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跳脫西歐/中國中心史觀,寫給現代公民的世界史

Photo Credit: KOBO

Photo Credit: KOBO

台灣人一講到世界史,就會不自覺的認為主要是西歐(或是加上美國)主導的歷史;一講到中國史,就會想到夏商周秦漢唐宋元明清的「一脈相傳」、「聳立五千年」,而忽略了這些王朝的迥異之處;講到台灣史就更精彩了,有一部分的人甚至認為台灣根本沒有自己的歷史。這樣錯亂的歷史認知,在台灣的東南亞移工增加之後,問題又更大了,因為台灣人的字典裏,根本沒有東南亞史,所以對這些東南亞移民的敵意和歧視,讓台灣社會出現一道道巨大的裂痕。

不過台灣人對自己不知道是三小的破爛歷史知識是沒有自覺的,整天只會去計較新課綱的中國史時數縮水,渾然不知如此偏差的歷史觀,是造成社會價值觀混亂的主要原因。這樣巨大的認知落差,需要符合時代潮流、以及符合台灣現況的世界史來導正,所以台灣的八旗文化,於2019年完整推出翻譯日本講談社的《興亡的世界史》,期待能以這套新時代的世界史,來稍稍挽救台灣人搖搖欲墜、不合時宜的世界觀。

這套《興亡的世界史》有以下的特色(以下敍述節錄自KOBO網站):

█全球史的窺望──
全球史書寫在近二十年已經蔚然成為主流,台灣學界也發生轉向。然而在大眾歷史閱讀、傳播和教育領域,大部分還停滯在國族視角。日本歷史學界自明治之後就與西方保持同步,某些領域甚至超過西方。「講談社世界史」集結日本頂級學者專家,深入全球史書寫的脈動。尤其遊牧和海洋的取徑,顛覆了我們過往的歷史想像……變成歷史主角的遊牧民和海洋商業力量,移動、交換、連結,大跨距地再現全球史的面貌。
█面向大眾的公民史學──
「講談社世界史」擺脫了學院派的象牙塔,始終把一般讀者視為閱讀主體,希望可改變陳舊的歷史認知,讓歷史從意識形態中得以解放。所以無論是結構安排、還是行文風格,都非常親民。歷史不是偉大人物的榮光業績,更是平民精神發育的工具…
█跳脫「歐洲中心論」與中華王朝史觀
世界史不再是西方大餐加中華料理。歷史的軸線不是希臘羅馬文明─黑暗的中世紀─文藝復興─大航海的單線發展那麼簡單,也不是中華主義視角下的漢唐明清王朝嬗變,世界史當然更不是民族國家的拼盤。台灣的歷史認知深深陷入中國史的框架中無法超脫,而「講談社世界史」裡的「中國」呈現出獨特面容。

寫到這裏,或許大家會產生疑問:為什麼最近二十年會快速發展出這些世界史的新方向?從我們學生時代讀的「西方大餐加中華料理」的世界史,到現在世界史的大轉向,到底中間發生了什麼大事?

或許一切可以從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慕蘭,於2000年出版的歷史名著《大分流: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中國與歐洲為何走上不同道路?》談起,這本造成典範轉移的大作,以一連串科學數據的驗證,導出一個驚人的結論: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972 字、9 則留言,僅發佈於沈溺在經典閱讀中的 John Lin的 Premium
沈溺在經典閱讀中的 John Lin
沈溺在經典閱讀中的 John Lin
經典作品就是那個「大家都聽過,但是就是沒人真的看過」的奇妙存在,希望能藉由自己的文章來推動經典閱讀。合作連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