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的力道一點也不弱,難道支持羅馬有戰略的一方要被連根拔起了嗎?
學術背景脈絡
古典歷史學家惠勒(Everett L. Wheeler)撰寫一連串相關文章,評論正反雙方。他首先回顧不同立場,指紐瓦克的努力值得稱許,但是將羅馬戰略過度的理性化。
話鋒一轉,望向批評的一方。他指出紐瓦克所激起的反對意見來自兩種學派立場:
- 古代史學派:從古典學訓練出身
- 社會考古學派:從年鑑學派(Annales School)及馬克思史學衍生,強調社會經濟研究法
相關理論的局限
「新考古學」及年鑑學派:重視長時段社會經濟,蔑視軍事與個人因素。將羅馬邊疆研究「去軍事化」。
新馬克思史學:強調中央對邊陲之間,存在著剝削關係的「世界體系」(World System)。軍隊只是用來榨取財富的工具。
惠勒批評:吹毛求疵地追求字面解釋,將古代人都當成原始人,沒有專業化的存在。忽略了文字紀錄中的政治、軍事因素,或將這些視為意識形態而已。
字面解釋(還原論)
還有一些意見強調要「重返文獻」,認為要排除一切現代的觀念,要用批判眼光看一手資料,少用二手資料。但惠勒指出,這取向只相信資料明顯指出的意思,同時預設了資料已是完整的狀態。
這一派的學者認為古代沒有「戰略」一詞,也沒有制定專業的官員來主理國防,理所當然地認為沒有戰略。
惠勒批評:這是轉移視線(red-herring)。沒有軍事戰略方面的著作、文字守則,不代表沒有戰略實踐。區分專業和業餘,這才是現代的概念。即使所謂的業餘人士,也不一定是無能的文盲。
邊界問題

2世紀羅馬疆域圖 (https://the-past.com/feature/roman-frontiers-on-the-edges-of-empire/)
以撒觀點:羅馬的邊界(limes)與國防無關,軍隊用於控制和搜刮。波斯對羅馬沒有構成威脅,大量駐軍當然是用於防賊及壓榨。沒有出現軍用防禦工事,否定堡壘的用途。
惠勒反駁:
- 學者選擇性地採用史料,挑選了抨擊擴張羅馬國境的史學言論,裡面的意見當然是說皇帝貪婪,而不是為了理性戰略而行動。波斯為沒入侵不等於沒威脅,而且,是否有威脅是在於羅馬怎麼看。羅馬曾在卡亥(Carrhae)之戰落敗,西元前40年帕提亞王朝大舉入侵,因此有理由懼怕波斯人。另外,打擊盜賊不代表排除國防需求。
- 此外,羅馬的藩屬勢力以及影響範圍也是國防的一環,但以撒卻用來當成羅馬沒有國防建構,所以沒有戰略的理據。
- 國防不一定要建築長城,重點防守也可以。另外,帝國東南的敵人不是大軍,而是小股入侵者,會以親近的當地人防守。而且,羅馬人對劃定邊界、探勘山川要地的執著,也代表他們在意國防戰略。
- 邊疆經濟基礎弱,軍隊靠中央供給。羅馬搜集人口及地理情報,當然有注意地緣問題,否則不能大規模地包圍敵人,或多路協同攻擊。
雖然紐瓦克的論點太合理化,但質疑者的理論和字面解釋妨礙了推論。
總結來說,惠勒認為戰略的概念從古到今不斷變化,不應因為戰略在古代的形式不符現代預設,就過早地否定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