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有關注歐美文學圈,想必對《第四翼》(Fourth Wing)的大名不陌生。這本由瑞貝卡.亞羅斯(Rebecca Yarros)撰寫的奇幻小說,自2023年出版後便好評不斷,火紅程度甚至連亞馬遜米高梅工作室(Amazon MGM Studios)都迅速買下版權,預計拍攝成影集。如今,這本現象級之作終於出版中譯本,久聞大名的筆者,自然忍不住先睹為快。
【王道公式必有用】
《第四翼》是「戰龍系列」(The Empyrean)的首集,故事講述女主角薇奧蕾.索倫蓋爾(Violet Sorrengail)出身自納瓦爾王國(Navarre)的軍人世家,母親是位高權重的將軍,兄姊皆是騎士菁英,唯有自幼體弱多病的薇奧蕾是家族的異類。薇奧蕾本想追隨已故父親的腳步,成為專職史料記載及情報傳遞的抄寫士(scribe),卻不敵強勢母親的命令,參加巴斯蓋亞戰爭學校(Basgiath War College)的龍騎士(dragon rider)徵選,被迫從文職轉軍職。在競爭激烈的騎士學院(Riders Quadrant),學員折損率極高,身分特殊又孱弱的薇奧蕾更成為其他學員的眼中釘,她該如何在險象環生的學院中生存呢…?
在大眾的既定印象,由女性書寫的作品,多是抒情柔美的風格,而《第四翼》顯得十分硬派。如同序言提及「故事涉及戰爭、打鬥、肉搏、險境、鮮血、暴力、傷亡、中毒、髒話以及性行為等元素的描寫」,在弱肉強食的軍事學院,以及戰爭頻繁的魔法王國,「適者生存」是鐵之定律。這可不是講求溫良恭儉讓的道德寓言,也不是牽牽小手就行的唯美純愛,人物對白出現粗話是家常便飯,大膽奔放的情慾描繪可謂兒童不宜。
不過,《第四翼》作為new adult[1]屬性的小說,故事基調保有年輕族群的熱血精神,卻也有相較青少年更為成熟的思維。此外,《第四翼》是近年「浪漫奇幻」(Romantasy)[2]的代表性著作,結合宏闊壯麗的奇幻架構及纏綿悱惻的愛情,以浪漫情愛適度中和血性。
綜觀情節,《第四翼》的設定不算新穎,充斥著類型作品的影子,例如《哈利波特》(Harry Potter)式的暗黑學院(dark academia)美學、宛若《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的競賽生死鬥。然而,老梗之所以是老梗,在於永遠管用,《第四翼》即是藉由讀者熟悉的公式,創造引人入勝的世界觀。即使情節大多很好預期,緊湊的情節與張力十足的戰鬥場面,仍具有讓人欲罷不能的魔力。幾處轉折頗為驚喜,細讀會發現先前劇情的細微處已埋下伏筆,不得不讚賞作者情節鋪陳之巧妙。
全書採用女主角第一人稱敘事(唯有最末章為男主角視角),這類寫法是步險棋,若寫砸了便很難與主角產生共鳴。而這正是《第四翼》成功之處,俏皮的女性口吻,既不會與讀者產生隔閡,也讓腥風血雨的肅殺氛圍多了幾分親切,並能共感女主角的情緒,與她同悲共喜(也要稱讚翻譯的流暢)。筆者頗喜愛主角群的互動,滿滿的青春洋溢,葷素不忌的垃圾話讓本作調性顯得活潑輕快。相反地,若對喋喋不休的第一人稱、少女語氣的敘事手法適應不良,這本書就沒那麼適合你了。
【跳脫框架的女性勵志成長史】
老梗若運用得宜,人人皆買單。誰不愛看loser逆襲成世界救星的勵志套路呢?以薇奧蕾的虛弱體質,要在險惡的學院中生存可謂天方夜譚,卻能憑藉堅強意志及持續不懈的體能鍛鍊,一路過關斬將通過徵選,更與納瓦爾王國最致命的黑龍締約。女主角的設定,其實帶入了作者亞羅斯的個人經歷[3],罹患罕見慢性疾病鬆皮症(ehlers danlos syndrome)的亞羅斯,容易瘀青和脫臼、傷口不易癒合,因此她想塑造一位非典型的英雌,只要奮發向上,依然能克服先天條件不足,成為傑出的勇者。
「無論敵人有多麼凶猛,妳總是勇敢地保護弱小。我覺得勇氣比體力還重要。」
不過,讓薇奧蕾脫穎而出的關鍵,卻是她的聰穎機智。常年受抄寫士訓練的薇奧蕾,擁有通透文獻記載、善於戰情分析的思辨能力,與極其敏銳的觀察力,故能擺脫生理限制,在鐵血的騎士學院找到歸屬之地。就如薇奧蕾的教授所言︰「不是所有力量都來自肉體」,她是嬌嫩的紫羅蘭(Violet),有著善良胸襟及脆弱身軀,會陷入情愛的迷障,時而任性時而徬徨;亦是諧音的綽號「暴力女」(Violence)擁有比肉身更強大的無畏精神,勇於挑戰任何阻礙,並保護與她一樣弱小的夥伴。對應薇奧蕾的性別,弱女子以聰慧機靈作為武器,在陽剛至上的肉食叢林中智取求生,改寫並翻轉「強者」的定義,陰性書寫的特點在此顯現。
以薇奧蕾的原生條件,極有可能淪為暴力下的犧牲品,但堅毅的心性,讓她得以擺脫被動局面,以主動姿態向命運挑戰。即便起初報考軍校是出於母命,從閃回片段及心境描寫中,可以得知薇奧蕾厭倦被當作家族中隱形的孩子、被他人鄙夷的累贅,格外渴望證明能力。縱然有多次機會能轉職為抄寫士,薇奧蕾卻鐵了心要待在與死神共舞的騎士學院,她不是奇幻小說常見的「天命」式主角,自身若不努力,獲得天助神力也無用。柔韌英雌跌跌撞撞的奮鬥記事,更深得筆者的心。
薇奧蕾有一頭漸變到髮尾的銀髮,眼睛「沒有單一的色彩。淺棕色中夾雜著各種藍色和琥珀色,似乎從未偏向某種顏色。」這樣多變的身體特徵宛如其性格的展現,無法被俗世框架強行定義。何必要苦苦依附體制貼上的標籤呢?她能當有著頂尖頭腦的抄寫士,亦能成為強悍的龍騎士,膽敢握筆也善用利刃。也如情節所暗示的,人類與締約的龍之間存在共通點,薇奧蕾是納瓦爾王國首位和兩隻龍締約的騎士,兇悍威武的戰龍「太壬納赫」(Tairneanach)[4],與嬌小甜美的羽尾龍安妲娜(Andarna),皆是反映薇奧蕾的性情,既能勇猛也能溫柔,剛柔並濟的雙生花。
奇幻小說的主角,多半具有不墨守成規的叛逆,總是在違規、挑戰體制(看向《哈利波特》),薇奧蕾亦是如此。她能遊走於騎士法典,以弱者之姿在嚴謹制度中求勝,靈活的思慮亦能跳脫非黑即白的法則,同理其他越線的夥伴。所以,薇奧蕾勢必不會甘於當被青梅竹馬呵護的乖乖牌、溫順的權貴之女,她要與傳聞中最兇猛的黑龍成為搭檔,與叛軍之子大談禁忌之戀,更要邁向與腐敗執政者對抗的革命之路。
「抄寫士的責任不僅是研究和掌握過去,還要傳達和記錄現在發生的事…如果沒有前線軍隊的準確描述,也沒有用來制定戰略決策的可靠資訊,更重要的是若沒有詳實的歷史記載給後人借鑑,我們就註定會滅亡,不僅是王國會滅亡,整個社會也將毀滅。」
爸爸站在檔案庫的桌子旁邊,揉了揉我的頭髮說,「妳要記得一件事,第一手資料總是比較準確,但妳必須看得更深入一點。薇奧蕾,妳得看透是誰在說故事。」
另外,在一部充斥著龍、魔法與戰鬥的作品,《第四翼》反倒強調文人的重要性,以及文史傳承的力量。英勇的騎士,是王國最受敬重的人生勝利組(先不論崇高的地位是用命換來的),可管理文獻、傳遞情報的抄寫士,才是真正掌握權力的族群。智識是無形的浩瀚之力,而擁有「說故事」的話語權,即能翻天覆地,甚至能竄改歷史、抹滅曾經存在的一切。以下節錄筆者有感的段落,相信經歷威權體制的台灣人,應該都非常有感。
「民間傳說之所以代代相傳,就是為了教導我們過去發生了什麼事。如果我們失去了這些故事,就等於是失去了與過去的連結。只需要一個絕望的世代就能改變歷史,甚至是抹除一切過往。」
「一個世代的人改變文本,一個世代的人教授這些文本,等下一代開始成長,謊言就會變成歷史。」
無論是薇奧蕾父親的遺言,還是兄長布瑞南(Brennan)留下的筆記,亦或是戰爭簡論(Battle Brief)課堂上的情報…「文字」是歷史記載、知識傳遞和信念傳承,是世上最堅韌的魔法,遠比鋼鐵兵器堅固,鋒利勝過刀刃。
【光影互補的天作之合】
《第四翼》屬於「浪漫奇幻」的代表作,除了暗潮洶湧的魔法世界鬥爭,愛情同樣是描寫的重心。
俗話說「不是冤家不聚頭」,男女主角的配對即是典型的「冤家情人」(Enemies to Lovers)模式。然而,薇奧蕾與男主角薩登.萊爾森(Xaden Riorson)之間,並非互看不順眼的冤家這麼簡單。多年前,薇奧蕾的兄長布瑞南死於薩登父親主導的叛變,後續薇奧蕾的將軍母親抓獲叛變的將領,其中就包括薩登的父親。至親皆死於對方親人之手,薇奧蕾與薩登可說是隔著血海深仇,但照理來說要恨之入骨的對象,每一次的爭鋒相對,卻暗藏難以抵擋的性感火花,挑動層層防衛的心。因此,男女主角如何從不共戴天的仇敵,到四濺的火花燃燒成燎原大火[5],成為情意繾綣的戀人,便是本作愛情線吸睛之處。
所謂的「戰爭」,不純粹是血戰沙場的拚搏,私領域的婚戀關係同樣危機四伏,尤其對處於弱勢的女性而言更是如此,稍有不慎即萬劫不復。情場即是戰場,兩性對弈的戰爭中,就看哪一方先淪陷投降,情逢敵手的較勁總是過癮。想當然耳,勇敢的英雌絕對要衝鋒陷陣,擒獲愛人的心。
神秘邪魅、被形容是「美麗卻致命的毒藥」的薩登,與聰穎可人的薇奧蕾,即是羅曼史常見的「危險男人與大膽女人」(Dangerous Men and Adventurous Women)[6]組合。融合羅曼史架構的《第四翼》,不同於傳統男性視角的奇幻文學,英雄總是解救眾生、抱得佳人歸,在羅曼史文本中,講述的是「勇敢女子馴服危險男人」的故事,男主角通常集「英雄」與「惡棍」於一身,是女主角要負責的主線打怪任務,有什麼比挑戰、馴服、撫慰張牙舞爪的野獸,還更具有挑戰性呢?
「我不是說我們以後不會再吵架,或者我以後又表現得像個混蛋時,妳不會想對我丟匕首。但我發誓,我會一直努力做得更好。」
薩登某種程度上也是薇奧蕾的「導師」,讓弱不禁風的薇奧蕾在交手中鑽研生存技巧。最了解你的往往是知彼知己的宿敵,火藥味濃厚的對峙下暗湧的情愫,一樣是本作感情線的醍醐味。當然,這是羅曼史,女主角不可能永遠屈於人下,薇奧蕾將超越既是導師、上級亦是對手(身材還比她高大)的薩登,成為納瓦爾王國最強大的騎士。不論是王國使命或是情愛角力,羅曼史的女主角往往是勝利者,男主角即使再英武,仍會毫無怨尤臣服於摯愛的女士。
「他在我需要時保護了我,還教會我如何自保,讓我最終可以不再依賴別人的保護。當其他人急於站在我前面時,薩登總是站在我身旁,相信我能自己成功應付萬難。」
薇奧蕾的姊姊米拉(Mira)在妹妹入學前告誡,不要和上級睡覺惹人非議、不要和仇人之子有任何交集,偏偏薇奧蕾要反其道而行,怎麼樣都控管不了鼓動的心。羅曼史文本的理想之處,在於「愛能拯救一切」,縱然血債難解,愛的柔軟總能化干戈為玉帛。為何不呢?愛情本就是荷爾蒙發酵與靈魂共振的加乘,讓人失去理智與判斷能力,又得以拋下外在因素的成見,看見另一方心靈深處。縱然有千萬個現實條件阻礙,仍然無法阻止這對「惡星情人」(star-crossed lovers)[7]共譜戀曲。
男女主角的設定雖有大灑狗血的潛力,《第四翼》不走曲折虐戀路線(至少第一集是如此),文本依舊緊貼現代羅曼史崇尚的精神 - 一對愛侶如何卸下心房建立信任,締結關係對等的良緣。「信任」即是本作愛情故事的母題,學習拋下自尊與武裝的薇奧蕾與薩登,欣然擁抱火熱的致命吸引力,卻又能視對方為獨立個體。無條件的信任與付出,才是這對愛侶為彼此傾倒的真正因素。
再者,薇奧蕾與薩登乍看誓不兩立,卻有諸多相像之處,他們同為體制下的「他者」(the Other),渴望掙脫姓氏的束縛,放不下至親死亡的陰影。薩登身上的叛軍印痕(Rebellion Relic),是承載父輩叛變原罪的烙印;體弱的薇奧蕾不願當拖累家族的絆腳石,一頭罕見的漸變銀髮,讓她成為學員口中的「銀髮怪胎」、將軍母親眼裡的詛咒,唯有愛人薩登認為她的銀髮既撩人又美麗。相似又相異的處境,讓他們能放下芥蒂,觸動彼此的心。情節提及「印記和騎士本人的特質息息相關。」薩登的印記為操控影子的暗影使(Shadow Wielder),薇奧蕾為控制閃電的「雷電使」(Lightning Wielder),既對立又互補,兩人正是光影映襯的生命共同體。
既然是羅曼史,情慾描繪便是重點之一。《第四翼》將成人向羅曼史的情慾書寫發揮淋漓盡致,火辣直接的寫作手法,讓人臉紅心跳,卻也非人人吃得消。不過,筆者認為《第四翼》的情慾戲有其必要性,而非單純用血脈賁張的肢體交纏作為賣點[8]。兩場情慾戲既傳達男女主角的關係轉變,亦在炙熱慾望中流淌細膩的情意,藉由愛撫撫平傷痕。特別是「回歸紀念日」的情慾戲,在象徵男女主角孽緣開端的日子,於兩人初遇、也是薇奧蕾入學起點的石橋上,為愛奮不顧身的英雌,向戀人疾呼她滿溢的情思,依偎的愛意成了家族之痛的救贖,同時側寫女主角的蛻變,此時的她已非開場那個弱不禁風的女孩了。
【那些陪伴英雌成長的夥伴們】
男配角戴恩(Dain Aetos)與薇奧蕾是相識已久的青梅竹馬,更是薇奧蕾起初的暗戀對象,溫和正直且循規蹈矩,儼然是男主角薩登的反面。不過,故事沒有走向「女主角在鄰家好男孩及天降壞男孩之間徘徊不定」的既定套路,作者無意寫難以抉擇的揪心三角戀,而是藉由形象截然不同的兩位男角,呼應主人翁薇奧蕾的心境轉變。
「這個地方幾乎能改變一個人的一切,小薇。它去除了所有騙人的鬼話和客套話,只顯露出你內心最真實的樣子。他們要的就是這樣。他們要切斷你以前跟其他人的連結,讓你只效忠於你的翼隊,」
儘管相識多年,戴恩與薇奧蕾的理念卻絲毫不契合,「謹守原則」是戴恩最大的優點亦是缺點,這讓他不願戳破與薇奧蕾的曖昧。而戴恩在薇奧蕾入學之初給予的忠告,居然成了其性格缺陷的最佳註腳,為了效忠翼隊、服膺騎士法則,他能毅然將心愛女孩的需求擺在次要順位,不肯為對方以身犯險。
「我們之所以永遠不會超越朋友關係的原因,不是因為你很重視規則,是因為你對我毫無信心。」
最要命的,還是戴恩令人窒息的控制欲,美其名是愛惜好友的「保護」,實則是自以為是的「掌控」。戴恩從頭至尾都未「黑化」,對好友的關懷全是出自真心,深怕對方受到一丁點傷害。諷刺的是,戴恩的「愛」也充滿「我是為你好」的自以為是,從未付出對等的信任。從頭至尾,戴恩都認定薇奧蕾是需要被呵護的柔弱女孩,而非能獨當一面的成熟女子。只是,經過千錘百鍊的薇奧蕾,早已非渴求依靠的弱者,縱然一度傾心,倘若價值觀不同步,終究漸行漸遠。
至於學院的其他同伴,由於登場人物眾多,加上前期賜死配角毫不手軟,要到了通過試驗、正式成為騎士的龍盟日(Threshing)後,配角群的形象才鮮明起來,隨著情節進展,夥伴情誼逐漸加深,特別是中期戲份加重、負責護衛薇奧蕾的黎恩(Liam Mairi),忠誠待友的暖男特質十分搶戲,而且和女主角之間完全是純友誼,沒有添加多角戀愛真是謝天謝地!筆者最喜愛的段落是第25章激勵人心的小隊競賽,此時由叛軍後代組成的遺印者(Marked Ones),與「第四翼」其他學員的關係仍處於緊繃狀態,但成員們能為共同的目標,放下成見互助合作。此外,黑龍太壬與薇奧蕾的唇槍舌戰(腦波的版本)相當過癮,跨物種的友誼既逗趣又溫馨。
既然是陰性文本,怎能忘了重要的姊妹情誼(womance)?自從徵召日釋出善意的「換鞋」舉動後,薇奧蕾與瑞安娜(Rhiannon Matthias)就成為最親密的友伴,女性情誼的韌度,在於無關利益、願意不求回報援助同性,過後兩人也在學院生活相互扶持、患難與共。薇奧蕾與姊姊米拉的相處篇幅雖少,仍可窺見溫暖的親情交流。
妙的是,有關索倫蓋爾家族的形象,一反傳統的性別刻畫,索倫蓋爾將軍與長女米拉皆是剽悍軍人,反倒父親是文人,擁有修復能力的長男布瑞南也偏向陰性特質。相較於多數羅曼史,為了強調父權壓迫,多將「父親」設定為反派,《第四翼》的母親才是女主角的心魔。薇奧蕾與母親疏遠,自認是「父親的女兒」,卻在成為騎士的旅程中,驚覺自己與向來否定的母親是多麼相像。或許,可以將此視為陰性認同之旅的變奏版?英雌的生命追尋之旅,從尋回失落的母親展開,整合自身的陰陽兩性特質[9]。這段弔詭的母女鏡像會如何演變?筆者非常期待續集的發展。
【「浪漫奇幻」存在之必要】
縱然是廣受好評的熱門作[10],《第四翼》第一人稱的青春筆觸、擺盪於奇幻及羅曼史的風格,都讓本書注定無法討好所有讀者。以筆者的觀點,《第四翼》更適合嗜讀(或不排斥)青少年奇幻(Young Adult Fantasy)或羅曼史的客群。然而,如同許多好萊塢商業片,你可以批評這類作品老梗、不夠藝術性,卻不能否認它抓緊讀者目光的吸引力,能用耳熟能詳的材料炒出獨特風味的佳餚。
閱讀《第四翼》的過程,筆者可以挑出諸多描寫細緻不足之處(比如薇奧蕾毫無修飾的慾念,筆者向來欣賞羅曼史的「女性凝視」力量,年輕妹妹在苦悶學院生活中,意淫帥氣學長的肉體絕對沒有問題,但還是希望她能克制一下),最終仍是被故事整體散發的魔力擄獲,獨樹一幟的硬派浪漫,猶如鋼鐵與絲絨的絕妙搭配。
在末段的章節,筆者想花篇幅分享對於「浪漫奇幻」aka Romantasy這個新興次文類(sub-genre)的看法,以及《第四翼》「浪漫」元素的必要性。綜觀奇幻文壇,以女性為敘事主體,或由女性作家書寫的奇幻小說,已有眾多優秀例子,其中不乏架構宏大的野心之作,也有不少小說摻雜一定份量的浪漫元素,為什麼我們仍需要側重愛情故事的「浪漫奇幻」?
結合奇幻及羅曼史元素的作品,在以往文壇已有先例,不過多被歸類在年齡層較低的青少年奇幻,史詩奇幻(High fantasy/Epic fantasy)更多是男性創作者的天下,直到兼顧羅曼史公式及成人向情慾、調性更黑暗的「浪漫奇幻」晉升為奇幻圈顯學,打破了僵局[11]。自此,女性向羅曼史不再與魔法世界的權謀鬥爭、烽火革命絕緣,愛情不再被視為與「正典」無關的風花雪月,情慾書寫不再由男性凝視所獨占。浪漫奇幻的崛起,正是由女性主導的奇幻文學「性革命」。
羅曼史與奇幻文學真的風馬牛不相及嗎?這倒未必,事實上,羅曼史文學的源流即是中世紀講述宮廷愛的騎士傳奇(chivalric romance),到了十八世紀則邁向高度性別化的趨勢,從中世紀由男性歌頌心目中的理想女性,轉為多由女性寫作、以女性為敘事主體、受眾多為女性的文類。因此,結合愛情與冒險的浪漫奇幻,僅是將羅曼史的根源發揚光大。在浪漫奇幻,英雌的冒險並非承襲天命,而是要掙脫傳統社會對女子的身分禁錮,與名為「父權」的妖魔鬼怪對抗,追尋她的生命意義。「愛情」雖是故事核心,這僅是英雌人生中的一個重要面向,更多的是作為「自我探索」與「成長」的催化劑。
融合愛情元素的「浪漫奇幻」,讓往年在奇幻文學被認定為邊陲的私領域,得以浮上檯面。你可能聽過類似的鬼故事,在歷史長河中浴血奮鬥的女子,於革命結束後又被迫隱身於家庭,甚至與她們結縭的革命夥伴,在婚家場域居然變回霸道的獨裁者。或是,社運人士在外為人權發聲,私生活的感情處理卻是糟糕透頂。又或者,每當社群上有女性倡議性別議題,總有人抗議她們在國家情勢險峻之際,不該拘泥「私人事務」、要為「大局」著想…
私以為,「浪漫奇幻」要訴說的就是這樣的議題。一名勇敢的英雌,不代表就要如冰冷的鋼鐵般無欲無求,她的愛欲與國仇家恨同等重量。個人即政治[12],女性即政治,情慾亦是政治,「浪漫奇幻」的女主角不只要面臨戰火肆虐,更要面對私領域的矛盾戰役,婚戀中的權力關係同樣是焦點。羅曼史雖將情愛理想化,不表示文本無法在一定程度上再現(representation)現實困境。傳統男性視角的史詩奇幻,愛情是結尾賜予英雄的戰利品;在女性視角的浪漫奇幻,戀人表明心意、以身相許後,往往才是考驗的開端。
「薇奧蕾,也許他能操控暗影,但如果讓他隨心所欲,妳最後也會變成一抹影子。」
薇奧蕾姊姊給予的忠告,雖然簡短,卻為羅曼史文本的權力對弈下了註腳。如同薇奧蕾與薩登,纏繞兩人的緊密羈絆,依然不能免除爭執與怨懟。這對生死相許的愛侶,續集真的會走向惡星阻撓的命運嗎?筆者拭目以待。
尾聲,回到本篇主題。《第四翼》也許不是「浪漫奇幻」類型的最佳,筆者仍舊欣喜能與這部驚喜之作相遇,並樂於接觸更多同類型的著作。關於「浪漫奇幻」,評論界至今沒有明確定義,卻也因為這樣「混沌未明」的狀態,未來發展能有無限的可能性。著重情感書寫的浪漫奇幻,能柔化近年被陽剛霸權壟斷的史詩奇幻,為陰性的羅曼史文壇帶來刺激,為兩個類型賦予衝擊性的變革。
「戰龍系列」預計有五集,國外目前已出版至第三集《瑪瑙風暴》(Onyx Storm)。筆者殷切期盼續集中譯本的推出,繼續與我們亦剛亦柔的英雌,踏上未完的成長之旅。
【註記】
[1] New adult fiction指以18〜29歲之間的青年為敘事主體的類型文學,故事多講述主角跳脫青少年、邁向成人階段的歷程,目標讀者也多介於此年齡階段。比起以12〜18歲年齡層為主的young adult fiction(青少年文學),敘事上又更成熟。在《第四翼》中,女主角薇奧蕾為20歲,男主角薩登23歲,其他主要角色也都超過20歲以上。
[2] Romantasy即romantic fantasy的簡稱,意指結合奇幻和愛情元素的文學類型,詞源可追朔到2008年。在後疫情時代(2020s),透過BookTok等社群媒體的推動,romantasy小說於歐美文壇掀起廣大迴響及熱潮,評論多以莎菈.J.瑪斯(Sarah J. Maas)於2015年出版的《荊玫之庭》(A Court of Thorns and Roses)作為romantasy類型的起點,而《第四翼》同是佼佼者之一。
不過,romantasy到底該歸類在奇幻文學還是羅曼史,兩者之間的界限為何?也是眾說紛紜。部分評論則認為兩者之間不存在界線,而是不斷游移。目前分類大多將romantasy認定為奇幻文學的分支,故事著重在奇幻元素;而fantasy romance或paranormal romance則是較注重於愛情描寫,歸類在羅曼史。在2024年《時代雜誌》(Time)的羅曼史選書中,提到《第四翼》和《荊玫之庭》未入選的原因,即是因為作品屬於「帶有浪漫元素的奇幻小說」(fantasy books with romantic elements),而非「帶有奇幻元素的羅曼史」(romance books with fantastical elements),有興趣可參見以下連結︰
[3] 有關作者瑞貝卡.亞羅斯的個人經歷,以下附上外網連結和漫遊者文化的社群貼文,提供參考︰
[4] Tairneanach是蓋爾語的「閃電」之意,小說後段接示薇奧蕾的印記力量為「雷電使」,從龍的名字就暗示了女主角的異能。
[5] 這句改寫小說第39章的敘述,原句為「我們一直都是這樣──最微小的火花會燃燒成燎原大火。」
[6] 這邊的名詞借用羅曼史作家珍.安.克蘭茲(Jayne Ann Krentz)主編的專論集名《Dangerous Men and Adventurous Women: Romance Writers on the Appeal of the Romance》。1992年,珍.安.克蘭茲號召多位羅曼史作家,撰文替向來被文學正典賤斥的羅曼史辯護。不同於先前的學術界著作,多由女性主義學者的觀點出發(例如Janice Radway的《Reading the Romance: Women, Patriarchy, and Popular Literature》),這是首次由羅曼史作家自發性出書替羅曼史發聲。
另外,該段落闡述的「勇敢女子馴服危險男人」論述,也出自該書中克蘭茲的觀點。同時要補充,隨著近年LGBTQ議題受到重視、酷兒羅曼史崛起,克蘭茲這樣以異性戀為本位的觀點在現代不一定適用,但筆者認為依舊有參考價值。
[7] Star-crossed lovers一詞出自《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的序幕,指猶如受到惡星(malign star)般的外在力量及環境因素阻撓,無法相守的戀人。
[8] 有興趣可見以下YouTube影片對romantasy發展脈絡的爬梳,其中Leonie談到romantasy的情慾元素經常被評論界過度放大,儘管不排除有煽動之作,但以目前檯面上的知名作品而言,情慾段落僅占全書一小部分篇幅,卻被貼上“smut”的標籤。當然要補充,社群上定義的“smut book”算是中性詞,泛指有著火熱性愛情節的小說,不過筆者也觀察到,部分評論若提及女性創作者的作品是“smut”,多半帶有鄙夷色彩。
筆者認為這點與羅曼史文學的瓶頸相似,既然要描寫愛情,文本中涉及情慾的權力展演自然是焦點,以現代社會的開放程度更無須大驚小怪。可是,男性創作者的情慾書寫大多不會受到抨擊,唯有女性創作者為大宗的羅曼史會受到排擠。試想,究竟是這類作品真的很「淫穢」或「色情」,還是大眾對於女性情慾書寫的排斥,筆者認為這是值得深思的議題。
[9] 可參見茉琳.莫德克(Maureen Murdock)於1990年出版的著作《女英雄的旅程》(The Heroine's Journey: Woman's Quest for Wholeness)。
[10] 附上Goodreads的評分參考,《第四翼》是2023年Goodreads Choice Award浪漫奇幻類的票選冠軍︰
[11]有興趣可見上面註解8的影片連結,Leonie認為“romantasy”一詞為近年文學界因應趨勢所產生的術語(term),而非突然竄升的新興次文類,事實上文壇早已有相似的類型作。筆者找到的另一篇文章也有相同看法,一併附上連結︰
[12] 即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second-wave feminism)的口號"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
【延伸閱讀】
☆Bookthrib. 的專文《浪漫奇幻的演變:從《坎特伯里故事集》到《第四翼》》(The Evolution of Romantasy, from The Canterbury Tales to Fourth Wing)
本篇文章梳理「浪漫奇幻」的流變,但與其說是解析Romantasy的定義,更像是一篇關於羅曼史類型的演進史。
☆格友蓮蓮Lipara 對於「浪漫奇幻」類型的分享,探討這個新興次文類的特色、弊病及未來的展望(也謝謝蓮蓮分享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