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對中科技戰愈演愈烈之際,中國科技巨頭不等末日鐘敲響,早已悄悄進入「囤貨模式」。
據《日經亞洲》披露,騰訊、阿里巴巴與字節跳動三大企業在新一波AI晶片出口禁令生效前,總計搶下高達百萬片輝達H20晶片,總值直逼120億美元。
這不只是一次規模空前的備貨潮,更是一場關乎AI主權與產業未來的地緣科技戰前哨戰。
撰文|編輯部
一場為「推論權」而戰的晶片暗戰
H20並非市場熟知的旗艦晶片H100,而是為符合美國出口規範而生的「策略性降階版本」。但對中國企業而言,這款晶片在執行已訓練AI模型的推論任務上仍具關鍵地位。
推論力即服務力,從自動客服到影像辨識再到大型語言模型的部署應用,都需要大量推論算力支撐,而這正是中國當前最迫切的資源。
錢砸得再兇,也買不到未來?
這場「末班車」搶購行動固然能延長中國科技企業在AI競賽中的存續期,卻無法解決長期依賴美國晶片技術的結構性風險。
H20的可用年限不過一到兩年,一旦耗盡,再無進口來源,企業發展將陷入空窗。而輝達本身也坦言,此次限制恐造成本季營收高達55億美元的衝擊,顯見中國市場對其營運的重要性。
本土晶片還沒準備好,替代方案在哪?
面對封鎖,中國政府加碼扶持華為昇騰(Ascend)等本土晶片研發,試圖打造「去美化」的AI算力體系。但現實是,昇騰晶片與其配套生態尚未成熟、軟硬體整合經驗與國際對接能力仍有明顯落差。即便繞道設立海外子公司、透過第三地轉運採購,也只是暫時解法,無法構築可持續的技術自主。
中國科技的「AI戰略緩衝區」正快速消失
這波搶購潮是中國科技企業最後的緩衝動作,也是一場意識到「美國不會回頭」後的集體絕望突圍。
地緣科技競賽已不再是關稅與市場壁壘的遊戲,而是對核心技術的全面鎖喉。面對新禁令,中國若無法加速實現算力自主,未來將在AI時代的浪潮中逐步被推離第一梯隊。
AI晶片之戰,已不僅是產業競爭,更是國力投射的新冷戰。