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種時候:
事情還沒開始,心裡已經吵成一團。
一邊想:「先冷靜,不要急。」
另一邊說:「現在不衝,還等什麼?」
還有個聲音默默補一刀:「萬一搞砸了,你的臉往哪擱?」
這不是你多重人格。
這是你腦子裡的劉備、關羽、張飛與孔明正在開會。
每天,你都在跟他們一起打內心版的「赤壁之戰」。

🧠 認識你「腦內政府」的主要成員:
👑 劉備:你心中的願景與理想
他講道義、重承諾,總想做「對的事」。他代表你心裡那個「想變成更好的人」。
他會低聲說:「我要做出影響力」、「我想帶出更好的團隊」、「我不想只是討好,而是真的有價值」。
但他有時太仁義,心太軟,老是在衝突中選擇讓步,結果委屈了自己。
🐉 關羽:自尊與情感守門員(也是內在的驕傲)
他堅守底線,不能被瞧不起,對別人怎麼看自己特別敏感。
當你被主管挑一句話,他會瞬間起身說:「他什麼意思?你好歹也做了三年欸。」
當你發現別人超前自己,他會低吼:「你要忍?要輸?」
他是你的「感覺過不去」,既是情感的守護者,也常是壓力的放大器。
⚡ 張飛:反射式行動派,內建的「一秒衝動引擎」
他反應快、不怕事,有時還沒想完就動手。
你被質疑時,他會在第一秒衝出來說:「我就直接回嗆了!」
你感到不爽時,他會說:「沒差啦,直接提離職單!」
他是你直覺反應的驅動器,但也常在事後讓你懊悔:「啊……我是不是太快?」
🧠 孔明:你腦中的認知長,沉穩清明的指揮者
他是那個能夠跳脫情緒、從全局看情勢、幫你分析每一步的角色。
他會說:「這件事真的需要現在處理嗎?還是先觀察?」
「你這麼回,會有什麼後效應?」
「這個反應,是靠近你想要的人生,還是離它更遠?」
當他醒著,你會理智、平衡、有方向;但當他沉睡,其他三位就很可能開成情緒爆發大會。
🎯 誰主導,出事機率就在哪?各角色常見的卡點
⚡ 張飛主導時:動作快,後悔也快
- 思考跳過、直接執行,然後發現後果不妙
- 衝動式回應、語氣過激,事後常要補救
- 典型語錄:「我也沒想太多啦,那時真的很煩」
📍職場例子:在會議中被同事打斷,立刻開火反駁,回家越想越後悔,覺得搞砸形象。
🐉 關羽主導時:太在意尊嚴,容易失去彈性
- 被批評容易受傷、陷入自我懷疑或對立情緒
- 會覺得:「我忍了就是輸」,反而讓問題卡著不解
- 常在意:「別人會不會覺得我不夠好、不夠強?」
📍職場例子:主管在會議上點出你報告不清楚,你表面微笑,但心裡開始築牆,之後對主管態度冷淡。
👑 劉備主導時:心太軟,容易自我壓抑
- 想面面俱到、想要大家都好,卻忽略自己的立場
- 優先成全他人,內心卻積累很多無聲不滿
- 自責型語錄:「我應該成熟點,不該計較這些小事吧」
📍職場例子:同事推工作給你,你嘴上說「好啊沒問題」,但做著做著越來越疲憊,心裡滿是委屈。
🧠 孔明缺席時:腦內全武行,沒有人收尾
- 情緒一波接一波、行動亂中有錯
- 思緒打架,左想右想就是動不了
- 腦內台詞:「我怎麼這麼沒用……到底該怎麼辦?」
📍職場例子:你想表達意見卻沒說,回家自責。後來鼓起勇氣說了,卻又覺得說得不夠好,陷入循環懊悔。
🔁 怎麼讓孔明回神上線?三種「內在會議重整法」
🎯 練習一:「辨聲法」:這句話,是誰在說?
當內心出現劇烈反應時,先別急著壓下它。
問自己:「剛剛這句話,是劉備說的?關羽說的?還是張飛?」
👂這樣做的目的不是分裂,而是讓你知道「你有選擇權」——你可以決定誰來主導接下來的行動。
🧠 練習二:「孔明三問法」讓理性插話:
- 「我想要的是什麼結果?」
- 「我這樣做,真的能靠近它嗎?」
- 「我還有沒有別的方式可以選?」
這三句話不多,但在你被情緒擠滿時,能夠像內在緊急煞車,讓你拉回正軌。
🛠️ 練習三:「角色分工」:誰負責想,誰負責動
讓劉備來定義目標:我希望維持尊重、有建設性
讓孔明來規劃策略:我可以怎麼說,讓人願意聽
讓關羽與張飛來執行:我就直接說了,但照設計來,不亂衝
這樣的角色搭配,不是壓抑情緒,而是整合每一份能量,讓它變成推進你行動的力量。
🌟 結語:你不是腦中亂局的俘虜,而是能召開內在協調會的領導人
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劉關張——
有情緒、有反射、有理想;
也都有一位孔明,只是他太常被其他人吵得說不出話。
但只要你願意停下來,辨識誰在說話,問問自己真正想成為誰,
你就能讓這場內心的三國演義不再混戰,
而是變成一場,有智慧、有策略、有成長方向的團隊會議。
你不是只能照著情緒走,
你可以選擇用哪種聲音,來回應這個世界。
現在,輪到你決定:誰該主導這一場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