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尚未完全理解這一切,卻感受到了唸誦『我愛你』的力量。這件事看起來十分無害,畢竟一直說『我愛你』會有甚麼害處呢?沒有。事實上是零。」
近期則接觸了這本《零極限》(Zero Limits)。老實說,看得過程算是漸入佳境。一開始大腦也是會慣性地去排斥裡面闡述的內容(覺得到底在公三小!),但過程中偶爾還是會冒出一些自己認同的想法和觀念。
所以其實到最後,我反而是讓自己放開來看這本書 —— 不先入為主地去給予評價和論斷,有共鳴的內容就很自然地去吸收,看不懂的地方就會直接帶過。調整成這樣的方式去看這本書後,的確輕鬆很多。
好,這本書呢,主要是用一個名叫「荷歐波諾波諾」(Hooponopono)的夏威夷傳統療法貫穿。用我自己的理解解釋,大概就是:透過這個療法去清理、提升自己的能量,就能進而清理對方的能量 (好吧,我也不知道自己說的對不對…)
這個療法包含幾個概念:
對自己的生命負完全的責任。任何問題都要回到自身解決。 (這點我同意)
任何你經驗到卻不喜歡的人事物,都是從你的內在投射出來的。所以對方是好或是壞,都是你對對方的想法(是你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對方身上)。所以,問題不在對方,在於你。 (這點我也算是同意)
所以,基於第一點與第二點,這個療法奉行的方式是 —— 要修正外在一切有問題的方法,就是對著神性(也可以說成是上帝、生命、宇宙,或任何形容較高能量的名詞)不斷地說「對不起」、「謝謝你」、「我愛你」,這就是「清理」。
透過「清理」自己,進而也清理了自己與對方共有的能量,因此對方的能量也就跟著提升了。(這是我最無法接受的地方…)

以上這幾個部分,我喜歡的部分在於,「任何問題都要回到自身解決」這件事。你所看見以及感受到的外在世界,是你生命中的陰暗面所投射出來的。
至於不斷地說「對不起」、「謝謝你」、「我愛你」究竟有沒有效果?
因人而異,畢竟「你相信它,它就會產生效果」。(突然想到《毒鑰》這部電影,也是傳達這個論點)
另一個延伸的觀念我也覺得蠻有趣的——
「 你的行動不是來自於記憶,就是來自於靈感」。
書中對於「記憶」與「靈感」的解釋是這樣的:「記憶」指的是舊有程式的重演,「靈感」則是神性給的訊息。
至於要怎麼知道某樣東西是自記憶或是靈感,書中說,我們不會知道甚麼是記憶、甚麼是靈感,所以才要持續的清理,藉由清理,達到零的狀態。(我聽不懂)
:「如果清理完了呢?」
:「如果你清理乾淨了,那麼當靈感來的時候,你只會採取行動,而不會想太多。如果妳會多加考慮,那麼你就是把靈感跟某樣東西做比較,而你比較的對象就是記憶。清除了記憶,你就沒有選擇,只剩下靈感,然後你就會不加思索地採取行動。就是這樣。」
好,這段話的前半部我看的時候稍微能領會。大概是在說,因為我們的大腦(心智/小我)擅長的提取舊有的經驗與記憶,並拿它與你眼前的事物去分析利弊、權衡輕重;又因為人是習慣性的動物,我們習慣依據同一套模式與系統生活與生存,所以當靈感來的時候(先假設你已經能判別靈感和記憶了…),更多時候,最終我們會選擇依靠「記憶」下決定。
好啦,書中描述的更精準!
你帶著一個內在的天賦來到這個世界。你可能一開始就知道,也可能不知道,甚至也許到現在都還不知道。但在某個時刻,你會在內在感覺到那個天賦,然後你的心智會開始判斷。如果心智判斷它是不好的,你就會尋求治療、方法、藥物或某種癮頭,來處理、隱藏、解決、釋放或接受它。不過一旦你清除了阻止你依據天賦行動的帳害,你便會根據那個天賦採取行動。你的選擇就是要不要順其自然。

這就好像我們是在一個大型交響樂團裡,每個人都有要彈奏的樂器,我有一個,你的讀者也有他們的樂器。每個人的都不同。
而為了讓演奏會順利進行,讓每個人都樂在其中,大家都必須演奏自己那個部分,而不是別人的。
當我們不演奏自己的樂器,或是認為別人的樂器更好時,我們就會陷入問題裡,那就是記憶。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要扮演。」
:「甚至是看門人?」
:「沒錯!有許多看門人與收垃圾的人也熱愛他們的工作。」
「你不這麼認為是因為你正在想像扮演他們的角色。但他們也扮演不了你的角色。」
你不這麼認為是因為你正在想像扮演他們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