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4千個禮拜》叛逆的新時代時間管理之術 -下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人生4千個禮拜》下篇

面對有限性

闡明了「想要在有限的人生中,實現無限的可能」這個想法的謬誤之後,針對現代人類的困局,作者 Oliver 提出了一個簡單直白卻知易行難的解方——面對有限性(Facing Finitude)。 這裡說的有限性,不只是時間的有限性,也包括我們身而為人每一個個體的有限性。

作者指出我們生活中的各種困擾,都來自於不願面對自身的有限性。如無聊的感覺為什麼這麼惱人、為什麼我們難以抗拒數位產品或社群網站的誘惑等等,全來自於對有限性的逃避。無聊之所以難耐,正是因為它逼迫著我們面對不願面對的局限(我現在別無選擇必須待在這裡做這件事/我不想在這裡但我走不了),數位產品和社群網站並不是我們分心的主因,它們只是在我們因被迫面對有限性而感到焦躁不適時,提供了一個便利的出口。透過滑不完的文章圖片和影片,我們彷彿突破了自身的有限,進入了無邊無際的世外桃源,而當然,這只是迷醉心神的假象,飲鴆止渴罷了。

敘說完這些大家不願面對的真相還不夠,作者在結尾之前又拋下一記重錘——Cosmic Insignificance Therapy,中文譯為「滄海一粟療法」:你這一生,用你有限的能力和有限的時間做了什麼,宇宙壓根兒不在乎。呼籲大家放下「自我中心偏誤」(egicentricity bias)不用過分糾結這一生是否轟轟烈烈或成就了什麼足以名垂青史的豐功偉業,因為,說真的,除了你自己,別人真的不在乎你做了什麼,這個世界也一樣。”The Universe Doesn’t Give a Flying Fuck About You” 乍聽很殘酷,卻是鐵錚錚的事實。

我們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或是以人類為中心來理解這個世界,然而,如果把鏡頭拉遠,你會發現在地球 46 億年的發展史上,人類只佔了超級小一部分,如果從西元算起,也不過是 20 位百歲人瑞接起來的長度,中華文化號稱五千年,也不過是 50 位老爺爺老奶奶,從蘇美文化算起頂多也就 60 位,完全是一個會議室或是一個後院趴踢可以從容容納的規模,而有幸降生為人的你我,是此刻地球上人類的 82 億分之一。說真的,現在問你美國第十任總統是誰、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哪位,你八成答不上來,甚至有可能Google search 之後看著那個人名依然非常陌生,對這號人物是誰毫無頭緒。身為平凡老百姓的我們,又何苦妄想自己要成就什麼而留名千秋萬代?Face it, be real, you are just an insignificant being.

身為時間有限,能力也有限的渺小人類,我們能做的是什麼呢?

破除一層層認知偏誤之後,作者不是要我們消沉喪志,相反地,是要藉由認清事實,看清能力所及的範圍,面對自己的有限,有意識地負起責任,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decide 的拉丁文字根是 decidere,意思是 to cut off,我們在做出一個選擇的時候,意味著拋棄了其他的可能性,而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個接著一個的選擇所堆砌出的結果。作者苦口婆心地呼籲大家直面身為一個平凡人,短短一生僅僅數千個禮拜的客觀條件限制,目的是讓我們能從不切實際的奢求和妄念中清醒過來,拋下社會期待的框架、走出世俗迷思的困局,徹底放下對自己的不切實際的期待,睜開眼看清楚,這短短的一生,對自己真正重要的是什麼,想要怎麼過,如何做出遵從本心的選擇。

艾森豪總統提出的 The Quadrant of Urgent Important Matrix 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在沒有覺察的情況下,佔用我們最多時間的,往往是 Urgent but Not Important 和 Non-Urgent and Not Important 這兩個象限的瑣事雜務,而最容易被我們忽視或無止盡推遲的,就是 Improtant yet Non-urgent 的象限,然而,生命中各種喜悅的來源、對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至關重要的事物,好巧不巧正是落在這裡。

我很喜歡 David Brook 的一句話 “Instead of working on your resume, you should work on your eulogy,” 當你猶豫不知道該加班趕專案還是趕回家給孩子講睡前故事,想想這句話,或許能幫助你釐清事情的優先順序。即便你是叱吒商場的老董或是位高權重的官員,那些名望財富與權勢,在死亡之前毫無意義,死後更是迅速埋沒於歷史洪流中。名人逝世的消息即便霸佔幾天頭條,輿論媒體蹭幾番熱度輪流唏噓,幾個月後也就無人問津。當你離世之後,你所愛的、所在乎的人如何記得你,你是否是個知心的朋友、被深愛的伴侶、為孩子留下溫暖記憶的父母、或是有幸在生命交會的時刻成為為某人點亮黑暗的光,或許,才是值得傾注生命的場域。

Oliver Burkeman 這本書,兩年前第一次讀的時候覺得耳目一新,醍醐灌頂!瞬間將我從無盡的知識焦慮中解放出來,兩年後重讀這本,深深覺得...這根本是一本入世修行的禪學之書(笑)。本書第一部份在論述時間的有限性和人們對時間的錯誤理解,第二部分在強調人類能力之有限以及妄圖掌控一切的荒謬,總的來說,核心思想不外是接受與放下。

雖然道理說穿了並不新,莊子在千年前早已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老子在道德經中也說了,「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知道自己的有限與不足,是件好事,無法覺察自己的限制,才是真正的危險。事實上,讀到書末的時候,我深深感覺到 Oliver Burkeman 的觀點和阿德勒心理學的論述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透過對自身侷限的徹底覺察,而從中長出力量。正如《生活裡,遇見阿德勒的溫柔》中提到的:人們總有個迷思,認為接納了自己的不足、接受自己能力有限,是一種躺平的自我放縱,是不求上進的擺爛,然而,接納不完美的勇氣和追求進步的動力其實並不衝突。正因為接納了,允許了,理解了,才能看清前路,將無力化為動力,在困局中找到破口,往內心真正渴望的方向前進。

資訊過曝的現代,誰不知道要「活在當下」、要「愛自己」、要 “prioritize your needs“、 “be true to yourself”,這些 slogan 已經充斥在各種廣告、印刷品、日記本、療癒小品,簡直要變成現代 cliche 了,但作者用當代的語彙和犀利幽默的筆法翻來覆去細細檢討:這些顯而易見的道理,你知我知,卻為什麼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很多朋友讀這本書的時候感覺非常不舒適,有些人覺得觀念難以接受、和幾十年的生活經驗及價值觀多有衝突,有些人覺得論述跳躍、引言太多讀起來很累、有人覺得作者囉嗦...大家有感和無感的部分差異非常大,實在很有趣~ 薄薄一本兩百多頁的書,能夠引發這麼多元的反應和觸動,我覺得正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

書中有非常多有趣的實驗和小故事,比如花三小時凝視一幅畫的體驗、西瓜直播事件、看起來像螢幕保護程式的極光等等,還有許多礙於篇幅塞不進來和大家分享的挑戰性觀念,比如「拖延」、比如「將就」、比如 “Joy Of Missing Out”、比如「放棄希望」等等,討論下去真的寫不完。如果你是超級實用派的讀者,作者也在附錄中提供了他的新時代時間管理十個小技巧。不過我覺得有意思的是,作者將這些小技巧放在「附錄」而不是書籍本文(笑),意味著,相對於本書的中心思想這些小技巧只是枝微末節,順帶分享一下罷了,「左手只是輔助」重點還是在觀念的釐清和心態調整。真心推薦大家把這本書找來讀一讀,非常有意思的一本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寶貝今天讀書了嗎
0會員
10內容數
每次閱讀,都是一場靈魂的相遇~ 同一本書,在每個人眼裡都是不同的風景 💗
2025/04/21
Orca In the vast ocean of your spirit, the Orca emerges as your guiding animal, a beacon of beauty and strength amidst the swirling currents of life.
2025/04/21
Orca In the vast ocean of your spirit, the Orca emerges as your guiding animal, a beacon of beauty and strength amidst the swirling currents of life.
2025/04/21
《海洋之歌》Song of the Sea(下) #songofthesea #海洋之歌 接下來我想要談談本片觸動我最深的反派角色——貓頭鷹女巫 Macha。她不是某個單一神祇或妖靈的簡單翻版,而是匯聚了多條神話的支脈而呈現出的一個既熟悉又獨特的形象。Macha 的神話背景淵源多元且複雜,擁
Thumbnail
2025/04/21
《海洋之歌》Song of the Sea(下) #songofthesea #海洋之歌 接下來我想要談談本片觸動我最深的反派角色——貓頭鷹女巫 Macha。她不是某個單一神祇或妖靈的簡單翻版,而是匯聚了多條神話的支脈而呈現出的一個既熟悉又獨特的形象。Macha 的神話背景淵源多元且複雜,擁
Thumbnail
2025/04/20
今天分享的不是書,是週末看的一部觸動極深的動畫電影 浪花下的古老秘密:《#海洋之歌》Song of the Sea #songofthesea 《海洋之歌》(Song of the Sea) 宛如一座被時間遺忘的島嶼,靜靜散發著獨特而迷人的光暈。像是推開了一扇窗,引領我們窺見愛爾蘭那片霧氣氤氳
Thumbnail
2025/04/20
今天分享的不是書,是週末看的一部觸動極深的動畫電影 浪花下的古老秘密:《#海洋之歌》Song of the Sea #songofthesea 《海洋之歌》(Song of the Sea) 宛如一座被時間遺忘的島嶼,靜靜散發著獨特而迷人的光暈。像是推開了一扇窗,引領我們窺見愛爾蘭那片霧氣氤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一條材質再好的皮筋再有彈力,它的極限就在那,超出就會斷裂,所以人在累積過量超出極限後絕大多數也只是崩潰而非進化,而在真正認清時間有限後,你才能開始學會選擇哪些是重要必需先完成,提高真正有意義的生產力。
Thumbnail
一條材質再好的皮筋再有彈力,它的極限就在那,超出就會斷裂,所以人在累積過量超出極限後絕大多數也只是崩潰而非進化,而在真正認清時間有限後,你才能開始學會選擇哪些是重要必需先完成,提高真正有意義的生產力。
Thumbnail
   人生四千個禮拜這本書,是在講述時間管理的問題。不過,與一般這類型的書籍不同之處在於,它更強調從目的性去調整個人使用時間的觀念。換言之,如果是拼命的要從有限的時間裡去塞進最多的事物,那樣是徒勞無功的,因為事情是做也做不完的。這樣說來,這道理就跟的斷捨離或是怦然心動的整理魔法類似的概念。唯
Thumbnail
   人生四千個禮拜這本書,是在講述時間管理的問題。不過,與一般這類型的書籍不同之處在於,它更強調從目的性去調整個人使用時間的觀念。換言之,如果是拼命的要從有限的時間裡去塞進最多的事物,那樣是徒勞無功的,因為事情是做也做不完的。這樣說來,這道理就跟的斷捨離或是怦然心動的整理魔法類似的概念。唯
Thumbnail
奧利佛.柏克曼(Oliver Burkeman)的《人生4千個禮拜》深入探討時間管理和人生意義。書名中的「4千個禮拜」象徵一個人若能活到80歲,將擁有約4千個禮拜的時間。柏克曼的《人生4千個禮拜》吸引了我,因為它不僅提供了重新審視時間的方式,更讓我反思生活的真正意義。
Thumbnail
奧利佛.柏克曼(Oliver Burkeman)的《人生4千個禮拜》深入探討時間管理和人生意義。書名中的「4千個禮拜」象徵一個人若能活到80歲,將擁有約4千個禮拜的時間。柏克曼的《人生4千個禮拜》吸引了我,因為它不僅提供了重新審視時間的方式,更讓我反思生活的真正意義。
Thumbnail
不要心算 猜猜看 一般人可以活多久? 假設可以活到八十歲,大約有4千個禮拜。當下有心驚了一下,心想有那麼少嗎?再算一下自己大概還剩幾個禮拜,心臟又抽搐了一大下。 《人生4千個禮拜》,光從書名看,我以為是告訴我們人生時間有限,我們應該要學會如何更好地掌控時間,但事實上剛好相反。作者奧利佛.柏克
Thumbnail
不要心算 猜猜看 一般人可以活多久? 假設可以活到八十歲,大約有4千個禮拜。當下有心驚了一下,心想有那麼少嗎?再算一下自己大概還剩幾個禮拜,心臟又抽搐了一大下。 《人生4千個禮拜》,光從書名看,我以為是告訴我們人生時間有限,我們應該要學會如何更好地掌控時間,但事實上剛好相反。作者奧利佛.柏克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衛報》專欄作家 奧利佛.柏克曼 Oliver Burkeman,他在這書中結合了哲學家、心理學家、心靈導師的見解,呈現時間觀與時間管理指南,教導讀者如何透過接受人類生命的有限性,建立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書中假設人的一生活到80歲,這80年間大約是四千個禮拜,並提出許多有關於時間的建議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衛報》專欄作家 奧利佛.柏克曼 Oliver Burkeman,他在這書中結合了哲學家、心理學家、心靈導師的見解,呈現時間觀與時間管理指南,教導讀者如何透過接受人類生命的有限性,建立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書中假設人的一生活到80歲,這80年間大約是四千個禮拜,並提出許多有關於時間的建議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衛報》專欄作家 奧利佛.柏克曼 Oliver Burkeman,選取書中一些內容,並寫出我的感想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衛報》專欄作家 奧利佛.柏克曼 Oliver Burkeman,選取書中一些內容,並寫出我的感想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衛報》專欄作家 奧利佛.柏克曼 Oliver Burkeman,他在這書中結合了哲學家、心理學家、心靈導師的見解,呈現時間觀與時間管理指南,教導讀者如何透過接受人類生命的有限性,建立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書中假設人的一生活到80歲,這80年間大約是四千個禮拜,並提出許多有關於時間的建議,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衛報》專欄作家 奧利佛.柏克曼 Oliver Burkeman,他在這書中結合了哲學家、心理學家、心靈導師的見解,呈現時間觀與時間管理指南,教導讀者如何透過接受人類生命的有限性,建立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書中假設人的一生活到80歲,這80年間大約是四千個禮拜,並提出許多有關於時間的建議,
Thumbnail
一生不過就是4,000個星期,要以「時間有限」的心態去思考,而不是妄想把各種事務都一股腦塞進自己的時程表裡。如果我們不深思自己的時間該用在哪些對自己人生有意義的事情上,那麼待完成的工作就會像是終點線不斷向後退的跑道般怎麼樣都跑不完,待辦夾也會如同薛西弗斯的巨石般不斷滾落,最後不免焦慮與失落的結果。
Thumbnail
一生不過就是4,000個星期,要以「時間有限」的心態去思考,而不是妄想把各種事務都一股腦塞進自己的時程表裡。如果我們不深思自己的時間該用在哪些對自己人生有意義的事情上,那麼待完成的工作就會像是終點線不斷向後退的跑道般怎麼樣都跑不完,待辦夾也會如同薛西弗斯的巨石般不斷滾落,最後不免焦慮與失落的結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