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紅利逐步消退,行銷預算更是一再遭到壓縮,公司要生存下去,甚至超越競爭對手,早已不是單純靠「用戶數量」取勝,而是必須深入挖掘現有用戶的長期價值。
這個價值,就是破解企業長期獲利困境的關鍵密碼—— CLTV(Customer Lifetime Value,用戶終身價值, 有時簡稱為LTV)。
被忽視的成長秘訣:CLTV
企業談到成長時,通常只想到兩件事:「營收成長」和「獲客成本」。
然而,大多數人卻忽略了一個關鍵點:企業與用戶之間並非一次性交易,更像是一段需要長期經營的戀愛關係。沒錯,你不僅要吸引他們買產品,還得持續與他們互動,讓他們成為品牌的忠實粉絲。
而這種用戶與品牌之間的長期價值關係,就是 CLTV 所衡量的。它包含了用戶從第一次接觸你的品牌,到他最終離開這段時間內,能夠帶來的所有營收貢獻。這不只是表面上的數字,更是企業判斷是否值得進一步投資、培養與維持用戶的重要指標。
國際增長專家 Lloyd Melnick 早在 2013 年就指出,成功掌握 CLTV 的三大關鍵要素:
- 首先,是用戶願意為你的產品付出多少金錢—這關乎變現能力(Monetization)。
- 再來,是他們使用的頻率與深度,也就是所謂的活躍度與黏性(Engagement)。
- 最後,是用戶會不會主動幫你「拉人入坑」,把品牌推薦給身邊的人,形成裂變效應(Virality)。
這三個面向,就像一個穩固的等邊三角形,少了哪一邊都撐不起整體價值。舉一個我們常接觸到的一個例子,一款社交 App,他們拼命拉高日活,數字看起來漂亮,但用戶根本不願付費。結果呢?營收慘澹,熱鬧的表象背後,其實是一路虧損到收不回來。
算錯 CLTV,企業可能瞬間蒸發上億元市值
接下來就談談CLTV(Customer Lifetime Value)到底是什麼。簡單說,CLTV 指的就是一個用戶在整個使用期間,能為你帶來多少營收。如果你做的是網路產品,那這段時間可能從他下載 App、註冊帳號、開始付費使用,到最後停用或刪除,都算在內。這整段旅程,我們稱為「用戶生命週期(Life Time, LT)」,而這期間產生的總收益,就是 CLTV。
那誰該關心這個數字呢?其實只要你是想做長期經營的團隊,不論是剛導入用戶成長策略,還是不知道 CAC(獲客成本)該怎麼抓的企業,都應該好好搞懂 CLTV。
為什麼?因為只有 CLTV 高於 CAC,你的商業模式才有可能長久。這也是 CLTV 最初被提出的目的——幫助企業搞清楚「一個用戶到底值不值得我花錢去拉」。
我們用一個訂閱制的簡單範例來實際算算:
1. 靜態計算:用歷史數據估一估
假設目前的累計訂閱營收是 NT$85,000,總訂閱月數(加總所有用戶的付費月數)為 1,050 個月,總共曾有過 500 位付費用戶。
(A)先看每個訂閱月大概能賺多少
平均每個月的訂閱營收 ≈ 85,000 ÷ 1,050 ≈ NT$80.95/月
假如你知道「平均每位用戶會訂閱幾個月」是 ≈ 1,050 ÷ 500 ≈ 2.1個月,
那粗估的 CLTV ≈ 80.95 × 2.1 ≈ NT$170/人
(B)或是直接算每個人帶來多少收入
CLTV(平均)= 85,000 ÷ 500 ≈ NT$170/人
不過要提醒的是,以上這兩個方法都還只是計算「靜態」的歷史數據。也就是說,它反映的是到目前為止的平均值,還沒考慮那些「還在訂閱、還會繼續付錢」的用戶。
2. 動態預估:讓數字更接近現實
如果你還有不少正在訂閱中的用戶,那就可以進一步用「ARPU(每位用戶平均月營收)」和「流失率(Churn Rate)」來預估更精準的 CLTV。
CLTV = ARPU(平均用戶收入) / 月流失率
舉例來說:
每位用戶每月平均貢獻 80.95 元(ARPU = 80.95)
用戶的月流失率是 5%(Churn Rate = 0.05)
那 CLTV = 80.95 ÷ 0.05 = NT$1,619/人
這樣算出來的數字,通常比單看歷史數據來得高很多,也更貼近你未來真正能賺到的錢。
不過,這邊有幾件事特別要注意:
- 數據代表性要確認清楚:像 85,000 這個總營收,得確定是所有「付費用戶」貢獻的金額,要排除試用期、贈送、或未付款的使用者。
- 1,050 的月數,也必須是真實發生的「付費月」,不能混到未啟用或暫停的帳號。
最好能整合後台或分析工具,把每位用戶的「訂閱起訖時間」標記清楚,這樣可以更直觀掌握他們的整體生命週期。
當然啦,如果你有辦法再進一步追蹤流失率、ARPU、每位用戶的取得成本(CPU)與 CAC,那麼就能套用更完整的 CLTV 模型,讓你算出來的數字更接近實際利潤。
如果你的商業模式不是訂閱制,而是做零售或電商,其實一樣可以套用 CLTV 的概念,只是算法會稍微不一樣一點。
這時候你可以用下面這個簡單的模型來估算:
- 平均客單價(AOV):也就是每一張訂單大概有多少營業額
➡️算法是「總營業額 ÷ 訂單數」
- 平均購買頻率(Frequency):每位客戶平均多久會買一次
➡️算法是「總訂單數 ÷ 總消費客戶數」
- 預估生命週期長度:這是你預期一位用戶會持續回購多久的時間(可以根據歷史數據觀察)
➡️把這三個乘起來,就是 CLTV: CLTV = AOV × Frequency × 預測生命週期
頂尖企業的實戰心法
真正懂得經營 CLTV 的企業,不會只停留在表面數字,而是深入用戶行為、價值差異與成長策略。以下這三種做法,正是許多頂尖團隊在實戰中反覆驗證過的關鍵心法:
1. 精準診斷用戶價值
先進行用戶分群,然後分別去計算各群體的 CLTV。你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20% 的高價值用戶,往往能帶來整體 80% 的營收。這也意味著,不是每位用戶都值得你投入一樣的資源。
還有一種常見錯覺:有些從「低成本渠道」進來的用戶,看起來獲客很便宜,但實際算起來他們的 CLTV 可能是負的。這類用戶不但不會帶來利潤,還可能拖累整體成效。
2. 動態預測模型,搶救關鍵用戶
很多頂尖企業都開始透過機器學習模型,預測哪些用戶即將流失,然後主動出擊、做針對性挽留。
像某家音頻平台就這麼做,結果成功讓他們的高價值用戶留存率提升了 37% — 成效直接反映在後續營收曲線上。
3. 槓桿式增長策略,放大你的投入回報
當 CLTV 和 CAC 的比值大於 3:1,就代表你每花 1 元廣告預算,能帶回 3 元的用戶價值。這不只是個漂亮的數字,還是許多成功企業會持續放大的「黃金比例」。一旦你掌握住這條槓桿線,就能在不傷本的前提下,不斷加碼推進成長。
結語:把數據轉化為長期競爭力
CLTV 不只是行銷圈的流行詞,也不該只是數據團隊專屬的工具。它其實是一把通往企業長期穩健成長的核心鑰匙。對任何渴望優化獲客策略、放大商業價值、打造永續營運模式的團隊來說,CLTV 不只是用來評估盈虧的數字,更是一面照見你與用戶之間關係深度的鏡子。
因為每一次點擊、每一筆交易、每一次主動回訪的背後,其實都是一段值得用心經營的長期戀愛關係。真正走得遠的企業,靠的不是一時流量,而是能從用戶身上,看見價值、創造未來。掌握 CLTV,就是邁向長期競爭力的第一步。
今天就先分享到這裡。如果你有任何想法或經驗想交流,歡迎留言討論——期待你的洞見,一起把用戶價值玩出更深層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