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社的歷史角色與轉型契機
1.疫情前的商社定位:被冷落的多角化巨獸
在新冠疫情爆發前,日本綜合商社被視為資本市場中的「沉睡巨人」:營收龐大、業務
多元(換句話說就是業務超級雜),所以長期並未受到主流資金青睞。
2.結構特徵與過往評價困境:
多角化布局:涵蓋能源、金屬、糧食、基建、醫療、物流、化學品等領域,導致
分析財報難度高,放眼台灣要做到這麼雜的,稍微接近的我只想得到崇越跟遠東新,
但也不能類比,畢竟經營方式本質上就不一樣。
經濟上下行的周期性壓力:過往高度仰賴大宗商品報價波動,EPS不穩定,風險評價偏
保守,這類股初期在估值時通常是用PB去評估。
現金流穩定但成長受限:商社獲利模式穩健,但缺乏科技、創新等高成長元素,這也
很容易被視為「定存」標的。
股價長期被低估:儘管殖利率高,本益比往往低於市場平均(5~8倍區間),機構資金
配置意願偏低,直到老巴在2020年8月的布局被公開了以後,後面的故事就不同了。
3.總結以上的市場觀點:
過去投資人普遍將商社視為防禦性高、波動度低的現金流資產,欠缺亮眼題材與催
化劑。資產價值雖穩,但被視為「定存型股票」,缺乏輪動潛力。因此,即便在日本企
業中具重要地位,商社長期處於資本市場邊緣,難以吸引國際資金主動加碼。
二、2020年疫情期間的商社角色
- 疫情初期,全球港口封鎖、航運中斷,商社憑藉長年建立的物流、倉儲與通關網絡,協助日本政府與企業調度醫療物資、糧食、能源與金屬原料,維持基礎經濟運作。許多商社同時扮演地方防疫與物資分配協調者的角色,成為半官方性質的執行單位。
- 儘管日本本地經濟活動封鎖,但商社持有的大量海外能源、農業與基礎設施項目(如LNG、海外電力、糧食供應鏈)仍穩定產生現金流。這些非日本本土的控股收益,有效平衡了疫情帶來的本國營運衝擊,成為維穩財報的核心來源之一。
- 面對原物料斷鏈與跨國採購困難,商社協助日企快速尋找替代供應來源,在這邊可以特別注意到這段雖非刻意"去中化",但實質上啟動了供應鏈多元化與區域調度能力的強化。這一佈局在後疫情時代,特別是當前的美中關稅戰背景中,展現出商社在國際供應鏈風險管理上的重要地位(此處更正成美國關稅戰應該比較恰當......)。
三、商社巨頭對照分析:五大商社財務比較
https://www.futunn.com/hk/stock/8053-JP/financial/income-statement
為提升比較的實證性,依照上述網站資訊,補充具體財務與營運數據(截至2024年底),以量化指標理解商社間差異。
1.各項財務指標

資料不一定正確,還是要去看富途牛牛
2.去中化程度

說明補充:
*ROE與殖利率為投資人理解股東報酬與資產效率的指標
*能源與資源占比顯示EPS對景氣與價格波動的敏感性
*海外營收比/去中化程度,可作為評估全球風險分散/美中關稅戰與策略彈性的依據
3.00955持股占比與商社特性說明

這邊很多個人意見跟評斷,"不一定具參考價值"
前五大持股就佔了63%左右,這種主題型etf會建議是用資產搭配的角度去看,不一定適合長期持有。
四、危機情境下的商社資產韌性分析
1.2020vs2025狀況比較

2.關稅戰帶來的可能危機

3.小結
本來想用論述的方式做比較,但發現會太長篇大論,所以簡單用表格簡述看法。
不論面臨疫情或時下的關稅戰,商社理論上能夠展現出因應的韌性,我認為未來有機會躍升為具有通膨對抗/去中國化/資源主導/實體現金流穩定等多重角色的資產類股。
五、關於投資日本股市的看法
用宏觀結構、政策走向與企業基本面進一步整合分析,可以期待投資者或是機構對日本市場的觀點,未來不再是傳統印象中的低成長/低通膨/老經濟。
事實上,過去幾年來的時勢變化,再到巴菲特的慧眼識英雄,商社的轉變確實必要以更具邏輯深度與戰略視角去評估未來性,並且進一步評估是否該配置日股。
為什麼會這樣說? 可以先參考下面這篇新聞 :
https://www.mitrade.com/zh/insights/more-analysis/macro/20250411A01
是以,我們就再更深入看看有哪些資訊值得注意。
1、資產再評價的結構起點:ROE改革與國際資金的驗證
過去日本企業因股東權益報酬率(ROE)長期低迷而被低估,然而近年在政府治理改革、庫藏股擴大與企業自發提效下,ROE持續改善。商社即為其中的典範,過去3年平均ROE皆逾10%,在未來全球資金尋找現金流與穩健報酬標的的背景下,或許可以開始吸引外資長期布局。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8/7911055
2、從通縮維穩走向戰略型國家投資:科技、能源與外交供應鏈三軸啟動
日股的動能來自政府層級的結構性轉型:推動熊本半導體供應鏈計畫、能源轉型政策、與美歐戰略聯盟下的供應鏈重編。這不再是「產業輪動」,而是「國家戰略的投資映射」,意味著特定產業如半導體(00951)、商社(00955),將成為政策加值型資產。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51790
3、日圓不再只是套利工具,而是資本戰略性避險貨幣
在美元信用與赤字問題惡化背景下(這陣子老川惡搞,美國信用就算不傷也半殘了,小弟被大哥屠宰,後續該怎麼完全信任這個朝令夕改的大哥? 美債目前也是災區,還要出百年零息美債割一波自己人,有點看不下去阿)。
未來若資金流動從美元轉向成熟經濟體,日圓資產(尤其為內需型與外銷非中鏈企業)將同時具備貨幣升值與資產重估的雙重潛力。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504070293.aspx
4、結語
過去提到投資,除了指數化投資之外,大多數追求安穩的投資人幾乎都是偏好追求高殖利率的企業作為穩定收益來源(看看台灣打著高股息名號的ETF有多少)。然而,隨著全球市場進入通膨、地緣風險升溫與供應鏈重構的結構性階段,甚至有可能面臨經濟衰退的狀況下,也許可以重新趁這一波修正選股思維。
與其單純尋求高股息,不如優先評估企業是否具備以下幾項核心韌性能力:
- 資源掌控/產業議價力:能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掌握關鍵原物料、物流或銷售通路,提升其在市場中的影響力。
- 現金流與抗波動能力:面對商品行情劇烈波動或匯率衝擊,仍可維持營運現金流與穩定財報表現,除了長約以外,本身就是多角化經營的結構利於挑戰不同時勢。
- 全球配置與調度彈性:具備跨國資本與營運佈局能力,能因應突發事件調整產線、資源與財務槓桿結構,在各種危機情境下彈性應變。
在全球企業中,能同時符合這三項標準的並不多見,而日本的綜合商社,正是少數的企業集合體。其跨產業、跨地區的深度佈局,加上對商品/資金/資訊的高度整合能力,使得它們在今日的資本市場中,逐漸成為具備避險效能的資產類型。
補充看法 : 為什麼你不該只投資00955
1.產業本質具週期性,資產防禦力仍然存在壓力
雖然商社企業近年積極轉型為「現金流型資產」,但其核心獲利來源仍與能源、礦產、
金屬、大宗商品高度連動。
假定在全球景氣進入高利率末端與通膨趨緩階段時,這些資產將面臨需求減速與價格
回落的雙重壓力,使商社EPS回檔風險升高,自然00955表現就不會太好。
2.00955的結構性限制:選股邏輯與配置單一
根據上述資料,00955約有 62% 的資金集中於五大商社(三菱、三井、伊藤忠、住
友、丸紅),其餘持股則較為分散。這樣的結構雖可強化主題一致性,但也意味著:高
度集中於單一產業(貿易商),缺乏其他成長型產業互補,景氣敏感性與通膨預期還有
日圓本身的匯率也會影響長期報酬表現。
3.00645(富邦日本東證指數)+00955(中信日本商社)+00951(台新日本半導體)
我自己會用40% 00645+ 40% 00955 + 20% 00951做日股配置,理由很簡單,針對日
本整體未來的戰略地位,配置40%做指數化投資,再來根據本文看多的內容配置40%
商社,最後則是用剩餘的20%,在承擔科技股波動度的狀況下多獲取一些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