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956 年,一場名為「Dartmouth 夏季研究計畫」的會議,誕生了我們今天所說的「人工智慧(AI)」這個名詞。
這四位被稱為 AI 之父的科學家──McCarthy、Minsky、Shannon、Rochester──當年只是想問一個問題:
「機器,能不能像人一樣思考?」
沒想到他們創造的這個問題,1968 年後,真的打開了一扇不可逆的大門。這次讓我用「哆拉A夢任意門」的方式,讓這些創始人穿越來到 2025 年,看看我們現在的 AI 世界到底變成什麼樣子。
場景一:AI 穿越劇正式開演
旁白:1956 年的某個午後,四位科學家進行完一場關於 AI 概念的討論後,意外穿越到未來…
McCarthy(AI 一詞創造者):
「這裡是…?我們怎麼在一間現代咖啡廳?」
我:
「歡迎來到 2024 年的地球!我正使用 ChatGPT 幫我寫一篇文章呢!」
場景二:看到 ChatGPT 時的反應
Minsky(機器學習奠基人):
「這機器…正在模仿人類語氣講話?!」
Shannon(資訊理論之父):
「我當年研究二進位,沒想到有人讓它變成詩跟情書…」
Rochester(AI推手/IBM第一台商業電腦設計者):
「那這不就是我們想像中的 AI 實現了嗎?」
場景三:AutoGen AI 小隊出場!
我:
「不只這樣,現在有 AutoGen,AI 可以自己組隊完成任務。」
按下執行鍵,一整個 AI 團隊開始運作:
✏AI A:負責資料搜尋
✏AI B:負責數據分析
✏AI C:負責寫成報告
McCarthy:
「我們一週研討的東西,它們一分鐘就完成了…」
場景四:反思與致敬
Minsky:
「我們當年只是想解一個問題,沒想到它真的被解開了。」
Shannon:
「而且,還超出我們的想像。」
結尾:AI 的故事還在繼續
1956 到現在,AI 不再只是「思考能否模仿人」,它已經能與我們協作、創作、對話,甚至開一場屬於它們自己的會議。
但不變的是,我們仍在探索一個問題:
「我們希望 AI 成為什麼?」
謝謝 1956 年的勇氣與理想,讓我們今天能看見這場科技與人性的長篇故事。
結尾:
這篇用對話式的方式,獻給所有想用「輕鬆方式理解 AI 起源」的你。
歡迎留言告訴我:你覺得 AI 的未來,會往哪裡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