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台北市區最喧鬧與最靜謐交會的地方——大安森林公園,我帶領了「鳩察隊」的第一次出發,也是一場從感官到情感,從都市到自然的走讀實踐。這是由女書店與大安婦女支持培力中心共同舉辦的活動,從籌備、觀察、拍照、參與在地導覽、設計圖卡到實際帶領,這場路徑彷彿是一條我與過去自己相遇的軌跡。 今天,我想記錄下這段「與羽葉相繫」的經驗
大安婦女支持培力中心及女書店共同承辦的活動宣傳圖
活動一開始,我邀請大家抽一張彩虹卡,作為今天走進自然的通行之鑰。這些顏色,有些人抽到紅色的行動力,有人抽到綠色的療癒,而我自己抽到的是靛藍——代表眉心輪的直覺與洞察。
這場走讀不只是走路,而是一次次打開感官的練習。
在引導大家進入林蔭小路前,我邀請大家靜下來,感受邊緣的車流聲與體感變化, 我們在遇見五色鳥時,停下腳步,拍照,並依彩虹卡的顏色分組,從視覺進入小組對話,也打開了與彼此的連結。
女書店拍攝照片
這場走讀使用我所設計的都市鳥類課程,幾年前請朋友畫的鳩鴿圖卡與環境卡,終於第一次登場,讓大家抽取自己所屬的一種鳩鴿科鳥類,有人抽到金背鳩、有的抽到紅鳩,我請大家先與同類相認,再與異類對話,從辨識到感知,從分類到連結。
到了生態池,我們遇見了黑冠麻鷺,也觀察夜鷺、小白鷺、黃頭鷺的族群分布,我請大家猜想照片上的鷺鷥會說什麼,讓大家模仿鳥叫聲、寫下一句對話。我們談的不只是知識,而是練習與動物溝通的方式:模仿、共感、推測,都是理解非人語言的一部分。
女書店拍攝照片
我們繼續前往螢火蟲復育區,我倒水示範透水鋪面如何吸納雨水,讓大家理解生態工法、空心橋、生物棲地與都市韌性的關係。
我也提問:
在這條多物種共享的步道中,我們怎麼與鳥類、青蛙、螢火蟲、蝴蝶共存?
在經過舞台區時,我則是提問:你多久沒有看表演了呢? 如果你能上台表演,你會想要表演什麼? 給誰看?
走到野百合區,我擺放了跟這次走讀相關的幾本書,讓大家自由翻閱、拍照、朗讀,這些文字不只喚起共鳴,也成為與都市與自然對話的一種方式。
最後,我們沿著起伏的步道回到原點。
一邊走,我一邊幫大家回顧今天的旅程,提醒大家用不同的角度去觀看,並再次遇見出發時的五色鳥,牠依然努力著、安靜著、沒有人注意牠——我們卻記得了牠的身影。
我們回到捷運站的戶外廣場,請大家可以再次抽取另一副卡片《療心卡》,並自由創作自己的「心情描繪」。
有的人畫下遇見的鳥,有人寫下自己走進自然的感受, 我在旁邊喝水、看著大家在野餐墊上創作。一種溫柔的、無需指引的教學空間,就這樣自然而然地發生。
最讓我感動的是,我的研究所學妹參加後說:「最近身體不好,但今天的走讀,好像讓我重新被注入了能量。」也有學員說:「這場走讀很不一樣,很像正念,尤其是一邊走,你一邊提醒我們感受。」
再次感謝女書店的邀請與肯定,也想對自己說聲謝謝,願意相信這條林蔭小路的意義,並一步一步走下去。
走讀前,我抽到的彩虹卡是:「我的想法會迴向到我身上而成為經驗。」那一刻我感受到強烈的共鳴——原來,我所關心的都市生態與動物議題,真的可以用一種溫柔而深刻的方式,進入教育場域,而我,就是那個願意啟動這種方式的人。
謝謝大家最後的心情創作與回饋,原來,一條林蔭小路,真的可以走進心裡。
我們下次再一起出發。
女書店活動紀實貼文:點此閱讀
「鳩察隊」這套課程的靈感,來自曾在恆毅中學未能救回的一隻紅鳩。那段無能為力的經驗,後來成為我設計『鳩察隊』時最深刻的起點。
沒想到在準備這次走讀期間,因為黃頭鷺的救援事件,讓那一連串關於都市鳥類、觀察、遺憾與回應的記憶,再度被喚醒,也因此,「鳩察隊」這套課程終於第一次被正式使用於現場教學。
這是一段跨越好幾年的回憶,謝謝這場走讀成就了這樣的實踐,也終於為那段心裡深處的遺憾,畫下了一個溫柔的圓,心中充滿著滿滿滿滿的感謝。
黃頭鷺事件連結:牠留下的問題:我們準備好與都市動物共處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