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猶豫不是因為不知道自己要什麼,而是每個選項都好像有點道理
A 好像更有未來性,但 B 看起來比較輕鬆;左邊讓人安心,右邊又有一點悸動
我自己在反覆經歷了很多次這種內心拉扯後,發現其實我們只需要簡單的兩句話,來幫自己重新對焦——到底什麼才是我此刻真正在乎的事?
_
有時候,我會這樣想:
如果我真的那麼喜歡第一個選項,我幹嘛還要看第二個?
比方說,你滑到一件衣服,覺得「就是它了」,結果隔天卻在別的網站出現動搖,這其實可能是因為你沒有你以為的那麼愛那件衣服,真正的「非它不可」,是不太會讓你心裡還留位置給「可能更好的」。
當然,也不是每個猶豫都來自「不夠喜歡」這麼簡單,有時候的猶豫,是一種潛意識的保護機制。
這時候,我就會用第二句話提醒自己:
「猶豫,就是先不要。」
它不是叫你放棄,而是叫你暫停,因為我們常常在情緒、衝動、外在影響下做決定,但如果某件事情你一直在反覆思考、拉扯很久,那可能代表你其實還沒準備好要面對它。或是,它本身就不夠吸引你去跨出那一步。
這兩個觀點,其實就是一種「辨認自己內心聲音」的方式。如果你在做決定時突然停下來問:「為什麼我在猶豫?」然後用這兩句話當內心小測驗,很多時候就能發現——
你其實早就有答案了,只是還不敢說出口而已。
不過,這兩種思維方式也不是萬能公式。它們不太適用在某些特定情境下。
像是——
有一天你朋友在鞋店挑拖鞋,對紅色有好感,但看到藍色也覺得可愛,開始在兩雙之間猶豫不決,這時你不能用「如果你夠愛第一個,就不會有第二個」來推她一把,因為她不是沒愛第一個,而是——她兩雙都愛,但愛的點不同。
這不是「猶豫代表不夠愛」,而是她同時有兩種審美偏好在拉扯,一雙適合活潑打扮,一雙比較知性氣質,這時候猶豫不是負面訊號,而是她在幫未來的自己做場景模擬,考慮什麼時候穿哪雙比較搭。
這類情境,其實屬於「多重偏好型選擇者」的決策模式——不是非A即B,而是A與B分別滿足不同情境、不同需求,選哪一個都沒有錯,但她需要更多時間確認哪一個偏好目前更需要被滿足。
比方說你今天一定要買洗碗精,面前有兩罐:
- A 滿足你的「環保、低刺激、無殘留」三個需求
- B 滿足你的「強效去油、便宜大罐、包裝好收」三個需求
你兩邊都想要,但沒有一罐能一次滿足六個需求,於是你猶豫~
這時如果硬套「猶豫=先不要」,會讓你原地打轉,因為根本沒有「不要」的選項, 你今天就是要買一罐洗碗精,那該怎麼辦?
先冷靜想一下,你的猶豫其實不是來自「情感偏好不明」,
而是「六項需求排序不明」,這時候可以這樣拆解:
如果你心裡其實最看重的是A方案的三項特點,那就果斷選它。
那你其實不是真的卡在二選一,而是「想要有更好的第三選項」,你可以先買一罐滿足眼前最迫切需求的,例如刺激性低的那瓶用著,回家再查網路上有沒有評價更全能、六項都符合的洗碗精。
_
最後幫大家統整這兩種觀點適合什麼情況、什麼情況不適合使用:
_
下次再卡關,就試試這兩招:「夠愛就不會有第二個」、「猶豫就是先不要」
不一定百發百中,但至少能少煩惱幾分鐘~
你也是選一杯飲料都能看半小時的人嗎?
留言告訴我,你最常為了什麼猶豫~我想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