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用之學到終身學習: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書?

從無用之學到終身學習: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終身學習》讀後心得

讀書,不再是為了光宗耀祖,也不只是為了溫飽謀生;在這個變動不居的時代,讀書,是一種對自己負責的生存方式; 是一場與無知、混亂、自我懷疑長期搏鬥的修行。


【一字未識的農夫可以餵飽一家,卻撐不起一個時代】

在農耕時代,一位農夫即使目不識丁,只要會看天吃飯、順節氣耕作,照樣能養活一家老小。

那個年代,讀書不是必需品,是特權。

讀書,是為了考試;考試,是為了當官;一旦中舉得第,便衣錦還鄉,從此封筆不讀。

到了工業時代,一位工人只要掌握一項技能,憑藉熟練的雙手與穩定的勞力,也能立足社會。

那時的讀書,是為了學技術;技術,是為了進工廠;而真正的生產力,不在書桌上,而在機台前。

但如今,資訊時代翻湧如潮——

你不懂字,走進超市買不對商品;

你不會查訊息,可能有錢都無法搭車出行;

你不會學習,就會被日新月異的工具淘汰,連翻身的機會都沒有。

從前,讀書是選擇;現在,學習是必要;未來,更新才是本能。


【過去說「無用之學」風骨高,如今卻是識讀者掌世界】

老一輩讀書人常說:「無用之學方為大用。」

他們以讀書陶冶性情,以經典養氣養心。

即便不富貴,也能在詩詞文章中自得其樂,哪怕你財富千萬,他也淡然一笑:「你錢比我多,我情操比你高。」

但風向變了。

今天,知識不再只是情操,而是競爭力;

文化不再只是品味,而是資本;

學問不再是無用,而是讓生活過得更好、讓自己不被社會淘汰的核心力量。

你花一樣的錢去北京故宮,有人可以娓娓道來六百年王朝的興替,指著軍機處說這裡曾出過多少震盪政局的命令;

也有人只能說:「哇,好大的院子,當皇帝真爽。」

一樣的門票,不一樣的眼界。

買的是門票,用的是見識。

前者帶回的是感悟,後者帶回的是自拍。


【三千萬買一間房,差的是文化,不是錢】

知識的價值不在帳面上,而在轉化後的生活品質。

一個有文化的人,把房子布置成溫暖、舒適、充滿美感與功能的空間,牆上掛字畫、燈光柔和、配色有序,每個角落都有情境;

一個沒文化的人,裝修全靠裝潢公司亂配色,沙發與牆面撞色刺眼,最後花了三千萬,家裡像個倉庫。

同樣價錢,前者是生活,後者只是生存。


【學業無成,不是因為你沒畢業,而是...】

過去,我們說「學業有成」,代表學位到手、書讀夠了。

但在當今世界,就算你博士畢業,也不敢輕易說自己學業有成。

因為學問如浪,知識如潮,當你還在消化三年前的資料,世界已經更新了三個版本。

未來不是用「前二十年學的東西」來過完「後六十年的人生」;

老師也不能用自己的過往經驗,去教學生如何面對一個自己都無法預測的未來。


【從立場與感受,走向目標與行動】

羅振宇曾把人分為兩種:

一種人的世界是:立場、感受、意見

另一種人的世界是:目標、方法、行動

前者口水多、結果少,天天爭論你對我錯;

後者安靜前行,解決問題、實現願景。

raw-image

(以前還用簡報繪圖再轉成圖片,現在都用AI直接處理了)

我走過十幾年的轉變,也是在這條路上慢慢前行。

從裝滿腦袋的「價值觀大雜燴」,走向聚焦目標的方法論;

從一腔熱血的意見與感受,走向能夠實踐的行動與改變;

從「我覺得」的世界,過渡到「我能做什麼」的視野。

是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是的,對錯常常隨觀點而變;

但如果能轉換思維,進入「目標→方法→行動」的邏輯,就會發現——

混亂能被整合,焦慮能被消解,人生能被駕馭。


在這個時代,學習不是美德,而是本能。

讀書不是為了表現高尚,而是為了活得不那麼糟糕;

學習不是為了超越他人,而是為了別落後太多;

終身學習不是理念,而是你活在未來社會的基本生存裝備。

我們無法停下世界的腳步,但可以加快我們的認知節奏;

我們無法預測未來的變化,但可以鍛鍊自己的應變能力。

知識的邊界,就是人生的可能。

停止學習的那一刻,不是安穩,而是開始落伍。

(原文發表於 2021.09.13,逐步退出Meta,找方格子當新家,希望這邊能安好)

avatar-img
黃同慶的沙龍
14會員
150內容數
歡迎來到我的空間,我是黃同慶ching: 走在企業管理、人際觀察與各地文化之間,喜歡用一雙觀察的眼睛、一顆好奇的心,記錄生活與理解世界,這裡是我思想的延伸,也是與你交流的空間。 我相信——生活即體驗,分享即連結,希望這個空間,能陪伴你思考、感受與前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黃同慶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人生不同階段,我們在冒險、成就與自我探索之間穿梭。從Robert Michael Fried的三道風,到王國維的人生三境,再到尼采的靈魂三變,這些哲思映照著我們的成長與蛻變。唯有在靜心中紮根,在行走中思索,我們才能真正超越「看似會思考的蘆葦」,成為自由且篤定的自己。
風吹不過晨曦,雨落不盡白晝。 歷史一次次提醒我們,唯有在風雨中做好準備,才能迎接變局。從明末小冰河期到當代疫情,每一次動盪,都是對人心與行動的考驗。 這篇思索,紀錄在變局中自我裝備、悲觀準備、樂觀行動的心路歷程。
在今天的心理劇課程中,我透過賴念華教授的督導,體會「愛互相」「要換位」「思脈絡」「辨目標」四個重要學習。 心理劇不只是演繹,更是一次行動中的療癒旅程,讓個案在具象化的場景中看見自己,觸摸內在,走向改變。這一天,我重新感受到行動、連結與自我蛻變的力量。
在人生不同階段,我們在冒險、成就與自我探索之間穿梭。從Robert Michael Fried的三道風,到王國維的人生三境,再到尼采的靈魂三變,這些哲思映照著我們的成長與蛻變。唯有在靜心中紮根,在行走中思索,我們才能真正超越「看似會思考的蘆葦」,成為自由且篤定的自己。
風吹不過晨曦,雨落不盡白晝。 歷史一次次提醒我們,唯有在風雨中做好準備,才能迎接變局。從明末小冰河期到當代疫情,每一次動盪,都是對人心與行動的考驗。 這篇思索,紀錄在變局中自我裝備、悲觀準備、樂觀行動的心路歷程。
在今天的心理劇課程中,我透過賴念華教授的督導,體會「愛互相」「要換位」「思脈絡」「辨目標」四個重要學習。 心理劇不只是演繹,更是一次行動中的療癒旅程,讓個案在具象化的場景中看見自己,觸摸內在,走向改變。這一天,我重新感受到行動、連結與自我蛻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