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可得性捷思法?
可得性捷思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 是指人們在判斷某件事情的可能性、頻率或重要性時,會根據自己腦中容易想起的例子來做判斷。
換句話說:
「你越容易想到的事情,你就越覺得它常發生。」
即使實際上,它可能非常罕見。
🔍 舉個生活中的例子
- 你看新聞看到滿滿的墜機事故,會開始害怕坐飛機。
→ 但實際上,飛機遠比開車安全。 - 電影裡經常演出離婚、外遇或謀殺案,你就會覺得現實中這種事很常發生。
- 疫情期間你一直刷到染疫新聞,就覺得「身邊到處都是確診者」,即使統計數據告訴你風險已經降低。
這種「印象深刻就覺得常見」的心理傾向,就是可得性捷思法在作祟。
🎯 這種捷思法怎麼影響我們?
情境偏誤結果📰 媒體渲染因為犯罪新聞多,覺得「社會越來越亂」💔 人際經驗交往幾次都被劈腿,就覺得「男人/女人沒一個好」💼 創業風潮網路上都是成功創業故事,就以為自己也一定可以
這些都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太容易相信記憶,而不是數據與事實。
🧪 心理學研究怎麼說?
這個概念最早由心理學家 Daniel Kahneman 和 Amos Tversky 在 1970 年代提出。他們發現:
- 當人們被問到「英文字母K開頭的單字多,還是第三個字母是K的單字多?」
→ 多數人回答「開頭是K的單字多」,因為那類詞更容易想起來。實際上是錯的。
這證實了:
人類不是依據統計,而是依據「想得出來的東西」來下判斷。
🤯 可得性捷思法的成因
- 情緒強度高的經驗容易留下記憶
→ 像創傷、恐懼、快樂等經歷,會變成判斷的主觀依據。 - 媒體曝光頻率高的事件變成「假象現實」
→ 看多了就覺得「這是真的常見」。 - 認知節能模式啟動
→ 大腦喜歡走捷徑,「想到=代表常見」,省力又快速,但不見得正確。
⚠️ 這會造成什麼問題?
- ❌ 誤判風險
→ 像高估自然災害、疾病、恐攻等發生機率。 - ❌ 過度恐懼或自信
→ 根據少數例子而情緒化反應。 - ❌ 決策錯誤
→ 投資時因朋友中某人賺錢就以為那個方法很穩。 - ❌ 以偏概全、貼標籤
→ 幾次壞經驗讓人產生錯誤刻板印象。
🛡 如何避免可得性捷思法的影響?
- 停下來問:「這只是我想得到,還是真的是常見?」
→ 訓練自己質疑「印象=事實」的想法。 - 查找客觀資料,而非只靠直覺記憶
→ 用數據驗證你的印象。 - 有意識地限制媒體與社群資訊攝取量
→ 了解資訊泡泡會強化錯誤印象。 - 接觸多元經驗與觀點
→ 打破偏見與記憶單一化的陷阱。
💬 一句話總結:
「你越容易想起什麼,越可能被它誤導。」
可得性捷思法不是壞東西,它幫助我們快速判斷,但也容易讓我們低估或高估風險、誤解世界。
真正的聰明不是「記得什麼」,而是知道該怎麼看待你記得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