧視,回家時沒有喘息空間,最後還要被嘲諷「自己選的」。
- 做全職媽媽被看不起,出去上班又被嫌「不夠顧家」。
於是,爸媽們變成了最矛盾的存在——你有義務把孩子養好,但沒有權利要求社會幫助你。你可以抱怨經濟壓力,但不能抱怨這個社會對家庭的不友善。
因為你自己選的,所以一切都活該。
⸻
4. 那麼,既然「都是自己選的」,爸媽們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反擊?
如果今天,爸媽們也用這種「個人選擇論」回敬社會,那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說:
- 「不想老了沒人照顧?你當初可以選擇生小孩,沒生是你自己的問題。」
- 「覺得醫療資源不夠?你當初可以選擇當醫生,沒當是你自己的問題。」
- 「為什麼政府要補助你的健保?這是你選擇的職業,你自己負責醫療費啊!」
這樣的邏輯荒謬嗎?當然荒謬。
但這正是許多「不是家長」的人,天天用來對付爸媽的邏輯。
—— 「這是你的選擇,自己解決。」
但事實是,這些問題根本不是「誰選擇了什麼」,而是整個社會願不願意提供更公平的環境,讓每個人都能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活得更好。
⸻
5. 那麼,該怎麼辦?家長的聲音,真的能被聽見嗎?
這不是一篇單純抱怨社會的文章,因為只要你願意思考,就會發現——這個問題,絕對不只發生在爸媽身上。
社會對家長的不友善,本質上是對任何「不符合主流需求的人」的不友善。今天是爸媽,明天可能是年長者、行動不便者,甚至是職場上的你我。
但如果現在的家長們,連自己的處境都無法發聲、無法改變,那麼,這個社會會變得更友善嗎?
你覺得,爸媽的困境,真的有人在乎嗎?
我們下篇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