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隻雪橇公犬寫什麼「Queen 方格女王」?
因為,我們也想為女性而寫
這個世代,女性的進步不僅是自身的勝利,也深刻影響了身邊的男性。這篇文章看似聚焦現代男性的困境,但我卻認為與女性經驗是緊密相連的。當女性在教育中領先、在職場上崛起、在家庭中獨立,傳統的男性角色被重新定義,許多男性因此感到迷失。
這種現象並非女權的「壓迫」,而是性別平等進程中的必然波動。透過探討男性在教育、職場和家庭中的挑戰,我們得以從另一個角度理解女性的成就如何重塑社會,並反思性別議題的複雜性。
半夜寫下這篇文章,是為了獻給那些在時代變遷中堅韌前行的女性,也為了提醒我們:真正的平等,不僅是女性的解放,也包括幫助男性找到新的定位。
唯有看見彼此的掙扎,才能共同書寫屬於「她」與「他」的完整故事。

為什麼越來越多男性覺得自己被忽視?
近年來,性別議題討論熱度不減,女性權益的提升成為焦點。
然而,一些男性開始反擊,認為「女權過頭,導致男生一直被壓迫」。
這種說法真的有理嗎?
美國社會學家 Richard Reeves 在2022年《Of Boys and Men》一書中提到,現代男性正面臨嚴峻挑戰,但這並非女權主義的「壓迫」所致,而是教育、經濟和家庭結構的巨大改變,讓許多男性難以適應。
本文將深入剖析這三大困境,並提出可行的解決之道。
一、教育:男孩學業為何落後?我們能做什麼?
「教育不該是一場性別的競賽,而是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節奏的舞台。」

在課堂上,男孩似乎總是比女孩慢半拍。
從閱讀到數學,女生的成績逐漸拉開差距,男孩則在教育體系中掙扎。研究顯示,男孩的大腦發育較晚,現行教育模式並不適合他們的學習節奏。這不僅影響了男孩的學業表現,也讓他們在自信和未來發展上處於劣勢。
為什麼男孩在學校裡愈來愈吃力?
我們該如何調整教育方式,讓他們重拾學習的信心?在這之前我們要先看看科學研究的事實。
1. 女生成績全面超越男生
過去,大家常認為男生擅長數學、女生擅長語言,但數據卻揭示了不同的現實:女生在學業上的表現已全面領先。
- 美國全國教育進步測驗數據顯示:
- 小學四年級,女生的閱讀能力比男生高 6%,到八年級差距擴大到 11%。
- 數學方面,男生在四年級領先女生 6%,但到八年級優勢縮減至 1%。
- 美國高中生中,成績最差的學生有 64% 是男生,而成績最好的學生有 66% 是女生。
- 高等教育的性別差距越來越大:
- 自 1982 年起,美國大學畢業的女性人數超越男性。
- 2019 年,美國 25-34 歲族群中,女性大學畢業比例比男性高 15%。
- 在 OECD 國家,平均 52% 的女性擁有大學學歷,男性卻只有 39%。
2. 男孩的學習模式與教育制度不合拍
研究指出,男孩的大腦發育比女孩慢 1-2 年,尤其在決策、情緒管理和語言能力上。這使得現行教育模式對男孩更具挑戰,也容易讓他們失去學習動力。
✅ 解決方案:讓教育更貼近男孩需求
- 「紅衫計畫」(Redshirt Program):讓男孩晚一年入學,等大腦發育更成熟後再開始學習。
- 增加男性教師:尤其在語文和社會科學領域,讓男孩有更多男性榜樣,提升學習興趣。
- 發展技術高中:設立 1,000 所技術學校,提供技能導向的學習選擇。
二、職場:薪資停滯、機會減少,男性怎麼愈來愈難混?
「當經濟的浪潮退去,男性的職場困境才真正浮出水面。」

過去,男性被視為家庭的經濟支柱,但如今這一角色正在動搖。
隨著自動化和全球化的衝擊,男性傳統擅長的製造業和技術崗位大量消失,薪資停滯不前,甚至下滑。
與此同時,女性在職場上的表現卻越來越亮眼,薪資和就業率持續上升。這種反差讓許多男性感到焦慮和無力,彷彿在職場上「愈來愈難混」。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現象?男性又該如何應對?
1. 半世紀以來,男性薪資幾乎沒成長
- 美國男性勞工的時薪中位數從 1970 年代後停滯,甚至下滑。
- 同樣工作年資,1983 年進入職場的男性,整個職涯收入比 1967 年的男性少 10%。
- 反觀女性,晚入職場者的薪資比早期女性多賺 33%。
2. 就業率下降,男性勞工陷入困境
- 1970 年,美國男性就業率為 77.3%,到 2020 年降至 66.8%,下跌 10.5%。
- 同期間,女性就業率從 41.1% 成長到 55.8%,上升 14.7%。
3. 產業變遷對男性衝擊更大
男性過去多從事 STEM(科技、工程、製造、數學)產業,但這些領域因自動化和全球化影響,工作機會大幅縮減。女性則多投入 HEAL(健康、教育、行政、文學)產業,這類工作更依賴人際互動,不易被 AI 或機器取代。
✅ 解決方案:幫助男性適應職場新趨勢
- 鼓勵進入 HEAL 產業:政府提供補助和培訓,增加男性在醫療、教育等領域的比例。
- 擴大學徒制度:提供 100 萬個學徒機會,讓年輕男性獲得技術培訓與職場經驗。
三、家庭:父親角色淡化,男人變得「可有可無」?
「在家庭的劇本裡,父親不該只是個可有可無的配角。」

在現代家庭中,父親的角色正逐漸被邊緣化。
越來越多的女性能夠獨立養家育兒,未婚生子的比例也在攀升,這讓傳統的「父親」形象變得模糊。許多男性發現,自己在家庭中的存在感越來越低,甚至被視為「可有可無」。
這種現象不僅影響男性的心理健康和社會地位,也對孩子的成長和家庭穩定帶來挑戰。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又該如何重新定義父親的角色?
1. 現代女性能獨立養家育兒
- 在美國,1/3 的已婚女性是家中經濟支柱,40% 的家庭主要收入來自女性。
- 40% 的美國新生兒由未婚母親生下,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模式已不復存在。
2. 「婚育脫鉤」讓男性角色邊緣化
女性越來越能獨立養育孩子,部分男性因此被家庭排除在外,父親的角色變得「可有可無」。研究顯示,未婚男性的健康、人際關係和職涯發展普遍不如已婚男性,但這問題卻鮮少被關注。
✅ 解決方案:重新定義父親角色
- 推動平等育嬰假:父母各享有 6 個月帶薪育嬰假,讓父親更參與孩子的成長。
- 保障未婚父親權益:改善法律制度,確保他們不只是「生物父親」,也能在孩子生活中發揮作用。
四、結語:男性困境不是女權的錯,而是時代變遷的挑戰
Richard Reeves 指出,進步派常否認男性困境,保守派則將責任推給女權,這兩種極端看法都無助於解決問題。男性困境的根源其實是社會與經濟結構的轉變。
我們需要透過教育改革、職場轉型和家庭制度調整,幫助男性適應新時代,而不是讓性別對立加劇。
你怎麼看?現代男性的困境該如何解?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我是凱文馬拉穆,我下次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