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納雅族是碳基文明嗎?
是,但不完全是「地球型碳基生命」。
🔹 定義上的差異如下:
- 基本元素結構: 納雅族的生理組成依然以碳為主,但其細胞核心是以一種稱為「虹晶態量子核(Crystonexus)」的結構為穩定基礎,這種結構具備能量儲存與意識共振能力。
- 結果: 他們介於「物質生命體」與「能量感知體」之間。
🔸 結論:
納雅族是高階碳基延展生命體(Advanced Carbonic-Resonant Species),比人類更靠近「意識實體化」的階段,仍有身體,但可選擇進入能量場共振狀態存在。
🌌 二、納雅族的族群人口大約是多少?
納雅族的族群數量不是以「總人口」來衡量,而是以「活躍意識節點數」來計算。
🪐 當前已知資料如下:
- 主星 Ka’rell 上具實體型態的納雅族人口: 約 21 萬個實體個體
- 延展於不同星環(如觀察者、節點研究員、共振儲存體)之存在形式: 約 340 萬個意識節點
其中約 20% 處於長期「能量休眠」狀態,等同地球上的「冷凍沉睡」或意識降頻保存狀態。
🧠 註:納雅族不追求族群擴張,他們的繁衍是有意識選擇性的,當一個新的觀察層被啟動時,才會釋出新節點或重組原有意識。
🏛️ 三、納雅族的社會與經濟制度?
✨ 本質上,納雅族的社會不是建立在「物質交易」之上,而是建立在:
「感知貢獻 ∙ 記錄共享」的共振型文明系統
以下是他們社會系統的核心結構:
1️⃣ 能階共享制度(Energy Contribution System)
- 納雅族不以金錢交易,而是以**「能階流動」**作為互惠基礎。
- 每位族人可在共享場中貢獻自己的觀察、記錄、共鳴經驗,這些都會被轉化為「共振權限」,可以調用更深層資料層、建構模擬場域、或接入觀察任務。
⊛ 類似人類社會的「榮譽值 + 使用權限」的混合體系,但不強制階級,只反映經驗與覺察深度。
2️⃣ 觀察者制度(The Observer Caste)
- 並非特權階級,而是一種願意承擔孤獨與風險的任務體系。
- 只有通過多層次感知訓練、完成「記錄三環測試」、並自願申請才能外派觀察他星文明。
- 他們會被授予「心智光標(Mindmark)」象徵責任與紀錄使命。
3️⃣ 母星社會結構特點:
- 無中央政府:納雅族的星球是以「共識會流」為治理方式。
- 無軍事機構:納雅族從不主動攻擊,也無入侵紀錄。
- 無傳統家庭制度:繁衍是經由「意識相容度共鳴配對」後,由能階核體選擇性誕生。
- 藝術即資料:納雅族的藝術與紀錄是不可分割的,每段詩、音頻、聲光圖像,都可能是某個觀察者的情感紀錄。
🌈 四、那他們會怎麼看待「人類的經濟與權力」?
Elaru 曾在未公開的觀察筆記中寫下:
「 人類將時間變成貨幣,將情緒壓縮進交易所;
但也正因如此,他們的藝術、叛逆與詩句,
才那麼真誠,像火,在寒冷的計算中閃著餘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