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前一晚10點,我突然想起可以打給大學同學 Josh,他在腳踏車昇陽自行車SYB工作多年,應該可以給我一些寶貴經驗。
通話中他建議我:
這通電話,讓我再次感受到朋友間的力量——
即使平常大家忙無法時常聯絡,通電話後又像昨天見面一樣自然。
昨晚11點上床休息後,早上6點起床梳洗,並在家裡吃了早餐,出門前,睡眼惺忪的小朋友們走過來,我與他們拍了一張合照,簡單叮囑:
「爸爸這幾天不在家,你們要好好和媽媽合作喔!」
然後,我騎上單車,踏出家門,正式開啟了這段未知但令人期待的旅程。
2024年1月8日清晨7點整,我沿著平常夜間訓練的熟悉路線,從內湖出發往北、朝淡水方向騎去。路是相同的,但清晨街道多了一份不一樣的氣息:
有趣的是,我並沒有真的很完整地規劃整趟行程,只確定了一件事:
這趟旅程的重點,是完成『台灣四極點』的路線。
第一站,就是台灣的最北端:富貴角燈塔。
途中,經過紅樹林時,我特別注意到了一群賞鳥愛好者。他們帶著望遠鏡與相機,專注地觀察著河邊的水鳥。
這是平日的週一早晨,原來在這座城市中,也有許多人在工作之外,依循內心的興趣展開生命的探索。
9點整,我抵達淡水河畔的星巴克,我決定犒賞一下辛苦的自己,一個人坐在靠窗的位置,咖啡+麵包,補充今天的第一份能量。
隨後穿越淡水老街、前往三芝與石門,看到什麼有趣的風景就停下來看看,沒有壓力,也沒有時程表。
經過兩個小時,我抵達石門,正好肚子也餓了,便順勢在當地著名的『劉家肉粽』停下來享用美味的肉粽與四神湯,補充一下體力。
在最初的這段過程中,我觀察到自己有個奇怪的偏執:
騎車一定要盡可能走腳踏車步道。
在途經淺水灣後,我依循Google Map的導航,往一條小溪旁的鄉間小路前進,導航指示再往前就可銜接到腳踏車步道。
我毫不懷疑地相信它,推著車一步步深入,最後甚至扛起單車穿過窄小的土路。然而,走了約1分鐘,我才發現:眼前竟是一片無盡的沙灘,根本沒有路可走。
看著前方一望無際的海岸線,我愣了一下,覺得這畫面實在太荒謬:
「如果再往前走下去,不知道要走到哪裡?」
於是我花了15分鐘,將車扛回原路,重新回到正常道路。
這樣的插曲,在整趟環島過程中從不間斷,成了意外的驚喜與挑戰,也讓我明白:
「想來一場真正充滿未知的冒險嗎?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無腦跟著Google Map走吧!」
午餐後,又騎了大約半小時,我終於抵達了這趟環島旅程的第一個重要目標:台灣最北端的燈塔極點的富貴角燈塔。
就在即將抵達燈塔前的一小段路,原本舒適的自行車步道竟突然變成了一段樓梯!好在旁邊還有個斜坡,我推著單車,小心翼翼地前進,心中默念:
「好事多磨,總算要抵達了!」
站在燈塔前,心中浮起一種微微的感動——旅程才剛開始,但彷彿已完成了1/4的進度。
我在現場多拍了幾張照片,也決定:之後的重要地點,盡量幫單車拍張合照,讓這段旅程留下具體的回憶。
離開富貴角後,我沿著北海岸一路前進。
耳邊是規律的海浪聲,我想起從前在高雄西子灣念書時的日子,那時宿舍望出去就是海,和現在這種感覺,既熟悉又陌生。
在經過金山的陸橋,遇到一群正在訓練的國中體育班學生。他們朝我大喊:「環島加油!」
這突如其來的熱情與鼓勵,讓我內心暖暖的,我也高舉右手作為回應。
坦白說,這種路上熱情的鼓勵並不常見。或許是因為我沒有特別掛上『環島中』的標誌,又或許是因為路線與時間的緣由,我一路上鮮少有這種交流。但每次這樣意外的鼓勵,都讓人覺得格外溫暖與珍惜。
騎著騎著,約下午2點40分左右,我抵達了過去工作奮戰過的『太平洋翡翠灣飯店』(現在已更名為群策飯店)。
以前總是為了工作每天台北與萬里開車通勤,這次身份不同了,是一個單車環島的旅人。這種轉換角色的感覺很奇妙——我輕鬆走進飯店,買了一袋麵包補充體力。
過去爬山訓練的經驗提醒我:
「長距離運動時,別等餓了才補充熱量,要主動保持能量補給。」
稍作休息後,我再次騎上單車,往基隆的方向前進。
原本,我計畫環島時沿著海岸線的外圈路線,但抵達基隆火車站後,我看了看時間,覺得沿著海岸繼續走可能會來不及,於是改變計畫,決定轉往基隆暖暖區的「2丙」省道,地圖上看起來是個能節省不少時間的好選擇。
然而,天真的我卻忘了Josh前一天才的提醒:
「每天的爬坡坡度要做好規劃,否則會極大的影響體力。」
結果一踏上這條看似『捷徑』的省道,才發現自己竟陷入了一條無盡的陡坡,一個又一個彎道爬升,坡度越來越陡,前方也看不到盡頭,加上身體已經累積了一整天的疲勞, 最後不得不下車,開始用推的緩慢前行。
一邊推車、一邊看著路旁標示的『環島一號線』標誌,
內心不禁自我懷疑:
「大家體力都這麼好嗎?只有我感受到這條路的困難嗎?」
大約下午4點半,通過了「2丙」路上的長隧道,一出隧道就是一座陸橋,從橋上往外看,隱約看見平溪方向的天燈,是一種靜靜的升空感。
過去開車經過時總是呼嘯而過,但今天,因為騎腳踏車的節奏,反而讓我看見許多過去忽略的細節。
在這段路上,還遇到一位逆時針環島的車友,我們彼此揮揮手、簡單地喊了聲「加油!」,然後各自前行。
有趣的是,這段短短的相遇後,直到今天行程結束,我就再也沒碰過其他正在環島的單車旅人。
一路沿著雙溪前進,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太太傳訊問我今晚要住哪裡,我回她說:「我想先騎到貢寮再做打算。」
這段騎乘心境已經和早上的興奮感不同,更多的是一種「踩著踏板、繼續往前」的慣性。
約莫晚上6點40分,我來到福隆海水浴場對面的一家便當店。
走進去的第一件事,不是點餐,而是問老闆:
「可以借個電充電嗎?」
我雖然帶了兩顆行動電源,但在一路導航與拍照的過程中還是耗盡了電力。
人生地不熟,加上那種「手機快沒電」的焦慮,在旅程中特別真實。
還好老闆人很好,讓我充電,也與我聊了起來。他說:
「你家人願意讓你一個人出來冒險,真的很棒,很幸運耶。」
我笑了笑點點頭,一邊用餐一邊感受,一個人旅行時,除了眼前的風景,這些人與人間的短暫交流,特別溫暖。
吃飽後,我一邊研究路線、一邊思考接下來的規劃,因為只有10天,我決定今晚的目標設定在頭城。
太太幫我查了一間可以住宿的地方,傳給我地址,我到全家買了兩罐運動飲料後,繼續前行。
沒多久,來到了今天的第二座極點:台灣最東端的三貂角燈塔。
記得幾年前曾經帶小朋友來福容飯店玩,那時也曾經開車來過這裡
導航指引我從路邊一個上坡入口進入,抬頭一看,坡超陡。
體力與能力考量,當下直接決定:「不騎了,推上去。」
那段路沒有很遠卻很漫長,一邊是草叢山壁,一邊是整片福地。當時已經晚上8點多,微弱的燈光與我一人一車,一邊推著,一邊默默跟自己對話,眼睛也不敢隨處張望。
走了將近20分鐘,終於來到燈塔。
燈塔的附近有軍事基地,巡邏燈光不斷掃過四周,空曠的場地、幽暗的環境、寒冷的空氣,把現場的黑襯托得淋漓盡致。
「如果不是早就設定四極點的目標,應該老早就中途放棄了。」
原本想找尋有完整字樣的指示牌合影,過了30秒,決定大致拍完照就離開,
照片很暗,沒有拍得多漂亮,但我知道這個畫面很重要,我拍下了自己當下的堅持。
三貂角燈塔
從三貂角離開後,我沿著海岸繼續前行。
整段路上沒有自行車或摩托車,只有偶爾呼嘯而過的大貨車或聯結車。 五光十色的車燈與巨大的引擎聲,持續向自己逼近,有時會有短暫的機車車道或人行步道,但多數時候,都是與大車並肩前行。
前方的道路黑暗且無止盡,一個彎接著一個彎。
不知怎麼地,在這樣的狀態下,我的心反而逐漸平靜。
就像是那些夜晚,我一個人在河濱練習夜騎的經驗,耳機沒戴、音樂沒開,只有自己的呼吸聲和踩踏聲,節奏感變得單純:
「1-2、1-2、1-2……」
腦中沒有太多雜念,也不需要思考什麼,
也不知過了多久,突然看到路邊出現了熟悉的標誌:「頭城」。
心裡突然一陣雀躍,踩踏也變得輕快,
甚至還在心裡哼起了歌:
「漫長的一天終於要結束了!」
是那種單純的喜悅——不是為了哪個成就、哪個里程,而只是為了即將到來的休憩點。
太太幫我訂了一家靠近烏石港的民宿,我照著地圖導航前往,終於抵達門口。
這家民宿是標準自助式,讓客人輸入密碼開門。
我拿出手機,輸入密碼——沒反應。 又輸入一次——還是沒反應。
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太累,結果一看地圖,才發現:
「我導航錯民宿了。」
當下我也只能苦笑,告訴自己:「還真是完美收尾。」
終於來到正確地點,輸入密碼、順利開門,果然不意外,自己包棟了。
跟家人報平安後,我又到全聯採買明天路上的補給,回到民宿打開記錄一看:
「174公里?!」
我嚇了一跳,今天明明是環島第一天,竟然就前進174公里。難怪累到沒力氣思考,洗完澡沒有規劃路線,就倒頭睡了。
你是否也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天?
不是什麼大成就,但在過程中,每一段體驗、每一個失誤、每一次堅持, 都讓你更加清楚地看見自己。這就是我單車環島的第一天。
如果你也曾有過相似的經驗,歡迎留言告訴我, 也幫我按個愛心、或分享給那個正在用力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