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中立(unbiased)的媒體一直都不存在,那些科學教會我的事情:要記者客觀中立就是胡搞

客觀中立(unbiased)的媒體一直都不存在,那些科學教會我的事情:要記者客觀中立就是胡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認為記者無偏見的觀念純屬胡扯,從來都是如此。
沒有人是無偏見的,人類本質上無法做到無偏見。

The notion that journalists are unbiased is hogwash, and always has been. Nobody is unbiased. Humans are incapable of being unbiased.
raw-image


美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或者大家都叫他川投顧,除了展現他肆無忌憚對經濟的影響外,他再度出現所教會我的事情就是:


客觀中立(unbiased)的媒體一直都不存在
那些科學教會我的事情:要記者客觀中立就是胡搞



這是我在 Linkedin上注意到了 Robert Roy Britt,拜讀他文章後所得到的結論,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他的文章是怎麼用科學的角度來分析這件事情的。


以下是他的文章連結:

The Myth of Unbiased Media

https://medium.com/wise-well/the-myth-of-unbiased-media-ebf65eb5710c



新聞報導:要求記者客觀中立的迷思

新聞業長期以來將「客觀中立」(unbiased)視為職業理想,強調記者應以客觀態度報導事實。聽起來很基本,又好像很理想。



然而,從美國的經驗來看,要求記者客觀中立,可能誤導公眾,真正損害新聞的可信度(credibility),從科學跟實務角度來說:


人類天生無法完全消除偏見




偏見的無處不在

記者在選擇報導角度、突出哪些聲音或納入哪些背景時,無可避免地受到資訊來源、個人經歷、價值觀和假設的影響。也就是說,在他決定要報導哪些素材的那一刻起,立場就已經確立了,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我們轉到特定新聞台時,就已經會區分他屬於哪個顏色、哪個陣營的電視台了



這樣的偏見不僅存在於報導內容,還體現在故事的選擇上。



某些事件可能因其話題性而被放大,而更重要的議題卻被忽視,這也往往是政治人物操控與論就有效的方法,這就是為什麼每次台灣發生大事,就會有人被棒棒的原因。



選擇本身就是一種偏見。Robert Roy Britt 文章指出,假裝客觀中立只會加深公眾的不信任,因為讀者往往能察覺記者未公開的傾向。而將極左或是極右的言論當作大眾主流的意見,這也是社會動盪不安的主要原因之一。


認知偏見的科學解釋

文章援引認知科學,解釋偏見的根源在於人類大腦的運作方式。認知偏見(cognitive bias)如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使人們傾向於接受支持自身觀點的資訊,忽略相反證據。



這種心理機制幫助人類快速決策,但在需要深思熟慮的新聞報導中,卻可能導致片面結論。文章舉例說明,人們可能因缺乏完整資訊而倉促判斷,進而產生誤導性報導。



承認自己的立場不代表不專業

承認偏見是人類最困難的事情之一,但這是一項有用的溝通技能

Admitting biases is among the hardest things for a human to do, but it’s a useful communication skill.


Robert Roy Britt 在文章的一開始就提到了 Fox News的主播梅根·凱利(Megyn Kelly)。當她公開支持川普(Donald Trump)時,許多批評者和同行認為她越界了。



但Robert卻認為,Megyn Kelly 的案例是一個罕見的、透明的例子。她沒有在宣稱公正的同時悄悄讓自己的觀點影響報導,讓大眾誤以為他是中立客觀的,而是明確表達了自己的立場。在不失去專業的情況下,讓大眾跟市場決定對她資訊的評價。



Robert 認為,記者決定追求哪些角度、突出哪些聲音、包含哪些背景。這些編輯選擇受到個人經歷、價值觀和假設的影響。主動承認這些影響能更準確地呈現故事的形成過程。



在文章中 Robert 提出了一個問題:

如果所有知名的極左和極右媒體人物(以及他們任職的公司)放棄「公平與平衡」的幻覺,坦然展露自己的偏見,而不是躲在虛假的客觀外衣後面,會怎麼樣?



如何克服你的偏見 - 媒體識讀

Robert 在文章中指出,承認偏見是人類最困難的事情之一。


raw-image


但是研究發現,對抗偏見的第一步是承認它們的存在,並且它們會傾向於引導你的思考和溝通,無論你是否意識到。這意味著理解你的觀點並不總是「正確的」,它們只是你透過經驗、教育、傾向和偏見的濾鏡所看到的東西。



這也就是我們常常說到的:媒體識讀



質疑自己,避免自己成為極端分子


質疑自己的意見
根據新證據重新考慮
認識他人意見的價值
喜歡找到挑戰他們信念的新資訊


Robert提到,永遠要想想,資訊來自可信來源還是瘋子?它是理性個體的共識觀點還是陰謀論?資訊背後的動機是什麼?提供者是否想獲得金錢、權力或影響力?



在一個廣泛的謊言中,是否有一顆值得提及的真相種子?這比我們意識到的要常見得多——無數顯而易見的謊言植根於某個可能對你的故事不利但不應被忽視的真理。



不要僅僅因為某人說了支持你論點的話就引用他們


raw-image


首先確保他們的話可信,這個人可信。尋找並提供相反的事實和不同意見,只要它們是深思熟慮的。

如果你只專注於支持性資訊而對其他資訊視而不見,很容易為幾乎任何事情提出令人信服的論點。不幸的是,很多在有線電視新聞和網絡上的知名「可信」人物都在做這種爛事。



永遠不要假設某個事實參考是事實,僅僅因為它聽起來不錯,好像真相,你就抱著不放。如果你陳述一個觀點,清楚表明這是你的看法,而不是必然的事實,又有什麼關係。



媒體識讀,是我們每個人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只會被牽著鼻子走』


結論:這一刻我心有戚戚焉

從我人不在台灣開始,我就不打算參與眾多政治話題的討論,因為除了社群媒體,我感受不到身邊朋友同事家人的情緒以及對資訊的掌握程度、差別。



但其實知道了,又怎麼樣呢?



當你打開不同的媒體,你就會看到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種詮釋方式,更何況,現在的媒體都會選擇『當作沒這回事』來忽略那些對自身不利的條件。也就是說:



你幾乎永遠沒有辦法接近事實



你以為的事實,可能是假象,你以為沒有問題的人,可能改天變成共匪被收押禁見,不僅各說各話,而且資訊量超大,內容又雜。



我們真正能做的,就是不管這個資訊喜歡不喜歡,我們都不應該輕易忽略掉,我們不用什麼東戲都下評論、都表態,但我們可以先靜靜的看著一切流動,因為謊言經過時間的淬煉,破綻終究就會浮現。



又或者說,當我們情緒過後,也許看待事情的角度也會不一樣。

與其看到這種事情被影響情緒、充滿疑惑,不如將時間花在一本書,或是你身邊執得在乎的人身上。




他有一個美麗的名字
我是台灣人,這是我愛台灣的方式。



你呢? 你有是怎麼想的?歡迎在下方留言

我是凱文馬拉穆,我們下次見。


avatar-img
凱文馬拉穆の 雪橇犬星球
32.7K會員
444內容數
本專題將探討科技在投資領域的應用。我們將介紹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和自動化投資工具,並解釋如何利用這些技術來優化投資策略和增加投資回報。透過了解智能投資的趨勢和方法,讀者可以更加精準地進行投資決策,提升投資效率和成果。我們也會介紹不同的投資工具和策略,解釋風險與回報的關係,並提供基本的投資原則和技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探索現代男性在教育、職場和家庭中的困境:為何男孩學業落後?男性薪資停滯、父親角色淡化背後的原因是什麼?這篇文章從男性視角剖析女性進步對社會的影響,強調真正的性別平等不僅是女性的解放,也包括幫助男性適應新時代。透過數據和解決方案,帶你深入理解這場時代變遷中的性別挑戰。
華人喪禮中,長孫與大孫誰該捧靈位常引發疑問。本文釐清長孫(長子之子)與大孫(輩分最大孫子)的差異,並說明在閩南、客家地區,大孫因傳統文化(尊長重於嫡系、兄友弟恭)及家族治理模式,有時地位比長孫重要,捧靈位也可能由大孫擔任。最終,選擇誰捧靈位需考慮家族傳統、地區習俗及實際情況,並提前溝通避免爭執。
推薦為iPhone 16 Pro換上Simmpo S60抗藍光護眼保護貼,讓你的眼睛在長時間使用手機後依然舒適。該保護貼通過德國萊因BLR標準認證,過濾超過60%的有害藍光,保持顏色準確且穿透率高。簡易安裝教學、防呆設計更添便利,是視力保護的理想選擇。
探索現代男性在教育、職場和家庭中的困境:為何男孩學業落後?男性薪資停滯、父親角色淡化背後的原因是什麼?這篇文章從男性視角剖析女性進步對社會的影響,強調真正的性別平等不僅是女性的解放,也包括幫助男性適應新時代。透過數據和解決方案,帶你深入理解這場時代變遷中的性別挑戰。
華人喪禮中,長孫與大孫誰該捧靈位常引發疑問。本文釐清長孫(長子之子)與大孫(輩分最大孫子)的差異,並說明在閩南、客家地區,大孫因傳統文化(尊長重於嫡系、兄友弟恭)及家族治理模式,有時地位比長孫重要,捧靈位也可能由大孫擔任。最終,選擇誰捧靈位需考慮家族傳統、地區習俗及實際情況,並提前溝通避免爭執。
推薦為iPhone 16 Pro換上Simmpo S60抗藍光護眼保護貼,讓你的眼睛在長時間使用手機後依然舒適。該保護貼通過德國萊因BLR標準認證,過濾超過60%的有害藍光,保持顏色準確且穿透率高。簡易安裝教學、防呆設計更添便利,是視力保護的理想選擇。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的關稅政策,掀起全球市場波瀾。川普究竟是瘋人或是談判高手?從這場關稅攻防戰看來,川普許多看似衝動的決策,其實背後蘊藏著深厚的心理策略。而馬斯克的作風,正好呼應川普這種「不按牌理出牌」卻依然成功的作風。從心理學與書本出發,我們不僅能看見政策背後的算計,更能讀懂權力場上的人性風景。
近期市場話題,除了美國川普政府發動全球「對等關稅」戰的利空因素外,另外就是傳聞川普的當務之急,是要解決美國國債“債台高築”的狀況,而這“燙手山芋”便是自2020年新冠疫情以來,前美國總統拜登政府的大量舉債;目前美國聯邦公共債務為36兆美元,佔GDP比重來到121%。這很危險嗎?
含 AI 應用內容
#關稅戰#國債#降息
作為一個老派投資人,其實對於給投資建議這件事,一直感到戒慎恐懼,甚至能不做就不做 我知道要是我在那叫進台G店甚至長榮,粉絲可以漲得更快,但一來我就不靠這個吃飯齁,二來更讓我顧慮的是高喊叫進一檔股票,對我來說是有責任的 坦白說人性就是這樣,喊對理所當然....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的關稅政策,掀起全球市場波瀾。川普究竟是瘋人或是談判高手?從這場關稅攻防戰看來,川普許多看似衝動的決策,其實背後蘊藏著深厚的心理策略。而馬斯克的作風,正好呼應川普這種「不按牌理出牌」卻依然成功的作風。從心理學與書本出發,我們不僅能看見政策背後的算計,更能讀懂權力場上的人性風景。
近期市場話題,除了美國川普政府發動全球「對等關稅」戰的利空因素外,另外就是傳聞川普的當務之急,是要解決美國國債“債台高築”的狀況,而這“燙手山芋”便是自2020年新冠疫情以來,前美國總統拜登政府的大量舉債;目前美國聯邦公共債務為36兆美元,佔GDP比重來到121%。這很危險嗎?
含 AI 應用內容
#關稅戰#國債#降息
作為一個老派投資人,其實對於給投資建議這件事,一直感到戒慎恐懼,甚至能不做就不做 我知道要是我在那叫進台G店甚至長榮,粉絲可以漲得更快,但一來我就不靠這個吃飯齁,二來更讓我顧慮的是高喊叫進一檔股票,對我來說是有責任的 坦白說人性就是這樣,喊對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