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越趨清楚不是為了證明,而是能夠分辨什麼是自己的真實;什麼是別人的真實。
- 《 是時間在煮我吧 》 張西

在喧囂又忙碌的生活中,我們常常被複雜的事物所困擾,讓人難以分辨到底什麼是真正屬於自己的,什麼又是被他人強加的期待與角色。
每天的忙碌中,我們似乎都在追求某種所謂的「成功」,然而,這份成功的標準常常來自外界的評價與他人的期待。生活的各種選擇變得雜亂無章,甚至使人忘了最初的自我,深深迷失在他人眼中的「我」裡。
我想起去年六月時,一位朋友問我 :「 Emma,是什麼樣的契機讓妳決定這樣一年的生活 ?」
我那時沒有很好的答案,因為一切都還在摸索中,有些心情還在沉澱,有些思緒還在落地。我只能清楚明白,那段長達 453 天獨處的時刻,我終於做到自己接住了自己,卻也僅止於此。我還沒有辦法處理那高空墜下後的心有餘悸,遑論那些死裡逃生後萬馬奔騰的思緒。因此,當我能夠靜下心來,認真思考這一段旅程之於我的意義時,我發現,「清晰」是我在這一段旅程中其中一項收穫。
清晰就像是一面鏡子,照見我心底最真實的渴望。當我將心中所想付諸筆端,便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情緒與需求。而旅程中真實的紀錄與寫作的過程,不僅是語言的組織,更是一種自我的探索與反思,幫助我分辨何者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何者是我被迫背負的枷鎖。
而生活中的每一個選擇,來自於凜然的自知;每一個決定,意味著我對自己真實情感的尊重。正因如此,在面對他人的期許與判斷時,我的心中不再怯懦,因為我懂得如何劃清界限,堅定自己的立場。這份清晰讓我更加認識自己,也讓周圍的人更容易理解我。
在這樣的過程中,我也逐漸意識到,涇渭分明的清晰並不意味著侷限自己,而是打開了通往理解別人的大門。當我知道自己的真實後,便能更公平地對待他人的真實。這讓我在與人的互動中,能夠去更深刻地理解他人的觀點與情感,並形成更真誠的連結。
而今天在我打算讀張西的《 是時間在煮我吧 》,封面的這一排「活得越趨清楚不是為了證明,而是能夠分辨什麼是自己的真實;什麼是別人的真實」的字句,正好不偏不倚的打中我想表達的其中之一,所以這篇金句日常就這樣落筆了。
這 453 天的浪遊我還收穫了 :
- 自我認識的深化:
在追求清晰的過程中,我們會更加深入地探索內心,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使自己能更有自信地面對生活的挑戰。 - 尊重他人獨立性:
認識到他人的真實與自己的真實不同,讓我們能學會尊重別人的選擇和生活方式,而不容易對他人產生偏見或批評。 - 情感的健康管理:
清晰地辨識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能幫助我們在面對人際關係時,做出更健康的反應與決策,避免不必要的情感糾結。 - 抉擇的明智性:
當我們能分辨誰是自己,誰是他人,就能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選擇,不會受外界的影響而迷失方向。 - 建立真誠的溝通:
對自我與他人真實的理解,促進開放而真誠的對話,讓我們能在交流中建構更深厚的信任和合作關係。
在喧鬧的生活中,我們常常容易迷失自我,但只有當我們勇敢面對內心的渴望,才能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道路。最終,活得越趨清楚,不僅讓我們認識自己,也讓我們學會尊重他人,開啟更深刻的連結與理解。在這段旅程中,我逐漸找到了自我,也找到了從新面對生活挑戰的力量。
2025 /04 / 20 Ligang time 23:57 ,Emma.
【 寫在最後 】
本來只想寫個大約在一千字內的短文,還是不知不覺多了六百多字的嘮叨,且莫名由金句日常不小心合併了自己的 〔 journey ,diary 〕,於是這篇納入少數的金句日常裡的公開文章之一。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讚、🔖收藏、🤳分享
✍原創不易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或附上原文連結,非常感謝尊重原創。
🫰感謝您的打賞來支持我寫作的動力吧這邊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