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還記得《流浪的月》裡,更沙與文那彼此相互陪伴的渴望,跳脫了外在所強加於其上的關係,讓人深深地震懾著。沒想到閱讀《宛如星辰的你》更加強烈地打破了社會所界定的關於關係的應然,而是更加單純地回到人與人之間的陪伴與照顧,而是更加直接的回應人們內在的需求與渴望。更有甚者,幾乎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那樣的故事竟然置放到瀨戶內海的一個島嶼上,在那缺乏娛樂的世界裡,對他人事物的說長道短,成了島民們的日常。
是故,相較於冷漠與疏離的都會,對於關係的顛覆置放在關係網絡極為密切的社會裡,那所帶來的強烈衝擊,不禁讓人更加深刻地反思,人與人間的關係,是否總是在那所謂的「應然」裡,丟失了原所渴望的生命樣貌。轉念一想,卻也不禁思考著,關於關係角色裡的框架,也許其存在的必要在於避免關係的紊亂。因為那原所隱含的「規範」,形塑我們所以為的關係的樣貌。也成了關係在社會網絡之中,被對待與要求的核心。那規範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應然」,稍有違背,彷彿就得遭受來自他人的質疑與批判。
於是乎,處於後現代的社會,越來越多人選擇不輕易地將自己置放到更緊密的關係之中,甚或遠離既有的關係角色。閱讀《宛如星辰的你》的過程中,不禁想著,我們是否遺忘了許多關係建構的本質來自於愛。卻也不禁想著,愛這門功課,卻偏偏太過複雜,誠如過往透過刺蝟的隱喻來闡述人們總是渴望和人靠近,卻又害怕受傷。而人們就是在渴望裡靠近,在傷害裡逃開。書中也對此一部份有極為精彩的描繪:
人人都有各自的痛苦、悲傷和幸福,一個只存在於自己手中,僅此唯一的小小世界,不想被任何人侵門踏戶,因此難以理解他者;所以越發寂寞,所以羨慕他人,所以追求他人,永無止境地兜著圈子。我們一面期望著每兜一圈都能更靠近彼此,同時又因為接觸彼此而受傷、疲乏,而渴望和同類物以類聚。
人與人的接納與理解原本就比想像中來的不易,然而卻又因為渴望那樣的貼近,所以祈求愛,祈求彼此能夠相互靠近。可是卻每每在靠近的過程中,面對著外在的變化而感到不安與拉扯,尤其是對於關係的既有框架,更是衝撞著內心的不安。不知是否因為如此,對於書中所寫那關於緩衝氣囊的隱喻,著實讓人印象深刻。書中提及:
我們的關係各自零散,我們因此擁有彼此連結的自由,以及脫離了這樣的關係就無法連結的不自由,像緩衝氣囊一樣,活在兩者之間的夾縫。
內心覺得這一段話,正是作者凪良汐於《宛如星辰的你》所揭櫫的精彩,雖然那裡頭其實藏著無數的心酸,但卻彷彿讓人在閱讀的悲苦之中,找到了心的安放之處。
於此,當可回過頭來談這部贏得2023年本屋大賞第一名的小說,那也是繼2021年《流浪的月》之後,才相隔一年凪良汐再次於本屋大賞掄元。小說的主角櫂因為母親跟隨著愛人的腳步而從京都搬到了瀨戶內海的小島,並結識了在島上長大的曉海,櫂的母親耽溺在愛情的追索而拋下了櫂,卻每每在受傷之後才意識到櫂的重要,很難想像那過程中櫂究竟如何長大,只是很明顯地親子關係的置換,促成了他的早熟與壓抑。
曉海則是因為外遇的父親搬到了情人家中,使得她不得不照顧鬱鬱寡歡且逐漸失能的母親,那高中的年紀,面對著父母之間的拉扯,顯得徬徨失措。也許是命運的安排,當曉海被母親逼迫著去情人的家找回父親時,那不安與畏懼讓她緊抓著原本不甚熟悉的櫂陪同。也因為那樣的過程,彼此之間逐漸發展出相互疼惜與陪伴的情愫。對櫂來說,那不堪的人生,難以向外人啟齒,彷彿唯獨他一個人被世界所遺棄。所謂的平凡、所謂的日常,對他而言竟是如此遙不可及。對曉海來說,父母之間的種種,成為島民茶餘飯後的話題,那是羞愧,那也像是一道無形的隔板置放在她與島嶼的眾人之間。
兩人的相互傾訴,彷彿成為彼此的救贖,那早已認定的異類與羞恥,彷彿在對方找到了一種理解與共鳴。也因此在那豔陽的夏季兩人之間的情愫迅速發展,原本像是牢籠一般困住與隔離兩人生命的流言蜚語,於此時更像是一種黏著劑牢牢地黏附著彼此。抑或者說,牢籠依舊存在,只是兩人原本是在各自的牢籠裡,如今兩人則相濡以沫地共同待在同一個狹小的世界裡。所幸那樣的牢籠隔開的只有人,只有人事的擾攘,所以他們依舊可以靜觀海潮、仰望星空。潮水的來去彷彿得以帶走一切的煩惱,星子的璀璨依舊可以帶來未來的想望與希冀。
只是那樣的隔離,卻依舊留存著不得不然的牽繫,或者怎也無法割捨的關係。不論是櫂與失格的母親,抑或是曉海與失能的媽媽,也許對他們來說,切斷那樣的關係,可以讓他們的人生有更多的自由與可能。但是那所承受的責難、愧疚,將形塑另一個更無法擺脫的心的牢籠。誠如書中櫂對自己所說:
要是能捨棄她固然輕鬆,但屆時也會因為遺棄了她而產生罪惡感,說到底我們能做的,也就只有選擇挑起哪一種重負而已。
那將會是多麼沉重的選擇,可真正的事實,卻又比想像中來的更加複雜,也更加困難。因為這裡頭還藏著對於愛的渴望與認同。因為內心深處從童稚時期所深藏於心中的渴望,即便因為屢屢的失望而被壓抑著,即便因為那幾乎難以承擔的苦痛而嘗試去漠視,但卻每每在孤單的時候,浮現於腦海,甚至那關於己身的否定與質疑,連帶一併被拉扯出來。書中言及:
我們無法放開被至親牢牢握住的手,明知道甩開它樂得一身輕,我們卻無可救藥地渴求著愛。
就這樣從親情轉而至愛情,櫂與曉海,在彼此的陪伴與支持下前行,只是兩人之間步伐的不一致,終究讓彼此之間的間隙逐漸擴大。渴望擺脫既有的枷鎖,渴望證明自己,渴望活出那如璀璨之星一般的屬於自我的精彩,那是在困頓時所勾勒的夢想,那是在不安時安慰自己的法寶。對櫂來說,因為成長的悲苦,所以一古腦兒全都投入故事之中。而後逐漸從閱讀轉為創作,誠如書中所言:
讓悲傷的故事一直悲傷下去,等於是把過去的我永遠囚禁在那個故事裡。我要從那裡逃出來,用同樣的材料建構出截然不同的故事,這就是我對自身的救贖。
然而,也許是因為故事太過真實,也許因為那不堪的記憶太過強烈,櫂的書寫開始引起關注,甚至在與喜愛創作漫畫的尚人以及編輯植木的合作之中,逐漸嶄露頭角,甚至一舉躍升眾所注目的新星。可是對於櫂來說,那原本不願意直視自己充滿垃圾的日常,所以才栽進故事的世界裡,他期待透過故事來逃避現實。可是當故事熱賣,當櫂開始拿故事來賺錢之後,「逃避」便不太管用,或者說不被允許。犀利而專業的植木,總是能直指故事書寫的核心,總是能看穿櫂嘗試逃避與躲藏的伎倆。也許因為逃避的書寫,無法感動人心,所以逼使得櫂不得不去直視生命的過往。
然而,對櫂來說,那卻顛覆了原有故事創作的意義,也就是故事的創作原本是逃避的手段,可是現實卻逼使他必須一而再再而三地回頭挖掘自己原本想要忘卻的記憶,並且化作言語,以故事的形式強化。那樣的痛楚,那樣的歷程,卻也使得櫂更容易陷入金錢與名利的泥淖,因為那痛楚所換來的種種,背負著一種「值得」的幻象,揮金如土彷彿成為一種催眠的手段,甚或成為一種如此才能繼續下去的自我催眠。
只不過,現實充滿著各種可能,當新星隕落,對於櫂來說又該何去何從。當他發現,他費盡心力剜開自我編織而成的故事,竟然也不過是能被取代的工作,他又該如何自處,又該如何面對自己。酒精成了他逃避的法寶,也成了他避免清醒的依賴。因為清醒所意味的種種,讓人難以面對、也難以承擔。心裡缺愛的破損,彷彿再也難以縫補,即便那曾經如此美好而迷人。
更有甚者,當擁有之後卻再度失去,所有曾經的美好與眷戀,彷彿成了一把雙面刃。回憶的馳騁讓人回到那曾經遭逢的精彩,那像是足以肯定自身過往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但另一方面,夢醒時分回到現實的困頓,便加倍難熬。彷彿那所謂的精彩不過是海市蜃樓般的存在,彷彿眼下的困頓與泥淖才是與自己相符的人生。那樣的想法當然並不真切,可是那樣的想法,卻一點一滴地逐漸剝奪掉繼續踩踏人生腳步的勇氣與動機。彷彿結束,成了唯一的選項,彷彿一切早就已經注定好了!
相較於櫂的升空與隕落,曉海呈現著另一個迥然不同的人生路程。也許櫂的才華,讓曉海很早就安於以陪襯的角色存在。加上自信的缺如,以及不斷萌發的自我懷疑,也讓她即便走得戰戰兢兢,依舊踉踉蹌蹌。然而,不同於櫂一個人得要去面對這一切,以及成功之後所得要不斷追逐的外在形式。曉海反而放緩了步調,並且在父親的情婦瞳子鼓舞下,小心翼翼地踩踏著逐夢的路程。
對曉海來說,那是極為矛盾與痛苦的,與瞳子的親近像是對母親的背叛,但是那卻是她想要成為的角色。再則,早熟的曉海,面對母親永遠都是扮演著照顧者的角色,但是在瞳子面前她反倒有機會是被照顧著的。母親的依賴與瞳子的獨立,也與是化解矛盾的關鍵。亦即當曉海捫心自問,她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當瞳子的身影取代了母親,她也就更加堅定地走向那原本不敢奢望的人生道路。
當然這過程中的轉折,莫過於與櫂之間關係的轉變,兩地相隔的愛情,以及兩人之間原本平等地位的崩解,或者如同書中所說天平的傾斜,終究成了彼此之間的疙瘩,甚至在無形之中成為豎立在兩人之間的隔閡。對櫂來說,在心力不足的狀態下,他無法對曉海傾訴他工作上的種種艱難;對曉海來說,生活上既有的限制,使得她逐漸羞於去分享她生活的點滴。於是乎,天平越發傾斜,關係也越發困頓。
曉海面對著己身的自卑,她總是質疑自己,害怕自己做的不夠好,害怕自己配不上櫂。她總是為自己打分數,那背後的評價,讓人心疼,那背後的害怕更讓人覺得委屈與心酸。她當然知道其實櫂是依賴她的,但與此同時,她也會質疑自己是否是會被取代的。曉海當然在乎櫂,她也當然渴望與櫂一同生活,但是她卻也憂懼著,對櫂來說,自己不過是另一個想要割捨卻又無法割捨的羈絆。曉海是懂櫂的,她知道櫂的溫柔,所以她選擇去承擔結束關係的角色。
只是她從未想過,她宛如櫂的幸運女神,她離開櫂之後,櫂的人生也急轉直下。這也使得櫂彷彿突然失去了挽留與重新開始的勇氣,那成名後突然漲大的自我,只不過是假借外在的虛名,而掩蓋內在滿目瘡痍的真實。尤其是一直以來真誠面對己身的兩大利器,故事與曉海同時在生活中被抽離,彷彿也預告了一蹶不振的發展。死亡的威脅,能否是一個轉折,這關鍵就落在心中是否仍有那份牽絆。對櫂來說,曉海當然是,共同創作的夥伴尚人也是,但當曉海逐漸走出屬於她的人生,當尚人選擇了揮別人世,那也許對櫂來說,就找不到繼續支撐與堅持的理由與意義。
其實櫂的身邊,仍然一直都有鼓勵他與相信他的人,如同植木與繪理這兩位編輯,那也像是曉海身邊的瞳子與北原老師。只不過,在身份與關係上仍有不同,對於櫂來說,難以產出的困頓,會讓他更加難以面對支持他的這兩位朋友。那依舊留有非如此不可的壓力與期待,以及接續衍生難以符合要求的自責與愧疚。相較於此,對曉海來說,瞳子的鼓舞從未給予她太多的壓力,而是一點一滴的積累。而北原老師更像是無條件的支持與相信。
最重要的是,不論是瞳子還是北原老師,面對著過往生命的課題與艱難,他們總深信著過好自己的人生比任何事情都重要。也不斷地挑戰,自己的人生與他人的允許之間的課題,他們都不斷提醒著曉海,我們都有權力活出自己的人生。書中有段瞳子勸告曉海的話,更是值得深思:
要是顧慮別人而放棄重要的事物,事後可能後悔莫及哦,到時或許會把責任怪罪到那個人頭上也不一定。但是從我的經驗來說,無論怪罪誰也無法讓妳釋懷,也無法因此獲得救贖,沒有誰會為妳的人生負責任。
於是乎,曉海一步一步地開創屬於她自己的人生,也漸漸地學會放下他人的眼光。「過自己的人生需要獲得誰的許可嗎?」也許每當曉海徬徨與不安時,瞳子的這句話便會不斷地在腦海浮現。更在反覆詰問的過程裡,多一點點前進的勇氣與力量。櫂曾經以為曉海原本想要當刺繡家的想望,不過是遙不可及的奢望,卻忽略了曉海也有不亞於櫂的毅力與決心。
相反地成功的櫂反倒迷思在金錢與名聲之中,那深埋於內心,對於己身的質疑讓他更加緊抓著成功的果實,甚或揮霍,彷彿在那過程中他才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己身的成功,才像是可以反轉內在的不安。殊不知,那不過是飲鴆止渴的行為。所以當尚人的事件發生,當從雲端跌落谷底,那所形成的反噬更加強烈。櫂當然清楚,關鍵不再於他的才華。但是即便櫂從一開始不斷告訴自己也告訴曉海,這一切都可能隨時失去,到真的失去而得要去面對,是很不一樣的。前者像是在爬山之時,告訴自己即便登頂,都可能不過是曇花一現,那是關於壓力的緩解;後者則是在登頂之後,享受著那份感覺,卻也渴望抓的更緊,真正失去之後,那則是充滿失落與茫然。
當然對櫂來說,當他否定曉海對於夢想追求的背後,也許藏著另一份心思。也就是他或許會以為,是否因為他的成功,而讓曉海覺得可以複製。但是那畢竟是他剜開自我換來,那強烈的痛楚,使得櫂不論在意識抑或是潛意識都想要去證明,那是極其辛苦與得來不易的,那是他用他的人生換來的,絕非輕易可以達到。這也是當他發現自己原來可以被取代時,內在極其強烈的失落。當然這過程中,植木一直勸告櫂可以找另一個人取代尚人,櫂不願意接納,尚人說那是他的溫柔,但也許那也是他對於取代的不安,以及他深切懂得被取代的悲哀。書中櫂有段自白如此寫著:
每個人出生時,各自有各自被賦予的東西。或許是閃耀的寶石,又或許是扣在腳踝上的鉛球。那無論是什麼都無法拋下,恐怕是牢牢鑲嵌在我們靈魂裡的東西吧。從出生直至死亡,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邊喘息,一邊拖著自己的靈魂前行。
無法拋下的究竟是什麼,也許對每個人來說都不一樣,櫂是念情的,因為從小在關係的變動裡,在被拋棄的恐懼裡,他不想要再被傷害,他更不想成為那個傷害別人的人。他總是被說那是櫂的溫柔,但與此同時,他自己也覺得那是他的懦弱。那無所謂好與壞,那只是回到各自生命所選擇以及所承擔的,也許旁人未必能夠真正理解,但是關鍵是回到自己,究竟如何看待。
談人生、談關係,《宛如星辰的你》顛覆了既有關係的框架,回到人與人之間真誠的對待。更在生涯的議題中,找回了屬於自己的主體性。也就是在屬於自己的人生裡,如何拿回主導權,而非總是在尋求允許與認可;在彼此的關係之中,如何回歸彼此的需求與在乎,而非總是在眾人的眼光中扮演著應然的角色。那是顛覆的吧!那是顛覆的嗎?乍看之下,那不該是生命與關係最核心的樣貌,但為何卻讓人感到顛覆,甚或感到不安。
即便是曉海,在那一步步的腳步之中,慢慢地實踐著忠於自己的人生,不也幾經踉蹌與徬徨。誠如書中曉海的自白:
一路上持續追求的事物當中,我取得了一些,也永遠失去了一些。我不後悔,途中繞過的所有遠路都有其必要。
小說的最末,著實耐人尋味,因為那一方面描繪著曉海的自在與輕盈,卻也同時夾帶旁人的評價與非議。什麼是正常,什麼是正確,我們彷彿都有著既有的想法,卻鮮少去檢視那背後所形塑的框架。也許,我們都不免畏懼著,挑戰所可能待來的衝撞與威脅。於是乎,我們都願意選擇妥協,殊不知那樣的妥協,可能賠上了我們原所渴望的人生。而那關於內心深處的背叛,又讓我們難以去面對,結果遂在日復一日的角色扮演之中,越發感到迷失與怨懟。
於此,當可停下來想一想,小說中所提及的:「我們只能從手牌裡選擇自己最不想放棄的東西。」那是什麼呢?我們是否真的認真地思考過這個問題,抑或者,我們總是輕易地在旁人眼中的「正常」與「正確」之中,拋下了真實的信念與想法。甚至還回過頭來攻訐自己,那曾經有過的活出自己的念頭。生命裡的在乎,是否真的能夠呼應內在的渴望,亦或者我們總是因為害怕而不斷地選擇否定與逃避。
如同《宛如星辰的你》的介紹中所言及的,這是屬於大人的戀愛成長故事。「戀愛」與「成長」確實是小說中的兩大主軸,那不也是人生中極為重要的課題。然而更讓人感到深刻的是,當把這兩個核心的議題,放到社會的脈絡裡,放到眾人的眼光之中,那究竟成為什麼,又究竟意味著什麼。「愛和詛咒和祈禱竟是如此相似」是小說裡極其耐人尋味的一句話,「愛」、「詛咒」與「祈禱」都可以當作動詞使用,如果填入不同的受詞,那將會形成什麼樣的感受,為何又會有這樣的感受,那是值得細細去玩味的吧!
最後透過書中的一段話來作為結尾:「無邊無際的夜空中,宛如星辰的我們,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同樣閃耀著。」我們都是星子,也許這一生,就是在不斷學習與嘗試的過程中,找著屬於自己閃耀的方式吧!
延伸閱讀
關於此一作者的上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