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的本質是「西遊」:《宇宙探索編輯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宇宙探索編輯部》

《宇宙探索編輯部》


「數學就是太確定了,我學不好。」台詞一出,我一秒淚目。


文章崎嶇,先講重點:《#宇宙探索編輯部》爆好看,雅俗共賞之下,竟是對電影與人類本質的解構、叩問與回首,是寫給拓荒電影的一首情詩,含淚看完,並非惹動煽情,而是瞥見真理。


遙想大學時對電影全然地懵懂,但大三的我似乎在冥冥之中,莫名地堅持在學分超修的學期內,再疲憊還是要旁聽 #田開良 老師的編劇課,縱使起初只是聽學姊激推就糊裡糊塗地去了,但田老師數不勝數對電影直搗本質的透徹理解,光芒萬丈的金句與提問,使我立即想在課堂上頂禮膜拜;遺憾的是,這樣在電影教育界堪稱傳奇的低調存在,也難抵學生們意興闌珊的上課態度與學校體制的敗壞,當時身為系外生的我,不免還是對這些本科生的不珍惜感到憤慨。

我永遠難忘田老師逐片解析《#臥虎藏龍》、《#教父》、《#唐人街》等電影帶給我的徹底震撼,也形塑成了我如今觀影與編劇所奉行與誤讀的最高標準之一,尤其是他對電影類型醍醐灌頂般的解構,讓我依然震撼與深思至今,其中一題便是:「科幻片的前身類型是什麼?」田老師從「母題」切入各類電影所叩問的本質為何,意即:「與科幻片於本質擁有相同母題的類型為何?」人類究竟渴望在科幻片中尋求什麼樣的答案、情感與體驗?

其實就是人類對於「未知」最具象的一切情緒與行動:恐懼、好奇、探索、掠奪、征服⋯⋯而這樣情感是人類對於宇宙獨有的嗎?是人類科技發展至今才有萌生的當代哉問嗎?這豈不正是貫穿人類歷史最古老的命題——「拓荒」嗎?在主流世界電影史的語境中,科幻片的前身,就是「西部片」,「印地安人」就是外星人,而西部荒土正是「所謂的人類」所未知並極力征服的宇宙。

由此可見,「拓荒片」無論是西部、科幻或甚至心理拓荒等當今的各式變種,其實都迫使人們在未知的焦慮與恐懼中,有意無意地產生出了「己方」之於「未知方」必然具有階級性的關係,而這樣的關係更無論於電影的膚淺或深刻,必然複雜而矛盾。

拓荒片裡的主角方們,在根本上具有征服未知的自信,然而,卻又對那些未知同時展現出自我渺小的恐懼;不過,這些恐懼則會再次被電影的主述者,作為「拓荒英雄」犧牲與勇氣的徽章,使得西部片在商業上最蓬勃的20世紀中前期,其於本質上是扭曲的、功能性是殘缺的,除了帶給觀眾於槍戰、追逐等動作和情節上的刺激外,僅剩自慰式緩解未知恐懼的功能。

製作者們讓人類所面對的未知變成一種無知的傻缺,未知真正的恐怖蕩然無存,反倒成了與英雄一搭一唱的主角光環,這也導致了西部片快速的消亡,因為西部片已幾乎失去了拓荒片本質上所必須回應人們的情感訴求;不過,也正因這樣的衰敗,許多轉型的西部經典紛紛問世,成為西部片最餘音繞樑的驪歌,甚至將拓荒電影的本質上升到另一個層次。

如《#日正當中》(High Noon,1952)的警長有別於以往西部片的英姿,成了真正孤身奮戰惡匪,全鎮卻無人願意相助的落水狗,諷刺的是,負傷的警長於惡戰中勝利後,躲在自家中的鎮民們這時才紛紛上街簇擁,而警長卻丟棄了自己的警徽揚長而去。這讓我們看見了從傳統聚焦英雄形象,到此時反襯出人民群性的觀點轉移,點破了這個時代的英雄大夢下,人們的懦弱、無能與盲目。

西部片不再只是滿足白人們的精神振奮劑,它成了一個狠狠的巴掌,用西部片的最後幾口氣,打響了時代的警鐘,並真正再度回到拓荒的本質,叩問著「我們所要征服的野蠻在哪裏?」其實就在每個以西部片為樂的觀者身上。《日正當中》控訴了人們的懦弱與冷漠,這豈不正是人類真正面對未知的本能與醜態嗎?那些讓我們對真正的未知視而不見的遮羞布被扯開,人們才重新直面邪惡、蠻荒,面對未來、生死的未知,此時,西部片才真正成為永世不朽的經典,因為它貫穿著人性從古至今最真實的恐懼。

而在《#赤膽屠龍》(Rio Bravo,1959)中,我們則看到了牛仔們的溫情,這些英雄面對著一個時代的過去,在爐火旁哼唱著小曲,平靜而惆悵地,感嘆著於戲裡戲外與西部最溫柔的告別;而這樣英雄主義的溫柔中,反倒回扣了西部片真正的本質,窺見了製作者們藉西部英雄們的老去,道出了對未知時代來臨不得不面對的恐懼,而他們面對的方式,不再是硬漢式的硬幹或耍帥,更不可能再將對手描寫成可供自己情節需求改變強弱的假未知魁儡,如今,西部的他們成了絕對的弱者,他們選擇溫情的告別,反而頗有西部瀟灑的大器與蒼茫。

不過,此時大多作品仍然以白人為中心以「保家衛國」、「好奇探索」的反思出發,而真正從被侵略者角度反觀那同為他們人權的「保家衛國」、「好奇探索」,才剛要成為近代西部片重返殿堂的關鍵途徑;如《#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2005)、《#黑金企業》(There Will Be Blood,2007)、《#決殺令》(Django Unchained,2012),所探索的西部已不僅限於人種,更深化入不同群體、不同價值品味,從可見的西部,深入人心內不可見而真正浩瀚未知的西部。

而「西部」作為一種最「電影化」將人物至於浩瀚未知空間中的寓言,必然也衍伸出了大量對寓體的轉換,更細化了寓意;如《#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2012),荒土不僅變成了大海,對於征服者的形象與動機,也別於傳統西部片的鐵漢,而是以一個細瘦的書生型弱者,重塑人們對於征服的另一種理解:對未知的謙卑與感謝。(遺憾本文篇幅有限,若這些電影能深刻地以西部片、拓荒片的角度切入與對比,必能給予作為當代觀眾的我們,一部又一部深刻的啟發與見解。)

另外,西部片的母題也在全世界持續寫下的電影史中百花齊放,且已完全融入了各地的地域性;以臺灣為例,最通俗如《#賽德克巴萊》(2011)的標語:「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們卑躬屈膝,那就讓你們看到野蠻的驕傲。」就完全道出了西部片主述者轉移的觀點。

中國電影更是西部片在華語範圍內於本土化與觀點轉移上最蓬勃與齊放的奇蹟之一;如講述傳統民族逼婚未成年少女的《#黃土地》(1984),在無外人知曉的人權荒土中進行的文化拓荒;或《#盲井》(2003)人們潛入山礦的拓墾中所引發的人性慘難;這些電影皆用最簡單的故事,拓出人類最簡單的惡。

而說到中國西部片,便不得不提最家喻戶曉的《#讓子彈飛》(2010),這簡直是一路將西部片從古典到仿諷的本質轉移做成超越影史教科書等級的淋淋盡致,將西部片的原型元素一概保留的同時,本土化的融合更是深入地不鑿痕跡,然而,隨著情節與鏡頭敘事的推拓,所有拓荒元素開始移轉與顛覆,叩問著到底誰是侵略者?誰是被侵略者?何處是西部?何處是荒土?人們所爭搶的究竟為何?而整部片究竟是拓荒還是返荒?將西部片的母題拓至了某種最高境界,成了宏觀民族與微觀個體間的人性互指。

當然,電影是否發生於荒土,本就不是作為西部片的論述條件,亦即,發生在荒土中,也未必是西部片;雖然電影分類取決於評論者如何論述,然而,西部片最至關的精髓,絕非地理風貌,而是電影試圖拓的「荒」為何?而這樣的「荒」如何具現成貫穿電影的元素、寓意與內核,而我們稱其元素與本質的關係為「母題」(motif)。

20世紀中葉,縱使西部片仍有經典熠熠,卻也難擋時代趨勢與長久遺毒成就西部片落幕的必然;然而,這宣告的並非拓荒片的死期,反而是其本質的其死回生,因為如果某種人類的處境與情感是恆久且普世的,那它就永遠不可能消失,只會不斷地有新銳以不同型態再現;而隨著時代科技的發展,給了大眾社會一嶄新的恐懼與奇觀——宇宙。

遙遠的西部已經在被拽進銀幕、電視機後不再可怕與新奇;但,人們如今抬頭仰望星空,在黑夜裡看見引人遐想的光點,在廣播、電視中幾近寫實於生活的渲染下,這個彷彿遠在大氣層之外的「新西部」其實就瀰漫在人們的日常中,而當我們細究科幻片與西部片的套路或所「拓」之元素與本質的異同,便不難發現,我們只是從西部拓往外星,從石油探採到宇宙能源,但人類真正對未知的恐懼,仍舊不曾長進與改變。

「未知」是我們永遠的好奇與害怕,而我們也因此掠奪、爭搶、戰爭,無論是在西部、在宇宙,或是人心之間,我們所謂要拓的「荒」,其實不過僅是將「未知」拓為「可知」、「可控」的懦弱過程,由此可見,為何這些「未知」終究被扭曲成彈性疲乏的無聊,因為人們不是敬畏它,而是試圖控制它,但其實真正控制並麻痺的,是人們的感官,當今日我們將任何一個個體再丟到西部中央,沒有人不恐懼,不設想幾個小時後的脫水,以及黑夜的凶險。

西部題材以思辯和哲理在電影史中如夕陽般奪目地殞落,同時將夜幕拉入人間,使得科幻片所銜接的蓬勃開局,就不乏以哲學為本而鑄下的種種科幻經典,並已然承襲了西部片轉型的各式型態與觀點;如:以人類征服史視角切入卻盡顯渺小與無知的《#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1968)、以大眾視角探索面見外星文明之善的《#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77)、以非人類文明反思人類中心觀點的《#銀翼殺手》(Blade Runner,1982)等等。

而思辯作品的反面,也必然有大量經典的商業成功支持(這可能是科幻片於社會價值上真正的助力),而作為大眾導向,將價值觀簡化為主線的善惡對立,是最大化普及世界的基本門道,如《#星際大戰四部曲:曙光乍現》(Star Wars: Episode IV – A New Hope,1977)、《#異形》(Alien,1979)其系列等等,而他們就像西部片當年最賣座的衝鋒之作,在確立了該片型市場定位的同時,也已經預告著,它也終將走向與西部片扭曲拓荒本質所必殞落的結局。

有趣的是,由於「西部」與「科幻」的共性,也萌發了許多將二者元素完美融合的經典案例,如《#星際牛仔》(Cowboy Bebop,1998),使西部牛仔/賞金獵人與星際探索者等形象與場域元素合而為一,在看似趣味的世界觀設定與情節設計中,皆可窺見兩元素彼此相映所揭露的本質核心。

另外,在過往西部片的壯年期,我們也很少能在西部片看到闔家觀賞的兒童題材,而科幻片卻發展出如《#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1982)、《#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1985)等在原西部片的對應受眾之外,更親近於不同類型群體的拓荒敘事,這些所開發的可能性都進一步讓我們看見了「拓荒電影」仍舊不懈地接近其本質:「人類對未知的好奇與恐懼,是不分年齡與族群的」。

雖然,無論是科幻或是西部片,都是電影發明之初就已經存在,甚至皆早已拍出當時出資與技術規模的頂天大片;例如:1927年的德國科幻巨作《#大都會》(Metropolis),或是1924年原版長達7.7小時的美國西部掏金史詩《#貪婪》(Greed),但卻都不是拓荒片種在大眾與社會中真正達到沸點的時期;當我們談論著「拓荒」所直指人類的好奇與恐懼時,它不僅攸關著電影技術是否足以挑起當代人們的相關感受,更取決於這些時代的人們當前對於未知最具象的投射為何?而這些投射,都將以電影成像透露出當代人類內在世界的真貌。

而如今不怕西部,也不怕太空的我們,究竟還有什麼能挑起我們最真實的恐懼與好奇呢?科幻電影復興至今50年,科幻依然是院線電影的大宗元素,仍有《#沙丘》(Dune,2021)系列這種頂規科幻大片延燒著主流話題,而《#星際效應》(Interstellar,2014)卻已經成了年年獻映的「情懷」,我們看見了今日科幻片的雙向矛盾,好似科技乍看突飛猛進,但我們還在回首當時究竟是如何登月的?

真正的「拓荒片」似乎即將正式陷入瓶頸,與西部片一樣,宇宙的未知似乎成了一種庸俗的熟悉,而好奇與恐懼,已經不再是我們對於宇宙本能的人性投射,那下一種「拓荒片」又是何種包裝呢?什麼是我們接下來恐懼並好奇世界的顯像呢?莫非是「靈能片」?這種已經反覆泛濫於A、B級片的鬼片類型,如何像當年的科幻片一樣復興成主流之首,還真是令人難以想像,但又覺得近在眼前,在這個越來越多當代人追求著「心靈」的時代,在那方的「未知」必緊追我們而來。

言歸正傳,似乎正走向過往西部片後塵的近代科幻片,還有什麼可能呢?或許這一部作為本文標題,卻通篇未提的2021年中國偽紀錄喜劇,將會給我們一個看似一塵不變,同時又推陳出新的答案。這是一部不走向天空,卻走進農村山林裡的窮遊科幻;是一部沒有星際飛船,只盯著破電視的廉價科幻;是一部沒有外星怪物,卻有狗咬人的生活驚悚科幻;是一部沒有外星人,卻有孫悟空的玄幻科幻。句句不離科幻,句句否定科幻,那它究竟憑什麼稱為科幻?甚至我私認為它不僅比當今大多科幻都更接近科幻,且它就是科幻本身。

這部中文片名「宇宙探索」,英文片名卻為「西遊之旅」(Journey to the West)的「科幻西遊記」,在看似低成本的操作與戲謔下,將帶領著我們,從市井走向宇宙,從宇宙走向西部,從西部重返人心,猶如《2001太空漫遊》的星際古猴,之於《#西遊記》其作為未來的電影,也作為遠古的文明,從時間軸的兩端同時向16世紀明朝中葉的「猴佛齊天大聖」猴言猴語地招手,這一幕在如此蹊蹺的維度中比起《星際效應》的書櫃,是何等撼動人心,而這些看似八竿子打不在一塊的猴們,藉我們的心貫穿了人類仰望星空、開疆闢地的奧秘。

#宇宙探索編輯部》不在外太空,卻在宇宙中,是一首獻給拓荒電影的動人情詩,所謂電影中的電影,電影裡的詩,繼畢贛《#路邊野餐》,又見《宇宙探索編輯部》孔大山。

又讓我想起那句令我一秒淚目的台詞:「數學就是太確定了,我學不好。」

懂的都懂,看了才懂。

後記:若以「拓荒」為切入,擅自分析《西遊記》之於《宇宙探索編輯部》,那絕對是驚掉下巴地別有洞天,但由於本片真的很值得大家自行沉浸於這趟宇宙西遊的旅程,故此,我就千萬別劇透;而《西遊記》作為西部與科幻母題中融合的最經典之最,除了一路上精妙的角色與情節寓言外,看似一場過關斬將、降妖除魔的西天取經,卻是荒中有荒,而一路所拓的荒、所盼得的樂土,究竟為何?或許才是整疊西遊最耐人尋味且被列為禁書的真相。

人類史上對未知最大的恐懼,竟不在浩瀚的西部或宇宙,而是在渺小人類的心性裡,是被認知中的美善欺騙與背叛,而曾有一隻以獸性淪為下人的猴子,卻誤拓了高僧與神佛的心性,不料於人性與神性中的並不是富饒的樂土,而是比猴心更窮凶極惡的荒原,如今再經轉世到了當代《宇宙探索編輯部》的「唐某」與「孫某」,以不同的名目再次踏上取經之旅之時,眼前之荒,再拓為何?

致敬,宇宙孫悟空。


《宇宙探索編輯部 》𝑱𝒐𝒖𝒓𝒏𝒆𝒚 𝒕𝒐 𝒕𝒉𝒆 𝑾𝒆𝒔𝒕

孔大山 ᴋᴏɴɢ ᴅᴀꜱʜᴀɴ|中國 ᴄʜɪɴᴀ|𝟤𝟢𝟤𝟣|ᴄᴏʟᴏʀ|𝟣𝟣𝟩 ᴍɪɴꜱ|𝟢+

𝟐𝟎𝟐𝟐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未來之光單元

𝟐𝟎𝟐𝟐 香港國際電影節新秀電影競賽華語單元火鳥電影大獎

𝟐𝟎𝟐𝟏 平遙國際電影節費穆榮譽最佳影片獎、青年評審榮譽最佳影片獎、影迷選擇榮譽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ilenceMontage 黃同學
7會員
15內容數
我是黃同學。
2025/04/27
2025 黃同學 金穗入圍全評+直覺推薦(下:37~63)
Thumbnail
2025/04/27
2025 黃同學 金穗入圍全評+直覺推薦(下:37~63)
Thumbnail
2025/04/27
2025 黃同學 金穗入圍全評+直覺推薦(上_1~36)
Thumbnail
2025/04/27
2025 黃同學 金穗入圍全評+直覺推薦(上_1~36)
Thumbnail
2025/04/04
《放映週報》蔡主編精修語句通順好讀版|https://funscreen.tfai.org.tw/article/38703 (文章冗長,歡迎善用目錄) 採訪—黃以誠 文—黃以誠、顏皓軒 攝影—蘇郁涵 一、《不可能的任務》|電影之初 「我從小時候就很喜歡看電影,像是一
Thumbnail
2025/04/04
《放映週報》蔡主編精修語句通順好讀版|https://funscreen.tfai.org.tw/article/38703 (文章冗長,歡迎善用目錄) 採訪—黃以誠 文—黃以誠、顏皓軒 攝影—蘇郁涵 一、《不可能的任務》|電影之初 「我從小時候就很喜歡看電影,像是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對宇宙深邃謎團的探索,即是對我們人類自身的探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能隱喻著這個宇宙中,一個文明與另一個文明之間那宏偉的意義。發出信號,接收信號,戴著神秘儀器所做出古怪的神經行爲,其實是身爲孤島的人類爲獲得認同和真正交流的天真努力的一種浪漫化。
Thumbnail
對宇宙深邃謎團的探索,即是對我們人類自身的探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能隱喻著這個宇宙中,一個文明與另一個文明之間那宏偉的意義。發出信號,接收信號,戴著神秘儀器所做出古怪的神經行爲,其實是身爲孤島的人類爲獲得認同和真正交流的天真努力的一種浪漫化。
Thumbnail
黑洞內部充滿量子糾錯碼,顯示黑洞是一台巨大的量子電腦;宇宙空間與時間是量子糾纏的量子資訊所編織而成的;物質世界是從高維的真實世界,透過黑洞裡的蟲洞,投影到我們的腦海裡,是真實世界的虛幻投影影像。 詳細內容: https://youtu.be/lXPjIc-aQQk
Thumbnail
黑洞內部充滿量子糾錯碼,顯示黑洞是一台巨大的量子電腦;宇宙空間與時間是量子糾纏的量子資訊所編織而成的;物質世界是從高維的真實世界,透過黑洞裡的蟲洞,投影到我們的腦海裡,是真實世界的虛幻投影影像。 詳細內容: https://youtu.be/lXPjIc-aQQk
Thumbnail
雖然是影集出了才開始看書, 但書中所包含的概念卻比影集更具啟發性, 相當吸引人的第一集。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雖然是影集出了才開始看書, 但書中所包含的概念卻比影集更具啟發性, 相當吸引人的第一集。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雖然是改編作品,但《3體》靠著強大的團隊與編劇功力,確實是一部娛樂性極高的作品,而因為文革背景而在戲外引發的爭議,也似乎意外地反而更增加了這部影集的討論度。
Thumbnail
雖然是改編作品,但《3體》靠著強大的團隊與編劇功力,確實是一部娛樂性極高的作品,而因為文革背景而在戲外引發的爭議,也似乎意外地反而更增加了這部影集的討論度。
Thumbnail
一言以蔽之,《宇宙探索編輯部》的主旨是探索人類存在宇宙之中的意義及真理,雖然看似很宏大(笑),但整體而言是套通俗的文藝片(?) (下有劇透)
Thumbnail
一言以蔽之,《宇宙探索編輯部》的主旨是探索人類存在宇宙之中的意義及真理,雖然看似很宏大(笑),但整體而言是套通俗的文藝片(?) (下有劇透)
Thumbnail
上週回顧:發現我們各自累積一疊書,還發現不少第一次吃就愛上的店~ / Week 9 |2/26(一)《外星人看外星人電影の日XD》 今天久違來多那之,我先寫寫日記、排程週記,然後開始寫下一集podcast腳本,預計分享這次元宵節從老家回來的感悟和二月的回顧。 大約七點時,維尼提議去看外
Thumbnail
上週回顧:發現我們各自累積一疊書,還發現不少第一次吃就愛上的店~ / Week 9 |2/26(一)《外星人看外星人電影の日XD》 今天久違來多那之,我先寫寫日記、排程週記,然後開始寫下一集podcast腳本,預計分享這次元宵節從老家回來的感悟和二月的回顧。 大約七點時,維尼提議去看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