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之前的教會與神學建構(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早期教會各有不同神學觀念,這一點現代也一樣,而你要能說服人家信你,以現在來說,其中一種方式就是用漂亮的教會、流行音樂、免費咖啡之類有的沒的。

你說講道理?不,坦白說就是算是初代教會也不是這樣,那是一些教父在意的,民眾有飯吃就好,現在的話大家都有飯吃,所以有些改走享樂主意罷了。

其實這也是羅馬政府的作法,就是透過麵包與競技場還培養愚民。

但認真要帶領羊群的教父們當然不可以這樣,於是各種書信來來回回指責對方,而且大多是公開信(對,像我批評靈恩派都是公開貼文一樣),為的就是要改變人家的信念。

話說在前頭,這個方法的確留下大量珍貴的神學史料,這一點很值得感恩(不管是那一派的說法,總之都是史料),但就直接對民眾的效果來說,其實有限(真正的影響在後世才顯現)。

真正影響民眾的,其實還是由上而下,主要還是皇帝,或者說,又是皇帝他太太跟媽媽。

是的,基督教的聖經內容,因為對女性地位相較於其他宗教來說特別高,這對皇后來說可是非常有吸引力。

於是,在皇后與主教聯合之下,聖母瑪利亞出現了,瑪利亞當然是聖經裡的重要人物,其言行也的確配得稱為聖徒,但當皇后插手之後(這位皇后可以稱為女權標竿人物,公認能力比皇帝強,連皇帝自己都這樣覺得,而且本來是位妓女),地位直接抬升到成為天后的程度。

是的,其實這是比較後來才出現的教義,搭配羅馬帝國原本就有的多神論宗教觀念,只是進行修改,於是在上帝與凡人之間,多了一個中間階層,叫做聖徒。

對,這是一個為了配合一神論教義而出現的新神學態度(是的,天主的神學態度是比較晚期才出現),而且政府突然發現這招很好用,過去希臘羅馬神話使用的神族收編系統如今有可以拿來運用了(正如道教或印度教的神譜也是)。總之,如果羅馬帝國攻佔了某個地區,只要編一個當地的神有關的神話故事,讓他成為聖徒,就可以讓當地人繼續崇拜聖徒了,可喜可賀。

是的,像媽祖廟就算大殿裡擺媽祖,後面可能還是會有拜觀音或佛祖的地方,而拜關公的廟,後面也還是會有拜玉皇大帝的地方,這都是透過戰爭之後做的收編動作(以為中國沒宗教戰爭?算了吧!中國幾千年來一直都是宗教戰爭,那些廟裡的各種安排全都反應政爭結果啊!)。

其實當年明帝國時期,假如天主教會採用前往南美洲的侵略方式把中國宗教整個翻過來,現在媽祖可能也會被封為聖默娘,擺在天主教聖徒名錄裡面,出現在天主堂的雕像裡面。不過教會整體被西班牙教會在南美洲的暴行嚇到了,後來新教做法整個都不一樣,這個以後再談。

總之,政權介入讓各教區的政治平衡整個大亂,基本上西方教會跟東方教會在分裂之前互有勝負,而北非教派因為穆斯林出現有自己的困擾,也逐漸被壓縮,到了21世紀的現代人數很少了。

耶路撒冷教派則直接被伊斯蘭教徒摧毀,先退場去。

但有趣的是,天主教與東正教雖然這時沒正式決裂,對於聖徒的利用倒是有志一同,就差怎麼看待瑪利亞了(當然還是有其他神學觀點差異)。

raw-image


avatar-img
197會員
936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子藝(momoge),新書歸途2:駱沙利南2024台北書展同步上市喔!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神學路線的爭議才正式白熱化,因為以前大家躲起來講,現在公開講之後,發現大家講的都不一樣,那誰講的才對?  是的,這時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對神學的認知差異那麼大,雖說大家都有抄寫聖經書卷去讀,但當年流通的除了舊約聖經比較沒問題(大家早抄到爛),新約聖經內容還沒有定案,大家只是到處傳抄
前一陣子,我寫過一些關於初代教會的歷史簡介,提到當年的神學建構狀態,現在我們來介紹一下宗教改革之前的教會狀態。 這段時間大概是西元3、4世紀一直到15、16世紀這段期間,橫跨千年,因為狀況很複雜,我這次會提的比較簡單一點,要更詳細的資料可以參考其他專書,其實我也是把其他書的資料拿來這邊綜合一下而已
今天來談談我認為現代教會交換論歪風與靈恩騙局裡非常嚴重的現象,就是信心的問題。 「信心」跟「信」是不大一樣的東西,要先說清楚,信會有個對象,通常是某種論點、說法、事實、期待或人物、神明之類的東西,但信心多少有點強度計量的內含,例如我有80%的信心這種,但其實也無法絕對量化,總之是一種表示程度的名詞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是這樣的,前幾天在網路遇到一個有趣的人,他貼了一段聖經節,然後宣稱既然我們都是神的兒女,那麼我們就是神。 當然,任何基督徒都會跟你說這是無說八道,稍微讀過聖經的大概也能舉出一大堆經文告訴你人絕對不會是神,因為這本來就跟一神論牴觸,連進入神學討論的意義都沒有,完全是異教思想,不是基督教神學,除非你想
好啦!雖然我寫過超多神學文章,很多都涉及各種邏輯辯證或科學解釋、歷史因緣與文化背景,但這其實更多是出於我個人興趣,而且我非常清楚這是絕大多數人根本不可能做的研究,而且日常生活中有太多其他事情會佔據我們的時間,很多人連要三餐溫飽都有困難,哪有時間思想這些宇宙真理之類的遙遠議題。 對,真的是這樣,我相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神學路線的爭議才正式白熱化,因為以前大家躲起來講,現在公開講之後,發現大家講的都不一樣,那誰講的才對?  是的,這時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對神學的認知差異那麼大,雖說大家都有抄寫聖經書卷去讀,但當年流通的除了舊約聖經比較沒問題(大家早抄到爛),新約聖經內容還沒有定案,大家只是到處傳抄
前一陣子,我寫過一些關於初代教會的歷史簡介,提到當年的神學建構狀態,現在我們來介紹一下宗教改革之前的教會狀態。 這段時間大概是西元3、4世紀一直到15、16世紀這段期間,橫跨千年,因為狀況很複雜,我這次會提的比較簡單一點,要更詳細的資料可以參考其他專書,其實我也是把其他書的資料拿來這邊綜合一下而已
今天來談談我認為現代教會交換論歪風與靈恩騙局裡非常嚴重的現象,就是信心的問題。 「信心」跟「信」是不大一樣的東西,要先說清楚,信會有個對象,通常是某種論點、說法、事實、期待或人物、神明之類的東西,但信心多少有點強度計量的內含,例如我有80%的信心這種,但其實也無法絕對量化,總之是一種表示程度的名詞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是這樣的,前幾天在網路遇到一個有趣的人,他貼了一段聖經節,然後宣稱既然我們都是神的兒女,那麼我們就是神。 當然,任何基督徒都會跟你說這是無說八道,稍微讀過聖經的大概也能舉出一大堆經文告訴你人絕對不會是神,因為這本來就跟一神論牴觸,連進入神學討論的意義都沒有,完全是異教思想,不是基督教神學,除非你想
好啦!雖然我寫過超多神學文章,很多都涉及各種邏輯辯證或科學解釋、歷史因緣與文化背景,但這其實更多是出於我個人興趣,而且我非常清楚這是絕大多數人根本不可能做的研究,而且日常生活中有太多其他事情會佔據我們的時間,很多人連要三餐溫飽都有困難,哪有時間思想這些宇宙真理之類的遙遠議題。 對,真的是這樣,我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信仰多神教的羅馬就算征服了其他大帝國,也不曾要求屬民改變信仰。羅馬人唯一長期不願接受的,只有屬於一神信仰、並堅持要傳福音的基督教。
Thumbnail
今日世界中,大家最熟悉的基督教宗派分別可能是這三個:天主教、東正教還有新教。天主教和東正教於1054年分裂,新教諸派則在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與天主教分道揚鑣。不過,基督教的宗派歧異,遠不止這三家。有好幾家甚至在一千多年前的羅馬帝國時代,就已經能與未分裂的「天主/東正教」分庭抗禮。 我們回到公元495
Thumbnail
宗教建築不僅是人類信仰的物質象徵,更是歷史、文化和藝術的重要載體。這些建築體現不同宗教的核心價值和精神追求,反映了宗教的獨特信仰系統、歷史與文化意義、以及宗教實踐的重要性。瞭解這些建築對於理解宗教多樣性、深入地方文化和宗教實踐至關重要。
Thumbnail
結論說在開頭: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體系,只要是打從內心深處贊同的,你是經由獨立思考、自主意識,並打從心裡認為自己的選擇是最適合自己的,那就足夠了。那麼你接受的修練體系就是適合你的,任何宗教都沒有高低貴賤以及上下階級之分。
Thumbnail
宗教可以是一個很美好的事物。他使人有力量、獲得寬慰。  不知為什麼,有一些些人卻會誤用裡面的論點, 無論是有意無心,用了裡面的故事來審判別人。
Thumbnail
教會的組織架構,是為了達成教會所要達成的積極目標 。「傳統主義者」認為既成的教會組織無需改變。「強調靈恩者」,則認為「組織」是不屬靈的,凡事禱告求解即可。但是,如果視教會為一個「生命共同體」,則教會在不斷成長的過程,肯定必須作出功能性調整,也就是説教會的組織是可以彈性改變的。
Thumbnail
教皇牌開始出現了「其他人」,在下方專心聆聽教皇說話的信眾,是不是很像我們剛踏入校園時,專心聽老師介紹環境及班規的時候呢?從年輕時的學校規則到長大後的社會期許,人們受到無形價值觀的影響。
Thumbnail
我從很小就進入到宗教中,或許是我想逃避當時困難的處境吧! 很多宗教都以家庭當包裝,缺少家庭溫暖、自信、肯定和支持的人就會被吸引,然後進入宗教過一個全新的生活,只要他一直沒有發現表裡不一的地方。 只要有名氣功勞,一定全是宗教的栽培功勞,一旦有了一些失敗失形象的事,那就一定是信徒個人的問題,而為了讓
約莫九年前,在住家附近遇見了國小同學,當時萬事不順的我,聽了他的建議,去尋找宗教的慰藉,沒幾天我就跟他到了,他口中所說的,很厲害的精舍, 我一進門,看到一張很大的照片,當下反應就是我被騙了,完全沒有他們說的心安心定,更沒有什麼神奇的幻象,我只有想著怎麼脫身。 精舍裡的信徒,每個都掛著笑容
Thumbnail
每一個人的信仰,都不是憑空而信。基督徒總是因著前人福傳的善果,而加入天主的大家庭,成為在主內日新又新的基督徒。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信仰多神教的羅馬就算征服了其他大帝國,也不曾要求屬民改變信仰。羅馬人唯一長期不願接受的,只有屬於一神信仰、並堅持要傳福音的基督教。
Thumbnail
今日世界中,大家最熟悉的基督教宗派分別可能是這三個:天主教、東正教還有新教。天主教和東正教於1054年分裂,新教諸派則在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與天主教分道揚鑣。不過,基督教的宗派歧異,遠不止這三家。有好幾家甚至在一千多年前的羅馬帝國時代,就已經能與未分裂的「天主/東正教」分庭抗禮。 我們回到公元495
Thumbnail
宗教建築不僅是人類信仰的物質象徵,更是歷史、文化和藝術的重要載體。這些建築體現不同宗教的核心價值和精神追求,反映了宗教的獨特信仰系統、歷史與文化意義、以及宗教實踐的重要性。瞭解這些建築對於理解宗教多樣性、深入地方文化和宗教實踐至關重要。
Thumbnail
結論說在開頭: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體系,只要是打從內心深處贊同的,你是經由獨立思考、自主意識,並打從心裡認為自己的選擇是最適合自己的,那就足夠了。那麼你接受的修練體系就是適合你的,任何宗教都沒有高低貴賤以及上下階級之分。
Thumbnail
宗教可以是一個很美好的事物。他使人有力量、獲得寬慰。  不知為什麼,有一些些人卻會誤用裡面的論點, 無論是有意無心,用了裡面的故事來審判別人。
Thumbnail
教會的組織架構,是為了達成教會所要達成的積極目標 。「傳統主義者」認為既成的教會組織無需改變。「強調靈恩者」,則認為「組織」是不屬靈的,凡事禱告求解即可。但是,如果視教會為一個「生命共同體」,則教會在不斷成長的過程,肯定必須作出功能性調整,也就是説教會的組織是可以彈性改變的。
Thumbnail
教皇牌開始出現了「其他人」,在下方專心聆聽教皇說話的信眾,是不是很像我們剛踏入校園時,專心聽老師介紹環境及班規的時候呢?從年輕時的學校規則到長大後的社會期許,人們受到無形價值觀的影響。
Thumbnail
我從很小就進入到宗教中,或許是我想逃避當時困難的處境吧! 很多宗教都以家庭當包裝,缺少家庭溫暖、自信、肯定和支持的人就會被吸引,然後進入宗教過一個全新的生活,只要他一直沒有發現表裡不一的地方。 只要有名氣功勞,一定全是宗教的栽培功勞,一旦有了一些失敗失形象的事,那就一定是信徒個人的問題,而為了讓
約莫九年前,在住家附近遇見了國小同學,當時萬事不順的我,聽了他的建議,去尋找宗教的慰藉,沒幾天我就跟他到了,他口中所說的,很厲害的精舍, 我一進門,看到一張很大的照片,當下反應就是我被騙了,完全沒有他們說的心安心定,更沒有什麼神奇的幻象,我只有想著怎麼脫身。 精舍裡的信徒,每個都掛著笑容
Thumbnail
每一個人的信仰,都不是憑空而信。基督徒總是因著前人福傳的善果,而加入天主的大家庭,成為在主內日新又新的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