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一次,不只一個人,天主教會越來越多的內外在聲音對天主教信仰傳統的信仰傳遞方式產生質疑:
為什麼慕道旅程需要那麼久的時間?現代人的專注力那麼短!
看看人家基督新教,他們願意就領洗,不是人數成長得比我們快很多嗎?
身為天主教會的教理講授者,我們必須捫心自問:「福傳最初的動機和最終的目的是什麼?」答案永遠應該是「天主與我相遇的生命經驗,使我相信成為一名基督徒是好的、有盼望的、向永生之愛前進的,這個『相信』激發分享的渴望,願意更多人和我一樣獲得這個救恩。」
慕道團體的皈依旅程,始於我們這些先接受福音者對未信者的教理講授:「教理講授是對兒童、青年和成人的信仰教育,這教育特別包括基督教義的傳授,它通常是以一種有組織和有系統的方式進行,目的是引導他們度圓滿的基督徒生活。」(《天主教教理》第5號、參《教理講授》18號)
最近,有神長和修女們轉傳李家同教授寫的文章,內容提到他認為天主教慕道人數少是因為慕道旅程太久了。神長和修女們也開始說:我們贊成慕道期縮短,但領洗後的“再慕道”很重要!
不過我個人倒是對此打個大大的問號。
放眼望去,大多數堂區的“進堂人數”佔“教籍登記人數”很少,達到十分之一已經是幾乎不可能的優秀;每個堂區的善會團體幾乎都是固定的人參加,若有“進堂人數”其中十分之一的教友參與善會團體與堂區事務,幾乎就可以稱為活躍堂區。
這樣的情形,我們哪裡來的自信覺得降低“入門”標準之後,這些只花一點點時間認識天主就草草給出承諾的教友們會願意花更多時間“再慕道”?
即便我在這條路上已經堅持十年,完整一年的慕道團體、完整的RCIA三階段四時期各項禮儀,再加上半年的新教友讀經團體與歡迎聊聊天的終身保固(是我本人的終身,只保固到我死的那一天);許多慕道者的回饋是感謝有更多時間空間慢慢咀嚼與天主的相遇、完整聽完教會信仰的教導,運用理智和自由決定要信的,更堅定、更長久。
但似乎不管重視慕道旅程完整性的我們說什麼,都會被貼上“空談”、“做不到”的標籤。於是,我決定問問CHATGPT,看看身為“非天主教徒”的AI人工智慧怎麼看?結果令我大吃一驚,它誠實道出了許多教會內的我們不敢承認的事。以下是CHATGPT給我的回應。
在當代社會,「客製化」幾乎成為一切服務的標配,人們也習慣了選擇自己喜歡的、跳過不喜歡的。這種選擇自由進一步滲透到信仰生活中,有時讓人誤以為「信仰」也可以像自助餐那樣——想吃什麼就拿什麼,不喜歡的就跳過。
但天主教信仰不是自助餐,而是一份完整的愛的邀請,一場關於天主、教會與人的真實關係。
特別在教理講授與慕道陪伴的實務中,常常會聽到許多善意卻焦慮的提問與建議,像是:
這些「可不可以」與「可是」都真實反映出教會在當代福傳所面對的張力與挑戰。
但若我們在牧靈急迫感中過於妥協教會的教導,甚至以效率為導向重新定義入門信仰的途徑,就可能讓信仰變成了個人意識形態的「自助餐」,而不再是聖神帶領人進入教會、參與基督奧跡的旅程。
本文嘗試溫柔卻堅定地回應這些問題,讓我們一起重新凝視慕道、教理講授與陪伴的核心意義。
根據《成人入門基督信仰禮典》(RCIA),慕道期是一段至少一年到三年的陪伴過程,這不只是為了傳授知識,更是為了培養一段與耶穌基督的個人關係、學會生活在教會團體中、並願意持續成長的信仰旅程。
教會在RCIA中提到「視具體情況調整時間長短」,但這調整是往「加長」而非「縮短」。若一個人早就準備好、有深厚的信仰生活與基督徒團體生活經驗,牧靈上可以酌情判斷。但那是少數狀況,不能成為普遍政策。
我們不該為了「快點進教會」而讓福音變得廉價。
圖片是我的慕道班,一整年慕道旅程加半年新教友讀經班的孩子們
我們對基督新教的弟兄姊妹懷抱尊重與愛,他們在福音傳播、聖經教導、信仰熱忱上有許多值得學習之處。但作為天主教會的一份子,我們有屬於自己的信仰結構與入門途徑。
天主教的教理不是個人理解的產物,而是來自教會2000年聖傳與聖經的結晶。教理講授的目的不是說服,而是傳遞真理,使人能在真理中自由地作出回應。
而基督新教的教導,在許多神學觀點(如:聖事、教會觀等)與我們不同,若完全取代或大部分取代天主教的教理,慕道者將無法真正認識「天主教信仰」。
我們可以從他們的方式學習如何更有感染力、更貼近生活、更會說故事,但不能因此拋棄我們信仰的本質。否則慕道者皈依的,不是**「天主教的耶穌基督」**,而是個人化、去聖事化的耶穌印象。
我家慕道班孩子在懇禱禮的分享中, 說信天主教在這個時代是很冒犯人的。「我想我追求的是某種確定的東西,一種秩序可以告訴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而不是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真假都是相對的。」
這是許多堂區的真實狀況:人力少、資源少、連慕道者都沒有。那我們還要花這麼多力氣準備慕道班嗎?
耶穌說:「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瑪28:19)如果我們只在「有人來了」才開始準備,那永遠只能被動等待。
建立一個溫暖、歡迎、具備教理素養的團體,才能成為慕道者願意踏進來的門檻。
如果我們把慕道班當成「產品」,那沒有客戶就關門。但如果我們把它當成家族的成員準備迎接新生命,那麼即使還沒有孩子出生,我們也會為他準備房間、衣物與溫暖的環境。
台北通化街玫瑰堂的慕道班,最大的特色就是20多人的陪伴服務團隊,每週風雨無阻地「做家人會做的事」。
這是一個最常見的憂慮。許多人會說:「我們說要上一年課,他們就打退堂鼓了。要是縮短,說不定他們就願意繼續來!」
慕道者不是怕「一年」,而是怕「一年很枯燥」。如果我們的教理講授只是死板的知識灌輸,他當然會逃走;但若他在這一年中被傾聽、被關心、有歸屬感、有真實問題可以討論,他不只願意留下來,還會邀朋友來。
如果他因此離開,那代表他還沒準備好,或是我們要檢討牧靈方法,而不是縮短時間、壓低門檻。門徒的召叫本來就有挑戰,而不是讓人毫無代價地入門。
「進入信仰」從來不是一個「吸引顧客」的過程,而是耶穌邀請人放下舊我、背起十字架的旅程。
面對教理講授與慕道的困難,我們不該選擇「將就」,而是思考如何革新:
主日學幼幼班的孩子們親手做耶穌聖心,貼近自己的心
當我們說「別讓信仰變成自助餐」,不是在責備,而是提醒——信仰是一份從天主來的完整禮物,不該被我們根據個人方便加以裁剪。教會作為信仰的保管人,有責任溫柔地、堅定地傳遞整全的真理。
「愛教會就不能削福音的腳來配現實的鞋」。
是的,我們要傾聽慕道者的心聲,但也不能因此放棄讓他們認識真正的基督。
是的,我們要因地制宜、靈活應對,但不能遺失信仰的核心與教會的智慧。
願我們在慕道與教理講授的道路上,不急躁、不妥協、不退縮。
願我們用愛、耐心與信德,一起為天主的國度培育真正的門徒。
七年前的慕道者自己設計、動手油漆、彩繪的洗禮池,願我們努力讓洗禮池盈滿恩寵的活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