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上煤炭的煙,隨長風和巨龍一起飛翔!砲彈射擊的響聲,聲音如雷電般隆隆;跨過萬里的波濤,綻放皇國的光輝!」
距今八十年前的今天,遙望承平露出曙光的時日,西元1945年4月7日,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上,乃至於寰宇海洋建軍史絕無僅有,集當世大日本帝國頂尖工業技術所打造而成的超級戰艦「大和號」(やまと),在九州南方的西太平洋海域,正面迎戰來自美國海軍,由米契爾上將(Pete Mitscher)所指揮的第58號特遣艦隊。雙方陣營在水天一色,蔚藍無涯的壯闊巨洋中,展開了最終只能有一組陣營凱旋返航的生死交鋒!這場被視為近代海艦對決的最末一場大型海戰,教科書所稱「坊之岬海戰」(坊ノ岬沖海戰,地點位於日本九州和琉球群島之間的海域)的美日征戰,其實未如史詩或傳說般地可歌可泣……
因為日本聯合艦隊的實力早就不若往昔偷襲珍珠港時的趾高氣昂或耀武揚威,隨著美國軍民的同仇敵愾,「中途島戰役」後的日軍持續敗退,再加上山本五十六(1943)、南雲忠一(1944)等優秀指揮官的相繼殉職,以四海作為戰場的太陽帝國在拿手的太平洋顯然失去了制霸優勢。又盟軍「ABCD包圍網」圍堵日本覬覦的東亞各資源持續奏效,日本面臨燃料(鋼鐵與石油的禁止輸入)、糧食等長期消耗資源的嚴重短缺,軍部高層又對於戰力重整的意見有所分歧(該優先修理受損軍艦或是傾全力大量製造特攻用武器?),此刻的日本軍方,其實對大規模海戰的必然性與存在性有所疑慮且不安……唯一能肯定的是,「大和號」的出陣,似乎已淪為來日避免美國為首的盟軍強勢登陸日本本土,讓星條旗或米字旗覆蓋旭日島國的無奈或消極應對罷了。
此包圍網參與國有美國(America)、英國(Britain)、中國(China)與荷蘭(Dutch),當時對日本採取經濟封鎖與貿易制裁的手段。
另一個象限,綿延數百萬里,大洋上的制空權,從沖繩、台灣到澳洲,現在也幾乎掌握在美軍手上……
同盟國多次雷霆萬鈞的空襲行動,不只摧毀日軍位於各地的重要機場設施或製造工廠,更一舉痛擊了日本人取勝或逆轉的信心!即使軍方勇敢地對外喊出「一億總特攻」的口號,與果斷執行「天(一)號作戰」計畫,可大本營的目的已不再於進攻獲勝(侵略美國西海岸的計畫已是空談),而是不輕言吞敗!就連軍令部次長小澤治三郎都已認知到,日軍的苟延不算是作戰了。
「神機将ニ動カントス。皇国ノ隆替繋リテ此ノ一挙ニ存ス。各員奮戦激闘会敵ヲ必滅シ以テ海上特攻隊ノ本領ヲ発揮セヨ。」
伊藤 整一,艦隊司令長官
以古老又強大的令制國「大和」命名,使用日本歷史發展的樞紐地與日本民族的代名詞以為艦名,滿載排水量達72,809噸(美國「密蘇里號」戰艦滿載排水量僅約56,270噸)的大和號,除了是吳海軍工廠(位於廣島)的曠世力作,許多內部建構程序更是當年獨一無二的日軍最高機密與頂尖技術(故未留存相片紀錄),雖說在前一年(1944)10月「雷伊泰灣海戰」(Battle of Leyte Gulf)裡依舊維持著不可一世的攻擊能力,104發的主砲連擊,甚至得以直取32公里外的海上目標,雄厚的裝甲更著實抵禦了數發美軍炸彈的襲擊,但姊妹艦「武藏」的戰歿……山姆大叔的魚雷跟航空飛彈對於日軍引以自豪的「不沈艦」而言,已是可怕又致命的威脅。
果不其然,即便大和號擁有破壞力十足的三門46釐米三聯裝主砲塔(九四式艦砲)以及護衛艦隊的協防,但在另一艘改裝空母(航空母艦)的姊妹艦「信濃」意外遭到擊沉(距離首次出航尚不及二十四小時)而無法與大和號協同作戰,還有美軍井然有序的機隊調度下,藉由地獄俯衝二式轟炸機所擲下的八枚五百公斤重炸彈作為序曲,魚雷攻擊機與戰鬥機的輪番空中轟擊,深山猛虎即便力拔山河,卻始終不敵叢林裡身手矯健的猴群,尤其近六十架次的美軍攻擊機逐一從天而降,如颱風雨點般的砲火襲來,彷若就像是吹奏著海洋安魂曲的送葬師!
在艦上副砲長認為前往沖繩檢修可能無望之餘,自中午以降,大和號於短短一個半小時之內,承受了近二十餘發的砲彈轟擊!這艘美軍口中「頑強的海上傳說」,現時不只航速驟降(航行速度從25節剩下18節),在美軍的多枚魚雷成功命中下,更讓大和號的左舷傾斜15度,使得大口徑的高射炮無法順利作動,甲板所有對空武器停擺,大和的對空防禦至此陷入了絕望似的終止式!
13時25分,大和號的對外通信施設全數遭到攻擊,無法作動。
而且為求船隻保持平衡,大量的海水無預警注入大和號右舷的輪機室與鍋爐室,犧牲了不少無法即時做出撤離動作的日本水手;失去了操控性與防禦性下,現在只能用低速緩慢運行,尋求奇蹟解方的大和號,此刻就像是一頭喪失羽翼、無法展翅的鋼鐵巨獸,淪為美軍空中健兒們的活靶。一發一發,一彈一彈,毫不猶豫地在駕駛艙內按下發射鍵,宛如是替早年不幸在海洋或森林裡陣亡的弟兄們討回血海深仇似的執著與痛快!
14時20分,歷經美軍高達三百多架次各式戰機或轟炸機的空中往復式攻擊後,大和號左舷傾斜已增至不可復原的20度,航速更減至7節。司令官伊藤整一決定發出了全員離艦(棄船)的命令;
很快的,伴隨第一和第三主砲塔的彈藥庫發生毀滅性的大爆炸(引擎室的水蒸氣爆炸),下午兩點二十三分,大和號開始從水平面上緩緩下沉,伊藤深知大勢已去,無力回天,決定負起作戰責任,選擇與船艦同進退,於司令官室內以手槍自盡。
「1141ヨリ數次ニ亙ル敵艦上機大編隊ノ攻擊ヲ受ケ 大和、矢矧、磯風〈註、航行不能〉沈沒...」
依聯合艦隊原先的規劃,大和號等船艦將成功登陸沖繩本島,同時擊退盟國海軍,故艦上攜帶著大量的軍用薪餉和物資採購費,粗估換算今日幣值乃是以數億日元(約九億三千萬左右,非官方資料)計算,卻也在最後的熊熊烈火中全數化作灰燼。
兩分鐘後,美軍眼見情勢底定,宣布停止作戰。
直奔天際的燃燒火柱及蘑菇雲,連直線距離200公里之遙的鹿兒島亦能看到下,一代戰艦大和號最終的安眠之地,位置在北緯30度43分、東經128度4分,約莫是日本長崎縣男女群島的女島南方176公里、水深345公尺的地點。
1704天,是大和昂首海洋的日子。
由11艘航空母艦和多達386(或367)艘戰鬥機機群所編織而成的充沛戰力,美軍理所當然也毫不僥倖地擊潰了海上昔日的至尊大和號,但戰爭是殘酷的,沒有對錯可言,其餘四艘日軍驅逐艦(磯風、濱風、霞、朝霜)、輕巡洋艦(矢矧)也同樣作為海戰的陪葬品,被美軍沉落在太平洋。
同一時間,日本陸軍於沖繩島向美國艦隊發動猛烈的攻擊,其中大部份為神風特攻(自殺)機,但最後日軍依舊無功而返,損失約100架飛機以及有去無回的飛行員。
據統計,「坊之岬海戰」後,美軍回報總部的死亡人數約計百人(飛行員為13人,其餘90人多是在特攻機襲擊時殉國或失蹤),損失11架飛機,數艘船艦則達輕微受創程度而已;反觀日軍方面,雖有證言指出,大和號等艦陸續下沉或爆炸失火時,美方即使沒有作出趁機開槍攻擊的指令,默許其餘日軍友艦趕來救助倖存者,但光大和號就有近2,740名的官兵陣亡(另有269名生存)。
不可一世的大日本帝國聯合艦隊,自西元1894年(明治27年)黃海海戰(甲午戰爭的一部分)大敗清國北洋水師開始,再歷經日俄戰爭的遠東大捷,可謂連戰連勝,但太平洋戰爭的先盛後衰,跟隨著近三十任的司令長官帶領,到此,譜下了不完美的終曲(正式解散是西元1945年10月10日),昔日世界最強的大艦巨砲時代,也悄悄跟著走入歷史。
又一來一往的淒風苦雨間,大和號等船艦的殞落,加上殘存艦幾無能力繼續參與戰鬥,也順勢毀滅了日本帝國海軍僅存的最後士氣!自此,「皇國興廢在此一仗」的雄心壯志不再復見,日本海軍在太平洋已經失去所有的對峙籌碼,太陽帝國於二戰最後的喪鐘,爾今,無情地響起。
依稀記得一句話:「歷史是一位老師,但他不會說話。」
值得吾人留意的是,當時與大和號共同投入海戰之一的「雪風號」驅逐艦(ゆきかぜ、Yukikaze),在廣闊大洋上執行過高達16次的作戰任務,除早先立下數次戰功外,更幸運且奇蹟地數次無傷躲過盟軍的砲彈烽火。
戰後,日本無條件投降,「雪風號」依法解除武裝,改為擔任復員輸送艦,直到西元1946年12月28日為止,合計完成了15次的復員運輸任務,共計將超過一萬三千名日本人送回故里,其中還包括了漫畫家水木茂老師。
但故事,尚未結束…
西元1947年7月3日,「雪風號」被依指定特別保管艦,並以戰時賠償艦引渡到聯合國的方式,於這一天抵達上海碼頭。7月6日,正式移交給中華民國政府。
翌年5月,「雪風號」改名為「丹陽艦」(DD-12),成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海軍艦隊當時的旗艦。
後來國共內戰持續升溫,為避免無端受到波及,甚至變成共產黨掠奪品,移交之際無任何武裝配置,單純停泊港內作為訓練之用的「丹陽艦」,被國民政府連忙拖往台灣,同時在基隆牛稠港船塢實施艦體修整,再拖至左營軍港執行新一波再武裝計劃(高射砲與高射機砲,但沒有魚雷),直到西元1952年完工補齊戰備裝置後,繼續擔綱在台中華民國海軍的旗艦;
西元1953年8月,由海軍總司令馬紀壯中將率隊,將丹陽與太昭號巡防艦、太湖號巡防艦一起編入,組成首支敦睦艦隊赴菲律賓訪問。但除了外交親善任務外,「丹陽艦」更在台灣東岸與台灣海峽分別截獲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波蘭合營的油輪及蘇聯油輪,用重生的二代艦之姿,再度寫下燦爛戰果!
六年後,丹陽艦又展雄風,於西元1959年8月初,在交戰中國人民解放軍近海巡邏艦時取得了擊沉和重創各一的捷報。
但隨著機件持續老化及後勤料件不易取得,西元1966年11月,「丹陽艦」正式從中華民國海軍除役;而曾經在二戰期間於「雪風號」上服役過的退伍日本兵為了爭取能讓雪風號「回家」,因此在除役後組成了「雪風永久保存期成會」,向時任國防部長蔣經國先生請願,經過數年的斡旋跟交涉,也體認到無法全船拖返日本的客觀條件後(有一說是因颱風而導致船艦嚴重破損且無法修復),西元1971年12月,中華民國海軍把拆解作業即將告一段落的雪風號舵輪和錨「贈與」(不是歸還)日本廣島舊海軍兵學校的教育展示館。
十個月後,台(中華民國)日斷交。
「雪風號」,今天被譽為是海上的「不死鳥」,或是「奇蹟的驅逐艦」。
「大洋上煤炭的煙,隨長風和巨龍一起飛翔!砲彈射擊的響聲,聲音如雷電般隆隆;跨過萬里的波濤,綻放皇國的光輝!」
《軍艦マーチ》裡再也熟悉不過的歌詞,此刻伴隨濃濃黑煙與海浪,共同譜出了太平洋上的最期鎮魂曲,「大和號」的沈沒帶走了大艦巨砲主義,也為一個旭日東昇的時代,悄悄劃下句點。
可,猶如神佛嘆息的一眨眼,
時序來到了西元2199年,太陽系外的加米拉斯帝國(ガミラス帝国)為挽救母星的危亡,開始大肆侵略其他星球。而美麗的地球作為被掠奪的對象,卻在與加米拉斯帝國軍的交戰中持續落敗,同時加米拉斯帝國軍向地球發射大量含有放射能的遊星爆彈,更讓地球的防禦力量越來越弱,情勢岌岌可危……
萬幸的是,本與加米拉斯同為雙子星球的伊斯坎達爾星球(イスカンダル星),此時仗義相助,向地球發送了波動引擎(波動エンジン)的設計圖紙,並告知地球軍伊斯坎達爾所擁有得以清除放射能的設備「Cosmo Reverse D」。
在與歐洲、美洲等強國失去聯繫的情況下,地球防衛軍利用伊斯坎達爾星球提供的未來技術,將沉睡於九州海底的「大和號」戰艦喚醒,改造成為「宇宙戰艦」。大和號全體乘員也在沖田十三的指揮下,以身為人類最後的希望為賭注,開始踏上取回「Cosmo Reverse D」的漫長征途……
西元2200年,大和號重返地球,藍色星球已恢復了原始的美麗景致。
對了,《宇宙戰艦大和號》(宇宙戦艦ヤマト)劇場版的主題音樂後來被選入作為JR西日本吳線(廣島)吳車站(呉駅)的列車進站音樂,用以紀念製作大和號戰艦而聞名於世的吳市其造船業及海軍基地。
圖文來源、一併致謝: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apanese_battleship_Yamato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pace_Battleship_Yama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