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復一日的忙碌裡,我們是否曾停下來問自己:
飛翔,是為了什麼?今天想和你分享一本看似輕盈、實則直指靈魂深處的經典——《天地一沙鷗》,原名《Jonathan Livingston Seagull》,作者是Richard Bach。
這本書提出了一個極其直白、卻又無法逃避的問題:
你,活著,是為了生存?還是,為了飛翔?
在Jonathan所生長的世界裡,
大多數的海鷗飛行,只是為了搶到下一口魚、為了活下去。
但Jonathan不同。他不在乎食物,不在乎排名,不在乎目光。
他在乎的,是飛翔本身的自由。
為了飛得更快,他一次次練習;
為了突破極限,他一次次墜落,跌進冰冷的大海;
為了心中那片無形的天空,他甘願承受孤獨、甚至被放逐。
Jonathan用他的生命告訴我們:
自由,不是世界賜予的,
自由,是自己為自己張開翅膀。
這讓人不禁思考,
在我們被工作、目標、社交期待包圍的日子裡,
是否還記得,停下來問自己:
- 我現在飛翔的方向,是我真正想要的嗎?
- 還是,我只是在別人設定好的天空裡,不斷打轉?
在飛翔中遇見真正的自己
在《天地一沙鷗》的第二部,Jonathan被兩隻光之海鷗引領,來到一個全新的世界。
那裡的海鷗,飛行不是為了搶食,而是為了觸碰飛翔的極致。
不是為了活著,而是為了自由本身而存在。
在那個世界裡,Jonathan遇見了一位年長而光芒四射的海鷗,名叫Chiang。
Chiang不是教他飛得更快,
而是引導他看見更深層的飛翔本質。
Chiang說:
「完美速度,不是移動;完美速度,是Being There ——存在即是。」
一開始,Jonathan無法理解。
但在無數次靜心與練習之後,他頓悟了:
真正的飛翔,不是從A到B,
真正的飛翔,是明白自己本來就無所不在。
這讓我想起六祖慧能在《壇經》中的一句話:
「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飛翔,不只是身體在空中移動;
飛翔,是靈魂,認出自己本來就自由。
天堂,不是某個地方。
真正的天堂,是你在此刻,觸碰到自己靈魂深處那份純粹與無限的自由。
從自由到慈悲
然而,Jonathan並沒有停留在那片天堂般的世界。
即使已經觸碰到更高層次的自由,他仍選擇回到舊族群,
去尋找那些渴望學飛的人,去點燃那些還未甦醒的靈魂。
這份選擇,比單純飛得更高,更偉大。
如同《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裡所說: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真正偉大的靈魂,
不是自己走進光裡就停步,
而是願意回頭,帶著更多人一起飛向光明。
這也讓我再次反思:
- 當我們成長、突破、擁有了一點自由之後, 我們是否也能成為別人心中的一盞光?
- 還是,我們只想獨自飛翔,把天空留給自己?
自由,不是模仿,是自己打開翅膀
隨著時間推移,Jonathan被後來的海鷗們神格化了。
他的名字變成了口號,
他的自由精神,變成了被崇拜的符號。
但Jonathan的靈魂,卻溫柔地提醒每一個真正想飛的人:
「不要崇拜我,
不要跟隨我,
去成為你自己內在的Jonathan。」
這讓我想到佛陀在《大般涅槃經》中的教誨:
「依止於法,不依於人。」
真正的自由,從來不是跟隨誰的腳步,
而是聽見自己內在的聲音,勇敢張開翅膀。
給自己的三個提問
在這裡,留給自己,也留給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三個人生的應用題:
- 我現在努力的方向,是真正屬於我的飛翔嗎?
- 面對孤獨、挫敗、誤解,我是否仍願意堅持張開翅膀?
- 當我觸碰到自由之後,我是否願意成為別人天空中的一道光?
飛翔,不只是技巧;
自由,不只是遠方。
自由,是此刻,
當你不再等待誰來許可,
而是為了自己,勇敢張開翅膀的那一瞬間。
🎧 想聽完整分享?
來Podcast收聽這一集【瀚哥的人生應用題|EP77】
▶️ 點這裡收聽完整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