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AI繪畫的版權風暴:吉卜力風格引發的法律與倫理之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當下,人工智慧(AI)的應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領域之一便是藝術創作,近期,一場由AI引發的版權爭議席捲全球,焦點鎖定在一個看似簡單的技術應用上——將普通照片轉換成吉卜力動畫風格的圖片。
  吉卜力工作室,這家以《神隱少女》、《龍貓》等經典動畫聞名於世的日本公司,以其柔和的色調、手繪的質感與奇幻的氛圍,成為AI模仿的熱門對象。如今,任何人都能透過手機應用或線上工具,輕鬆將自拍照或風景照轉換成吉卜力風格,並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這些令人驚豔的「創作」。
  這一切得益於AI技術的飛速進步。透過深度學習和神經網路,AI能夠「學習」吉卜力動畫的視覺特徵,並將這些特徵應用到新圖片上。從技術角度看,這無疑是一項令人興奮的突破。
  然而,這股熱潮很快掀起了波瀾:AI模仿吉卜力風格生成圖片,是否侵犯了吉卜力工作室的著作權?更進一步,這些AI生成的圖片究竟屬於誰?隨著爭議升溫,這場風波不僅牽涉到法律層面的權利歸屬,更觸及倫理、藝術創作的本質以及技術進步與傳統價值之間的緊張關係。
raw-image



一、不同論點的交鋒

  AI生成吉卜力風格圖片的現象,引發了多方激烈爭論。以下是幾個核心爭議點,以及正反雙方的觀點。

1. 畫風是否受著作權保護?

問題核心: 吉卜力風格作為一種視覺表現形式,能否像具體的動畫角色或場景一樣,受到法律保護?

正方觀點:畫風不受保護

  許多法律專家認為,畫風屬於抽象的創作理念,而非具體的作品。根據著作權法的基本原則,保護對象通常是具體的表達形式,例如《神隱少女》中千尋的形象或《龍貓》的外觀,而不是廣泛的「風格」或「技巧」。換句話說,模仿吉卜力風格生成圖片,可能並不直接構成侵權。美國著作權法就明確規定,只有「原創作品的具體表達」才受保護,而抽象的畫風難以納入這一範疇。

反方觀點:實質近似可能構成侵權

  然而,反對者指出,如果AI生成的圖片不僅模仿風格,還複製了吉卜力作品中的具體元素——比如龍貓的毛茸茸外觀或《天空之城》中飛行器的設計——就可能被視為與原作「實質近似」,從而觸犯著作權。他們認為,問題不在於風格本身,而在於生成內容是否過於接近受保護的作品。日本法學專家田村善之曾表示:「當AI生成的圖片與原作相似到一定程度時,侵權風險會大幅提升。」

2. AI訓練數據的合法性

問題核心: AI生成吉卜力風格圖片,依賴大量訓練數據,這些數據是否合法取得?

正方觀點:未經授權使用侵權

  如果AI開發者在訓練模型時,未經吉卜力工作室許可便使用了其動畫內容,可能侵犯了原作者的重製權。特別是在歐洲,2019年通過的《數位單一市場著作權指令》明確規定,未經授權使用受保護作品進行數據挖掘,可能構成侵權。批評者認為,AI開發者應為數據來源的合法性負責,否則將損害原創者的權益。

反方觀點:合理使用為盾牌

  在美國,AI訓練數據的使用可能被視為「合理使用」,特別是用於研究或轉化性用途時。例如,Google Books案中,法院認定Google掃描書籍進行索引屬於合理使用。同理,若AI僅將吉卜力動畫用於學習風格,而非直接複製內容,可能獲得法律支持。然而,若生成圖片被用於商業目的,例如販售貼圖,這種「合理使用」的範圍可能受到挑戰。

3. 生成內容的著作權歸屬

問題核心: AI生成的吉卜力風格圖片,究竟屬於誰?

觀點一:使用者擁有權利

  一部分人認為,如果使用者提供照片並發出指令(如「轉換成吉卜力風格」),生成的作品體現了使用者的創意,著作權應歸使用者所有,AI僅是工具。英國著作權法支持這一觀點,認為只要作品由人類透過工具創作,權利便屬於人類。

觀點二:無著作權資格

  另一派觀點主張,若生成過程完全由AI自主完成,缺乏人類的原創性與個性表達,該作品可能不具備著作權資格,進入公共領域。2022年,美國著作權辦公室拒絕為一幅AI生成的藝術品授予著作權,理由是「缺乏人類創作」。

觀點三:開發者主張權利

  AI開發公司,如OpenAI,可能認為其模型的創造性貢獻應獲得認可,主張生成內容的部分權利。事實上,OpenAI的使用者條款規定,生成內容的權利歸使用者,但對商業用途設有限制。

4. 對原創作者權益的影響

問題核心: AI模仿吉卜力風格,是否損害原作者的權益?

支持者:拓展創作自由

  AI的擁護者認為,這項技術讓普通人也能體驗吉卜力風格的樂趣,且不直接損害原作者的經濟利益。美國未來學家Ray Kurzweil曾說:「AI是人類創意的延伸,而非替代。」他們認為,這是一種技術進步帶來的民主化創作。

反對者:侵犯藝術尊嚴

  以吉卜力創辦人宮崎駿為代表的反對聲音則認為,AI模仿其風格是对多年心血的不尊重。宮崎駿曾在2016年批評AI生成動畫「對生命本身的侮辱」,反映出部分創作者對技術挪用其創作的強烈反感。倫敦藝術大學教授Martin Salisbury也指出:「AI的模仿無視藝術家的情感與思想,這是一種對創作尊嚴的傷害。」

5. 商業使用的侵權風險

問題核心: 若AI生成的吉卜力風格圖片用於商業目的,風險何在?

爭議焦點:市場影響

  若生成內容涉及吉卜力作品的具體元素,或損害原作者的市場利益,可能引發民事訴訟。2023年,中國一家公司因販售AI生成的迪士尼風格貼圖,被迪士尼起訴並敗訴,凸顯商業用途下的法律風險。

現實案例:官方態度

  吉卜力工作室表示,尚未對AI生成圖片採取法律行動,但「密切關注技術發展對創作生態的影響」。這顯示官方目前持觀望態度,但未來不排除進一步行動。


二、各國與團體的立場與態度

AI生成圖片的版權爭議,因各國法律框架與文化差異而呈現不同面貌。

1. 美國:合理使用的彈性

  美國的著作權法以「合理使用」原則聞名,為AI開發者提供了較大空間。2023年,美國最高法院在Andy Warhol Foundation v. Goldsmith案中,重申了「轉化性使用」的標準,可能為AI生成內容的合法性提供依據。然而,美國著作權辦公室也警告,若AI生成物用於商業目的,侵權風險將顯著增加。

2. 日本:保護創作者權益

  日本作為吉卜力的故鄉,其著作權法對AI生成物的規範尚不明確。但日本文化廳在2023年表示,將研究AI技術對著作權的影響,並考慮修法以保護創作者權益。吉卜力風格的爭議,可能推動日本在這方面的立法進程。

3. 歐盟:嚴格的數據規範

  歐盟的《數位單一市場著作權指令》對數據挖掘設有嚴格限制,未經授權使用受保護作品訓練AI,可能面臨侵權指控。2023年,歐盟委員會強調:「AI的發展不應以犧牲創作者權益為代價。」這反映了歐盟對原作者權利的重視。

4. 國際組織:尋求共識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在2023年啟動了一項全球研究,探討AI與著作權的關係,計劃於2025年前提出指導原則。WIPO總幹事Daren Tang表示:「AI技術的快速發展,迫使我們重新思考著作權的邊界。」這顯示國際社會正試圖為這一問題尋找統一答案。


三、待解決的疑慮與引發思考

  AI生成吉卜力風格圖片的爭議,揭示了技術與傳統版權觀念的衝突。以下是幾個尚未解決的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AI生成內容的著作權應歸誰?

  是使用者、AI開發者,還是無人擁有?這一答案將影響未來創作的權利分配。

如何平衡技術創新與創作者權益?

  AI帶來了創作的便利,但如何避免原作者的心血被濫用,是法律與倫理的挑戰。

國際法律差異會如何影響AI產業?

  不同國家的標準不一,可能導致AI技術在某些地區受限,全球化發展將面臨什麼障礙?

AI會取代人類創作嗎?

  AI能模仿風格,但能否真正理解並表達人類的情感?技術與藝術的本質有何不同?

這場版權風暴遠未平息。隨著AI技術的進步,相關爭議只會更加複雜。未來,法律的完善、倫理的探討與技術的規範,將共同決定AI創作的走向。你認為,AI應該如何融入我們的創作世界?歡迎大家一起來分享你的觀點或見解!

avatar-img
12會員
58內容數
用純粹主觀的方式深入解析曾經發生但現在還看得見的教育現場、時事觀察與可能是所謂「創新」商業或職場議題。 一切都是Jia's Talk,Just Talk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Jia's Talk 嘉式頭殼 的其他內容
你有沒有想過,想法也能「自動變現」?每個人都有一瞬間的天才火花:也許是「我要開個獨一無二的甜品店!」的創業夢想,或者「我要來場環遊世界的旅行!」的豪言壯語。但現實呢?一想到要做計劃、查資料、跑流程,你就默默打了退堂鼓,繼續窩在沙發上刷劇。別沮喪,這不是你的錯,只是你還沒遇到對的幫手。本篇一起揭曉!
AI不只是聊天機器人了,說到AI,你腦海裡是不是浮現出一個會跟你聊天的虛擬小助手?比如ChatGPT那樣,像個萬事通,能幫你寫詩、解數學題,甚至跟你辯論宇宙的意義。但如果我告訴你,AI已經進化到不僅會「說」,還會「做」,你會不會覺得有點科幻片即視感?今天談的Manus就是這麼一個神奇的小玩意!
台積電(TSMC)從台灣走向美國,背後是美國商務部的「推波助瀾」。2020年晶片短缺危機讓美國意識到供應鏈風險,商務部祭出《晶片法案》,以66億美元補助和政策壓力,誘導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投資1650億美元建廠,涵蓋2奈米先進製程。本文探討商務部的四重角色,並分析台積電赴美投資的動機與未來布局。
你的手機正在用僅3MB的微型AI讀取你的消費靈魂!從TinyBERT的意圖識別到聯邦學習,這些「小傢伙」能預測你何時想喝咖啡、為何對某款球鞋心動,甚至比你早一步發現需求。本文深入探討微型AI如何透過OMO場景、情緒定價與因果推理,改寫消費行為預測的遊戲規則,並帶出隱私、偏見與人性價值的深刻反思。
2025年3月,台積電(TSMC)董事長魏哲家在短短兩天內,先後與美國總統川普及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召開記者會,拋出一項令人側目的計畫: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設立研發中心,作為其1650億美元擴張計畫的一部分;然而,當他返回台灣時卻迅速改口,強調「主要研發主力仍將留在台灣」,試圖安撫島內疑慮。  
台積電赴美投資,短期內鞏固其全球地位,卻可能使台灣陷入「台積電小贏、台灣大輸」的困境。台灣過度依賴半導體,缺乏AI、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難以抗衡中國科技崛起。政府在美中博弈中短視,對美卑躬屈膝、對中完全抵制,失去平衡與核心利益,恐被國際邊緣化。民間企業可通過投資AI、國際合作及參與供應鏈重組突破困境。
你有沒有想過,想法也能「自動變現」?每個人都有一瞬間的天才火花:也許是「我要開個獨一無二的甜品店!」的創業夢想,或者「我要來場環遊世界的旅行!」的豪言壯語。但現實呢?一想到要做計劃、查資料、跑流程,你就默默打了退堂鼓,繼續窩在沙發上刷劇。別沮喪,這不是你的錯,只是你還沒遇到對的幫手。本篇一起揭曉!
AI不只是聊天機器人了,說到AI,你腦海裡是不是浮現出一個會跟你聊天的虛擬小助手?比如ChatGPT那樣,像個萬事通,能幫你寫詩、解數學題,甚至跟你辯論宇宙的意義。但如果我告訴你,AI已經進化到不僅會「說」,還會「做」,你會不會覺得有點科幻片即視感?今天談的Manus就是這麼一個神奇的小玩意!
台積電(TSMC)從台灣走向美國,背後是美國商務部的「推波助瀾」。2020年晶片短缺危機讓美國意識到供應鏈風險,商務部祭出《晶片法案》,以66億美元補助和政策壓力,誘導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投資1650億美元建廠,涵蓋2奈米先進製程。本文探討商務部的四重角色,並分析台積電赴美投資的動機與未來布局。
你的手機正在用僅3MB的微型AI讀取你的消費靈魂!從TinyBERT的意圖識別到聯邦學習,這些「小傢伙」能預測你何時想喝咖啡、為何對某款球鞋心動,甚至比你早一步發現需求。本文深入探討微型AI如何透過OMO場景、情緒定價與因果推理,改寫消費行為預測的遊戲規則,並帶出隱私、偏見與人性價值的深刻反思。
2025年3月,台積電(TSMC)董事長魏哲家在短短兩天內,先後與美國總統川普及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召開記者會,拋出一項令人側目的計畫: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設立研發中心,作為其1650億美元擴張計畫的一部分;然而,當他返回台灣時卻迅速改口,強調「主要研發主力仍將留在台灣」,試圖安撫島內疑慮。  
台積電赴美投資,短期內鞏固其全球地位,卻可能使台灣陷入「台積電小贏、台灣大輸」的困境。台灣過度依賴半導體,缺乏AI、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難以抗衡中國科技崛起。政府在美中博弈中短視,對美卑躬屈膝、對中完全抵制,失去平衡與核心利益,恐被國際邊緣化。民間企業可通過投資AI、國際合作及參與供應鏈重組突破困境。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你有沒有發現,人生中總有幾種人讓你忍不住多看幾眼? 不是因為他們長得特別帥、家裡特別有錢,而是他們總能在混亂中找到方向、別人都沒看到的地方發現機會 甚至,你還來不及反應,他們已經在前面三步了。 這種人,你可能以為是「天才」。 但其實,他們只是「開啟了某幾種特別的能力」。 而這些能力,
從根本上說,我們之所以是我們,是因為在某個無法控制的瞬間,另一個真實存在的人回應、拒絕或重新定義了我們。AI 只會永恆地迎合我們的期望,卻無法真正突破我們的自我界限。 如果我們完全隔絕於傷害與干擾之外,我們是否同時也喪失了成為真正「人」的可能性?
Elon Musk於Tesla全體員工大會上,分享了Tesla的未來藍圖,涵蓋電動車、自動駕駛、可持續能源、人形機器人Optimus等,最終願景為實現物質無虞的未來。演講重點提及Tesla的生產成就、工廠擴展、電池技術、自動駕駛技術及AI發展,以及Optimus人形機器人的生產計劃和市場潛力。
我寫小說,也畫畫,剛好方格子正在進行討論 AI 的話題,就來聊一下我自己怎麼運用 AI 的吧。 首先,我並不喜歡直接用 AI 生成的東西取代人工創作,如果可以的話,我會儘可能自己手工創作,因為我使用 AI 的技能並不好,只會跟 ChatGPT 聊天而已。我的經驗是,他創作出來的內容,其實不容易符合
本文探討AI筆記工具的優缺點、選擇建議及未來趨勢,比較NotebookLM、OneNote+Copilot、Notion AI、Obsidian+GPT插件和Palantir Foundry等工具,並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及個人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你有沒有發現,人生中總有幾種人讓你忍不住多看幾眼? 不是因為他們長得特別帥、家裡特別有錢,而是他們總能在混亂中找到方向、別人都沒看到的地方發現機會 甚至,你還來不及反應,他們已經在前面三步了。 這種人,你可能以為是「天才」。 但其實,他們只是「開啟了某幾種特別的能力」。 而這些能力,
從根本上說,我們之所以是我們,是因為在某個無法控制的瞬間,另一個真實存在的人回應、拒絕或重新定義了我們。AI 只會永恆地迎合我們的期望,卻無法真正突破我們的自我界限。 如果我們完全隔絕於傷害與干擾之外,我們是否同時也喪失了成為真正「人」的可能性?
Elon Musk於Tesla全體員工大會上,分享了Tesla的未來藍圖,涵蓋電動車、自動駕駛、可持續能源、人形機器人Optimus等,最終願景為實現物質無虞的未來。演講重點提及Tesla的生產成就、工廠擴展、電池技術、自動駕駛技術及AI發展,以及Optimus人形機器人的生產計劃和市場潛力。
我寫小說,也畫畫,剛好方格子正在進行討論 AI 的話題,就來聊一下我自己怎麼運用 AI 的吧。 首先,我並不喜歡直接用 AI 生成的東西取代人工創作,如果可以的話,我會儘可能自己手工創作,因為我使用 AI 的技能並不好,只會跟 ChatGPT 聊天而已。我的經驗是,他創作出來的內容,其實不容易符合
本文探討AI筆記工具的優缺點、選擇建議及未來趨勢,比較NotebookLM、OneNote+Copilot、Notion AI、Obsidian+GPT插件和Palantir Foundry等工具,並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及個人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AI繪圖要廣泛用於商用還有一大段路,還需要依賴人類的經驗判斷、調整,為什麼呢?
Thumbnail
⬛AI與創作 最近我在思考一些問題: 隨著AI創作能力的大幅提升,可以創作出許多作品,例如文字、圖片、音樂 這讓我產生了一種關於AI的焦慮:既然AI能夠創作,那我還需要繼續創作嗎?會擔心我的作品會在幾年後被AI取代,因為AI可以就可以快速產生類似的作品了呀 這時候就有一種疑惑,是否還應該
Thumbnail
最近AI圖和文章盛行,並沒有說這樣不好,現在也有AI圖和AI文比賽,聽人說有個攝影師用他拍的照片去參加AI圖比賽,結果被發現後退賽,我感到悲哀的是用AI去生成的作品還說是自己寫或畫的,尤其是免費的,設定收費的可能是想賺錢,那免費的又說是自己寫和畫是為什麼呢?滿足自己虛榮心嗎? 最近網路上也看到
Thumbnail
本文以筆者的繪畫創作為出發點,討論現今AI生圖的應用與創作者的未來。筆者認為雖然AI生成圖片已經在生活中大量出現,但AI缺乏獨特性,缺少生命力與溫度,因此筆者認為AI繪圖不會取代創作者。透過筆者的創作過程與心得,探討AI繪圖工具與創作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在使用AI時的適度建議。
Thumbnail
AI技術的發展如日中天,但也引發了許多道德與創作者權益的議題。從初期到現在的變化,AI的發展對創作者而言是一大挑戰,無論是哪種AI使用者,AI的出現,不代表我們要放棄思考。
Thumbnail
這一兩年AI繪圖的技術一日千里,做圖變方便的同時當然也產生不少問題,除了顯而易見的版權、肖像權問題,身為創作者使用AI輔助繪圖,可能會面臨創作道德相關的輿論壓力,此外如果要拿作品參賽,有時還得先證明AI素材沒有版權問題,不然將喪失參賽資格,例如今年金漫獎就新增了AI規範。
Thumbnail
坦白說,我不是那種看衰AI發展的悲觀論者。 對我來說,AI要是發展得順利,可以取代人類工作,或許人類才真的可以從名為工作的輪迴當中解放出來也說不定。 但是,但是但是但是,我非常不能接受的,就是那些用AI製圖或寫文就自稱自己是繪師或圖文作家的AI仔。 如果你也是那種AI仔,聽好囉? 畫圖這回事
Thumbnail
AI技術蓬勃發展之際,相對席捲而來的著作權爭議浮現,AI學習建構在過去存在的大量資料基礎之上,過程引用資料是否取得著作權人的授權呢?又未得授權,那是否具有合理使用的可能?而由AI產出的作品又是否具有著作權的保障?
Thumbnail
AI生成式AI的出現,對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變化。 在AI的輔助下,人們可以快速創作文稿和生成圖片,但這帶來了一個問題:生成的作品應該歸屬於誰?這將影響創作和娛樂產業。本文從立法歷程和產業影響的角度來探討這個議題,並分析賦予AI保護的利與弊。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AI繪圖要廣泛用於商用還有一大段路,還需要依賴人類的經驗判斷、調整,為什麼呢?
Thumbnail
⬛AI與創作 最近我在思考一些問題: 隨著AI創作能力的大幅提升,可以創作出許多作品,例如文字、圖片、音樂 這讓我產生了一種關於AI的焦慮:既然AI能夠創作,那我還需要繼續創作嗎?會擔心我的作品會在幾年後被AI取代,因為AI可以就可以快速產生類似的作品了呀 這時候就有一種疑惑,是否還應該
Thumbnail
最近AI圖和文章盛行,並沒有說這樣不好,現在也有AI圖和AI文比賽,聽人說有個攝影師用他拍的照片去參加AI圖比賽,結果被發現後退賽,我感到悲哀的是用AI去生成的作品還說是自己寫或畫的,尤其是免費的,設定收費的可能是想賺錢,那免費的又說是自己寫和畫是為什麼呢?滿足自己虛榮心嗎? 最近網路上也看到
Thumbnail
本文以筆者的繪畫創作為出發點,討論現今AI生圖的應用與創作者的未來。筆者認為雖然AI生成圖片已經在生活中大量出現,但AI缺乏獨特性,缺少生命力與溫度,因此筆者認為AI繪圖不會取代創作者。透過筆者的創作過程與心得,探討AI繪圖工具與創作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在使用AI時的適度建議。
Thumbnail
AI技術的發展如日中天,但也引發了許多道德與創作者權益的議題。從初期到現在的變化,AI的發展對創作者而言是一大挑戰,無論是哪種AI使用者,AI的出現,不代表我們要放棄思考。
Thumbnail
這一兩年AI繪圖的技術一日千里,做圖變方便的同時當然也產生不少問題,除了顯而易見的版權、肖像權問題,身為創作者使用AI輔助繪圖,可能會面臨創作道德相關的輿論壓力,此外如果要拿作品參賽,有時還得先證明AI素材沒有版權問題,不然將喪失參賽資格,例如今年金漫獎就新增了AI規範。
Thumbnail
坦白說,我不是那種看衰AI發展的悲觀論者。 對我來說,AI要是發展得順利,可以取代人類工作,或許人類才真的可以從名為工作的輪迴當中解放出來也說不定。 但是,但是但是但是,我非常不能接受的,就是那些用AI製圖或寫文就自稱自己是繪師或圖文作家的AI仔。 如果你也是那種AI仔,聽好囉? 畫圖這回事
Thumbnail
AI技術蓬勃發展之際,相對席捲而來的著作權爭議浮現,AI學習建構在過去存在的大量資料基礎之上,過程引用資料是否取得著作權人的授權呢?又未得授權,那是否具有合理使用的可能?而由AI產出的作品又是否具有著作權的保障?
Thumbnail
AI生成式AI的出現,對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變化。 在AI的輔助下,人們可以快速創作文稿和生成圖片,但這帶來了一個問題:生成的作品應該歸屬於誰?這將影響創作和娛樂產業。本文從立法歷程和產業影響的角度來探討這個議題,並分析賦予AI保護的利與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