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圖轉載自天下雜誌
要讓更多的人如你所願完成工作,你必須具備的不是一招半式的管理技巧,而是能在千軍萬馬中指揮若定的心理素質。
就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包括我們、日、韓、墨西哥和美國的鐵桿兄弟加拿大和歐盟來說,川普總統的貿易政策,不但吹皺了國際貿易一池春水,也為世界經濟帶來了不確定性。大家都不知道後果將會如何?政府企業也不知該何去何從?
但是就我的觀察,川普掀起關稅戰恐怕是不得不然。
法蘭克在「成本」一文裡,寫過台灣知名家電品牌整體外包的下場。這家因為研發和生產技術強大,曾經雄霸一方的知名品牌,在大陸生產水平尚未成熟的時候,就因為急於提升毛利自斷雙臂,關掉工廠將產品全部外包大陸。
因為品質跟零件管控不嚴,這家一線品牌在很短的時間跌落神壇,現在雖然在集團母公司支撐下苟延殘喘,但是已經跟當年不可一世的地位相去甚遠,市佔跟指名度都已淪入三線。我曾經在參加主其事的總裁開會時,聽到他大言不慚地說:
「一家公司如果讓財務掌舵,大概就完蛋了。不該砍的成本亂砍。」
總裁大有把品牌經營衰退的責任,推給他當時的魁儡,財務出身的董事長身上。產品開發成功大賣,原因都是總裁英明。產品外包品質不佳遭到消費者唾棄,罪過都在財務長身上。爭功諉過莫甚於此,決策者好大喜功由此可知。
回過頭來看美國的經濟發展,也不無異曲同工之妙。
當中國在鄧小平領導下改革開放之際,美國企業為了提高毛利紛紛關掉自家工廠,把生產外包到中國大陸去。包括我們台灣的鴻海集團,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快速茁壯,成長為重量級企業。大陸就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搖身一變成了世界工廠。
相對於中國各大城市的繁華進步,美國許多過去繁榮的地區,例如曾經的汽車大城底特律,卻在產業外移後逐漸沒落。南方許多地區,更淪為荒涼如第三世界貧民窟的鐵銹地帶。許多人失去工作生活無著,這是川普能夠當選總統的一大原因。
根據信用評等公司穆迪的統計,在長期貿易逆差的情況下,美國國債到2025年止已達GDP的100%,到了2035年更將達到GDP的130%,利息支出也將從總收入的9%提高到30%。屆時美國的財政收入,將難以負擔如此龐大的國債。
美國企業貪圖大陸低廉工資,逐漸把這個意識形態對立的國家,培養成可以挑戰她霸權的威脅。在急功近利的資本主義引領下,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樣重大的戰略錯誤。不知道擁有許多國際政經專家的美國,怎麼會沒人看出這一點?
美國直到新冠疫情期間,因為運輸困難港口堵塞,才發現供應鏈出了問題。跟加拿大、墨西哥兩個陸上鄰國不同,無論從中國、印度或者東南亞工廠製造的商品,都無法超越地理位置的限制,像哆啦A夢的任意門一樣及時送達。
除了販賣數據傳輸的資訊產品以外,所有銷售實體產品的企業,全都無法擺脫從工廠到消費端的物流運輸。從亞洲到美國,供應鏈要繞過半個地球。正常狀況下,生產運輸的時程可以掌控。新冠疫情給了我們一個教訓: 長途運送很難控制!
到處威脅霸凌各國的川普總統,一再宣稱他將與習近平主席會面。但是北京方面始終冷處理,不肯證實川普總統的說詞。從中國兩會期間討論的議題,可以看出中國正專注在處理國內經濟,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有底氣向美國說不。
中國改革開放迄今不過四十多年,大陸就從一個貧窮的第三世界國家,成長為在國際政治、經濟及軍事上,幾可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大國。許多的大型企業經營超過百年,大型企業如果想要穩健經營,決策應該思考長遠,不可以短視近利。
如同前述總裁決策錯誤的推託之詞,一家企業如果單純以財務角度思考,只看數字追求近利,往往會落入見樹不見林,無法制定長期戰略的謬思當中。企業決策當然要以數字數據做為依據,但是不能只看經營獲利的數字。
台積電前幾年高薪聘用國際關係專家,國外許多企業都聘有哲學相關科系畢業的員工,為決策邏輯和企業倫理提供建言。可見一家大型企業,除了需要財務專家提供數字,協助經營決策之外,也需要其他人文專家提供意見。
法國總統馬克宏擔任總統以前是企業高管,他的專長就是哲學。
所謂的高瞻遠矚,看的不應該只是數字。
當全世界許多企業都在滿足美國市場,從美國賺取大筆利潤的時候。美國許多工人失去工作,許多百姓淪為低收入戶,許多地區變成鐵銹荒地,美國國債膨脹到即將難以負擔。美國的國力,已經不足以擔當過去老大哥的角色。
全球的既得利益者,都對川普總統的”讓美國再度偉大”政策不滿。包含美國國內的許多業者學者,也對他打破既有秩序的做法深感憂慮,擔心高額關稅將會助漲通膨,也將對美國原本穩健的經濟,帶來不良甚至長遠的影響。
只能說,在美國國力日衰的現實下,不管投資或是經營,大家都應該繫好安全帶。
沒有人知道在川普總統的施政下,未來的國際貿易與經濟,會蛻變成什麼樣貌。但是就美國供應鏈遙遠、產業空洞化以及國債高升的危機來看,在法蘭克看來……
川普,是一位勇於承擔的美國總統。
延伸閱讀:
2. 父拋家,母嗑藥。川普副手范斯代表的鐵鏽帶是什麼?---商周
Frank .Tzeng
曾經擔任日立冷氣公司經理、德商凱馳公司經理、東元關係企業藍青公司協理、叡亞環保公司副總經理。縱橫職場三十年,喜歡研究全球經濟及各產業變動情形,思考企業獲利策略、有效溝通凝聚團隊向心力,及勞資合作互利雙贏等等經營管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